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诗词古韵 >> 【东北】江城子慢•松锦战场怀古(古韵)

编辑推荐 【东北】江城子慢•松锦战场怀古(古韵)


作者:写手孙世元 白丁,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19发表时间:2021-10-14 16:50:35

《江城子慢•松锦战场怀古》
  
   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一组韵•双调一百九字,前段九句七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吕渭老正体。
  
   凌川出边塞。松岭紫、海气烩霞色。
   北风息。山菊乱、雁阵素描天域。
   杏山驿。官道迢迢烽燧坠,青河口、苍澜掀落日。
   寂寞旧岸垂杨,萧疏野坞斜石。
  
   回眸明清兴替,念承宗崇焕,肝胆安国。
   阻胡贼。操兵旅、双捷关山传檄。
   宠奸逆。由检昏庸屠将帅,承畴错、王旗松锦易。
   可怜故垒依稀断魂泣。
  
   注:
   松锦战场--------“松”是松山,“锦”是锦州,包括杏山、西海口到锦州间,几十公里这么个范围之内,明清双方集结了20多万军队,战争前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是明清双方最后一次战略性军事博弈,此战关系两国国运兴亡。
   青河--------即五里河,上游名为青水河,发源于钢屯乡青石岭南麓,流程36.37公里,注入锦州湾。
   杏山驿--------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海杏山乡。明朝时有城,为当时东北交通要冲。崇祯十五年(1642年)为清军所克,城毁。驿,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杏山驿因杏山城而名。
   承宗-------即孙承宗,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皇太极包围京都时,朱由检急召孙承宗,运筹帷幄将清军击退。但不久之后孙承宗又遭到朝中大臣弹劾,再次辞官回乡。
   崇焕-------袁崇焕,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但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
   肝胆安国-------在萨尔浒之战后到松锦大战之前,明军基本以孙承宗、袁崇焕的“据险守城,以利炮击之”军事思想为行动纲领,守土安邦,使后金军拔城掠地之举不能得逞。
   双捷关山传檄-------即1626至1627年由孙承宗、袁崇焕所领导连续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
   由检昏庸屠将帅-----由检,既朱由检,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在后金政权创建者努尔哈赤于宁远之战负伤去世后,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登基,而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检即皇帝位(皇太极和崇祯登基相差一年,在位执政同为17年),皇太极吸取了过去宁远和锦州挫败的教训,而采取迂回、包围、围点打援等灵活多变的策略,先是解决了对清军有掣肘作用的朝鲜问题和毛文龙的皮岛,之后清军四次迂过山海关,轻兵远掠北京周边,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作为九五之尊的朱由检登基时才16岁,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由校驾崩,才轮到他当皇帝,据说崇祯继位后也打算励精图治,发誓要把明朝拯救过来,为此这位少年皇帝也曾兢兢业业工作,节俭治国,要命的是崇祯帝自身能力实在不强,但自古以来许多皇帝也能力有限,可是人家会用人,如西蜀刘备,东吴孙权,就连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由于他任用张居正做内阁首辅,照样赢得后人点赞称颂,最要命的是崇祯帝不仅没有像三国刘备重用诸葛亮、孙权重用陆逊,曹操重用司马懿那样操作,反而极其错误地重用杨嗣昌这样的人物,拿杨嗣昌来讲,即便他不算乱臣贼子至少也是个气量很狭小,不把朝廷大事放在前头的小人: 比如卢象升这员大将,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因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而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堪称国家栋梁之才,但在对待满清的态度上,卢象升则主张开战,而杨嗣昌却主张议和,两人持有不同政见,这种事情本也正常,先不说谁的建议更好,但杨嗣昌见卢象升跟自己政见不合,逐渐对其心存厌恨。后来就在卢象升与清兵交战的紧要关口,杨嗣昌竟然釜底抽薪调走卢象升手中主要兵力,还拒绝卢象升提出的增援请求,以至于卢象升只能带领残兵弱将与清兵死拼,直至战死疆场,而杨嗣昌就眼看着这一切发生,竟然无动于衷,让明朝白白折损一员架海金梁一样的大将。杨嗣昌不但害死了卢象升,还害死了贺人龙。贺人龙也是明朝骁勇善战的将领,被农民起义军称之为“贺疯子”,他曾是杨嗣昌麾下将领,在平定关中一带起义军时,杨嗣昌曾答应他事后封他为平贼将军,然而后来杨嗣昌却食言了,导致贺人龙消极抗战,最终被崇祯帝下诏斩首,死得叫一个冤。杨嗣昌害死的明朝忠良还有孙传庭。孙传庭也是个当朝虎将,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调任陕西巡抚,与洪承畴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闯王”高迎祥,消灭十五股义军,把第二任闯王李自成打得抱头逃窜,但由于他跟杨嗣昌政见不合,被杨嗣昌暗地告状,崇祯皇帝也没查明真相,直接把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囚禁起来,后来李自成东山再起,这时崇祯帝立马放出孙传庭与之交战,但已无力回天,阵亡于潼关。客观地说,明朝灭亡有多种原因,但在崇祯帝滥杀文武大臣,内耗国力,确有难以推卸之责。细究起来,崇祯帝滥杀的第一名即袁崇焕,由于他听信魏忠贤余党谗言,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将袁崇焕下狱,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终被崇祯帝凌迟处死。
   第二名陈新甲,万历三十六年举人,授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十一年,受杨嗣昌推荐,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御清兵。十三年,进兵部尚书。其人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为文人统帅之典范,崇祯十五年,在李自成被剿杀却越剿越勇的情形下,崇祯想起了用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计划先与皇太极议和,从而抽出手来全力剿杀李自成。当崇祯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密谋并准备实施时,事情被意外地泄露,当臣子们质问此事时,崇祯怕承担责任直接将陈新甲杀掉。
   第三名刘策,字范董,武定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天启元年(1621)春起天津兵备,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崇祯二年(1629)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后金兵由大安口入内地,刘策不能御,被劾。祖大寿东溃,刘策偕孙承宗招使还。崇祯三年正月初十日,与总兵张士显并逮,斩于市。
