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母爱的延续(外一篇)

编辑推荐 【东北】母爱的延续(外一篇)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1发表时间:2021-10-13 16:30:18
摘要:天底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母亲,我深以为然。

母爱的延续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母亲,我深以为然。
   2022年将是老娘仙逝40周年。按回族习俗这是个大忌日,哥姐都会以不同方式去祭奠,而我很想借文字来纪念那严厉又坚强的老娘,愿她给我留下的点点滴滴成为永恒。
   老娘生我时应该是42岁的高龄产妇了。那是解放后的第一年,患有骨结核病的老娘刚刚痊愈,身体还很虚弱,曾在国民革命军医学院毕业的姥爷说,只要生个男孩老娘的身体才会完全康复。于是这个大家庭里就有了排行第七、被称为“老幺”的我。全家上下都认为老娘会像宝贝一样把我捧在手心里养活,其实不然,我的降生虽然让老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也给她带去了更繁重的家务,因此老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欢喜,在我小时候也从没有对我另眼相看过,反而常因我的调皮让母亲生气着急。
   度荒年,家人的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晚饭每人两碗菜粥吃完老娘就将我们轰上炕躺着不让活动,生怕几泡小便后又要喊饿,而五十余岁老娘还要忙里忙外不停闲。一天晚上写作业时我见到老娘正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当时哥姐都不在家,我便磨磨蹭蹭地拖延时间,希望干粮熟了后老娘能先给我吃一些解解馋。
   老娘做的干粮是用一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玉米面大约占一半。作业写的差不多时,我似乎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饽饽终于熟了:红黄相间、圆圆的、热热的,我一边咽口水一边张口找老娘要点吃,谁知老娘却寒着脸说:“这都是有数的,你多吃点,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快睡觉去!”
   那时候,我们每天午饭吃的是充满恶腥味的海藻菜、嚼不动的洋白菜叶子、又苦又涩的野菜、豆腐渣混合玉米面蒸的菜团子,很难咽下肚。年幼的我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娘的宠爱,哪怕吃上一口饽饽也好……如意算盘落空,老娘的训斥让十一岁的我又失望又委屈,哭着上了炕,躺下后怎么也睡不着,眼前总是晃着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饽饽,越想肚子越饿,伤心的眼泪流了很久。
   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60年过去了,我能真切体会到当老娘面对着饥肠辘辘的我,面对着刚蒸熟出锅的干粮,面对着每人都不变的严格的粮食定量,面对着外出上班的老爹和哥哥姐姐,她怎能多给我吃一口?那是从家人嘴里夺食啊!我能想象到老娘当时一定也是撕心裂肺的痛。
   老娘记得或记不得这件事情都已无关紧要,但我记住了一辈子不敢忘却,这为我以后的人生起了座右铭的作用。应该感激九泉之下的老娘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就让我懂得了自律,不管后来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往来中,总记着母亲那句话:你多吃点,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我很欣慰我的儿孙也传承了如此家风,生活过得简单却也其乐融融。
   1976年初春,大地寒凝但我心里却暖洋洋的。因为学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毕业后留校工作,这是当时所有学生的梦想,幸运之神只降临在我身上。此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路上行人稀少,一阵扑鼻的香味飘来,原来迎面是一家饭馆,我的肠胃适时地响了几声,于是就想进去吃点好的先给自己庆祝一下。走进饭馆刹那间,我还是犹豫了(那时还没有工资,只有助学金),自己进去大吃一顿太奢侈了,老娘还自己在家呢。于是反身毫不犹豫地往家赶,那时哥姐都已经结婚另过,家里只剩下我们母子相伴。
   待我坐在饭桌前,老娘端上了热腾腾的米饭,和那我垂涎三尺的独面筋时,一阵阵暖流温暖了我,泪水迷了双眼……我忽然想起十一岁的那个晚上,也是我们母子俩,我贪婪地望着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饽饽,耳边响着老娘的训斥声,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十年间我已长大,老娘亦老,生活条件却越来越好。当老娘知道我留校时特别高兴,满脸的皱纹都舒展了,坐在我面前不住地点头,连声称赞:“太好了太好了,你一定好好工作,别辜负学校领导的信任,多为咱家争光。”
   其实细想起来,虽然在老娘那里没有过娇惯,但在日子稍微宽松些后,她还是很疼爱我的,比如我刚下乡时娘为让我吃的好一些,可以不往家里寄钱;比如我每次探亲回家,老娘会把家里定量供应的肉蛋鱼给我做着吃,临回连队时还要带足好吃的,肉票蛋票不够,就找别人家借下个月或下几个月的,他们却省吃俭用;比如回城上学学校伙食很差,老娘就每周末给我改善伙食,临走还要带着好吃的回学校……
   我始终认为,是因我的出生,让老娘又健康活了33年。老娘最终没有死于老毛病,而是卒于脑出血。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亦变成老人,每天含饴弄孙的同时,时常想起母亲说的那句话:“你多吃了,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是啊,天底下的老娘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只不过她们疼爱的方式各有不同罢了。
   谨此篇献给天堂的老娘,让她的爱永远陪伴着我们前行……
  
   荷花踏“泥”而来
  
   滕州笔会时,我和邹先生同住一室。我睡下的时候,邹先生已经起床看书了。乘我睡中翻身之际,先生便搭讪着和我说话。我下意识地应了两句,竟引起这位古稀老人滔滔不绝的一番话:
   “你知道莲花也称荷花,她‘出污泥而不染’。这是《爱莲说》的名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把荷花写绝了,无人堪比。我在琢磨,人们都爱莲花赞荷花,为啥没有人说说她们脚下的淤泥呢?我得为淤泥说句话。”
   这个说法太新奇了。我彻底清醒过来,一骨碌从床上翻身坐起,饶有兴致地听邹先生讲下去。那是凌晨两点。
   “才子仙子人间也有,那些端庄秀丽,笑容可掬,求知若渴的学生就是仙子;那些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文友就是才子。这些楚楚动人,貌若天仙的荷花仙女莲花仙子展现于世,她们用写作思考人生,借出书警示生活,而这一切不都应当归功于深藏于水、无声地提供养分的淤泥吗?试想:如果没有淤泥,荷花的根扎在哪里?如果没有淤泥,荷花靠“吃”什么活着?从这个角度上说,荷花之美最根本的贡献者不正是淤泥吗?”
   “老年大学的老师们一方面是学识兼备的\\\'仙子才子\\\',另一方面又承担着培植\\\'荷花莲藕\\\'的沃土的重任。他们是我们最应该永远记住、一辈子要感恩的人。”
   老先生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是啊,老年大学的老师们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学成的学员,至今依然继续进行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老师们的这份“供养”之恩,永生不忘!

共 24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爱的延续:饥荒年代,那种苦难的生活,更加教育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文中的母亲一生勤俭,吃苦耐劳,辛苦养育几个儿女,给予他们极好的教育;荷花踏“泥”而来:由《爱莲说》引起此文,感悟也是颇多的。两篇文章,看似短小,却精炼,给人深思与启迪。【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