   第四名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是西洋火炮专家。天启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五年叛将孔有德陷登州,被俘后放归。后遭首辅温体仁等诬陷,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孙元化与张焘同被处死。孙元化在北京西市斩首,年仅51岁。
   第五名杨一鹏,字大友,号昆岑,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成都司礼。任内播州(今贵阳遵义)一带出现动乱,朝廷欲调兵围剿。杨主张采取安抚政策,结果未动一兵而使播州平定。不久,一些在四川采办皇木的差吏乘机敲诈地方百姓,致使民怨四起。杨一鹏闻讯后,立即命令统一价格,不许乱派,毫不留情地打击不法行为,赢得了四川百姓的信赖。崇祯八年(1635),农民起义军攻克凤阳,焚毁了皇陵,皇上震怒。李守锜等趁机上书,告杨渎职,杨被处死。
   第六名熊文灿,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黄州推官,历礼部主事、郎中,山东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巡抚福建。崇祯十年四月,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一年五月,文灿仍行前策招抚张献忠、刘国能投降,而张献忠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势如破竹,熊文灿因此次抚局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
   第七名王洽,字和仲,兵部尚书, 清廉、正直、能干,在朝廷中威望甚高。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清兵攻陷大安口,京城告急。王洽急征全国十路兵马驰援京师。十一月初十,督师袁崇焕、巡抚解传经、总兵祖大寿等十路兵马先后赶到,但都无法阻挡住清兵的进攻,崇祯皇帝大为震怒。兵部侍郎周延儒、检讨项煜乘机诬陷王洽入狱。崇祯三年(1630年)四月,王洽病死狱中。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大臣稍微犯了过错,往往遭到怒斥、问罪,以至于砍头、凌迟。据统计,崇祯帝一共杀掉7个总督,11个巡抚。
   此外,崇祯帝还频繁撤换大臣。短短17年间,就走马灯一样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崇祯帝不但杀大臣,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就在崇祯帝登上煤山自缢之前,他在皇宫中大开杀戒。他逼死了周皇后、张皇后、袁贵妃,亲手杀掉了6岁的幼女昭仁公主,砍伤了15岁的长平公主。
   承畴错、王旗松锦易---------承畴,即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不堪满清其扰的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防卫清军。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洪承畴从北京出发前往锦州,沿途汇集各路人马,使明军的总数达到了十三万。这十三万人,是大明帝国野战军最后的精锐,除洪督师嫡系的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属下的将领包括了吴三桂、曹变蛟等人。总之,明朝最能打的兵和将,基本都在这支队伍里了。此时,皇太极则经过长期对明廷的掠夺,开始对明军锦州一线的军事设施进行重点打击,意在夺取明军山海关外所有战略要点,针对攻打锦州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在计划实施中先攻占了锦州城外围据点,而后在锦州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到崇祯十三年(1641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了锦州外城,完成对锦州的包围形势。此时,被围困在锦州城里的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兵至乳峰山与清军经过激烈交战, 明军小胜,洪承畴上报朝廷后撤回宁远,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人,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在人数、装备、士气上都处于优势阶段,但是洪承畴依然没有决战之心,如果当时洪承畴发动全军攻势或许会打破锦州之围。因为,清军真正的主力,正在沈阳集结,如果赶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攻下锦州,则皇太极围点打援的计划就会泡汤。然而,也正是基于此,皇太极对包围锦州的清军失利心急如焚,并急忙带病驰援,昼夜兼行500余里从沈阳赶往锦州,可见在锦州战略局势上明军应该是占据优势的,当皇太极赶到锦州外围的时候,为了慎重起见,皇太极亲自登上山岗观察明军阵形,看见洪承畴的阵势布置严整,皇太极叹服不已,说道:“人们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然如此,我们的兵将一定要小心”。皇太极一边看,一边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明军破绽。皇太极发现,明军“重兵集结在前,但后队疏漏很大”,随即想出了破敌之法,即切断敌人后方粮道的策略,并命令部队立即开挖堑壕。清军的施工能力确实不一般,很快连掘三道大壕,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海边,壕深八尺,上宽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落脚,马不能渡,人不能登。皇太极这一手很毒,切断了明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此时,洪承畴如果主动出击,且明军火器优于清兵,仍可以一决雌雄,绝处逢生。然而,洪承畴优柔寡断,殆误战机,一错再错,直至其终于下定决心,拼死一搏,但军心早已涣散,大同总兵王朴一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好在曹变蛟等人追随洪承畴多年,不离不弃,他们与洪督师一起,聚了上万人,占据松山城,准备伺机撤退。皇太极当然不愿意放虎归山,他要彻底解决洪承畴,率领大军将松山围得水泄不通,并派人劝降。洪承畴拒不投降并派出使者,向崇祯皇帝陛下求救。可是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派不出一支军队来解救他了。丢掉幻想的洪承畴,本打算死扛到底,舍身成仁,可是其他人并非这么想。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城门,洪承畴被俘。几个月后,无计可施的祖大寿终于投降,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至此,松锦大战结束,城头已换大王旗。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1/10/7农历九月初二

共 52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首词上片依然以景入手,凌川、边塞、北风、山菊、雁阵,以及杏山驿、青河口、落日、斜石等等构成一幅旷达的场景;下片则由景入情,引出历史事件、人物及风波,令作者感慨无限。这首词的用词考究、文笔大气、意境深邃、使人深思。欣赏学习,感谢赐稿东北,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