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两首爱国诗,一样大情怀(赏读)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两首爱国诗,一样大情怀(赏读) ——读杜甫《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09.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40发表时间:2021-10-15 14:16:09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两首爱国诗,一样大情怀(赏读)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他诗艺精湛、其诗被称为“诗史”。在忧国忧民中便显出高尚人格,被世人尊为“诗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前出塞》共九首,以第六首最为著名。唐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征战吐蕃,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描写戍边战士在边塞生活,经历了十年的过程,反映唐王朝为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诗人以将士的口吻,表达出自己的战争的看法,赞成固国强兵,而反对滥用武力,对人民带来灾难,深刻地表现出杜甫的忧民爱民之心。
   诗的前四句,两个“当”字破题,两个“先”字承接,妙语连珠,开人胸臆,通俗流畅,展开议论,颇富韵致,饶有理趣,读起来感觉就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诗的前三句提出作战要领,就是要“用强弓,用长箭,先射马”,为啥先射马,因为马的目标大,容易射中,马倒了,上面的战士非死即伤,所以要先射马。这里诗人还暗示着要注意“少杀人”,要爱惜士兵生命的观点。所以诗的第四句提出“擒王”的主张。即使是“擒贼”也不要多杀,只要把“贼王”擒住就行。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一句便是上段诗的主意所在,也是下文的衬笔。
   下边四句就是由这一句引申而升华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在这里慷慨陈词,直抒胸臆,从战争的性质直接发表对战争的看法,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诗人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战争政策提出委婉的批评。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要富有正义性,要适可而止。不论是拥强兵“擒王”,还是“制侵陵” 都应以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去侵犯异邦。去造成多多的“杀伤”。正义的战争只是为了保家卫国,战士必须英勇杀敌,但是“杀人亦有限”不能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国家防止别人侵略,保卫政权展开自卫,如果越过这道雷池,穷兵黩武,那就改变了战争性质,变成杀人侵略了。诗人用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正论,是极好的安边良策,它既集中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也表达出爱好和平人民的愿望。从战争历史来看,凡是穷兵黩武,侵略别国,屠杀人民。滥杀无辜的战犯头子,都是没有好下场的。那些动辄制造“无人村”“无人街”的侵略者,都是一时疯狂,最终走向灭亡。所以《杜诗府粹》里评价说,这几句是“大经济语”值得肯定。
   我们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贯奉行独立自主,互相尊重的原则,从不侵略,也不称霸,但是坚决执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原则,所以我们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战争,因此有战必胜,百战百胜,所向无敌。诗人杜甫的强兵固国思想一直光耀万代。《前出塞》从艺术构思说,诗人采用了先扬后抑,先辅后主的手法,阐明战争的两重性:既要强兵备战,制止侵略,又要不滥用武力,侵犯别人。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道出“止戈为武”本意。《读杜心解》中评论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奔腾出气势和波澜。在唐人的诗篇中,《前出塞》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以议论为主取胜而博得好评。杜甫是独占鳌头。
   杜甫还有一首因战争胜利得到安宁,引发诗人心情激动的抒情好诗,那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杜甫流亡梓州的困顿潦倒之时。这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延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真情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欣然赋诗。
   一首七律,前四句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四句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的心情。全诗情感奔放,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被人称为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 首句写实记事,起势明快迅猛,表现诗人突然获得捷报的心情。诗人多年漂泊“剑外”,备尝艰苦,“蓟北”未收,想回故乡而不可能,这是战乱对人民的迫害。如今“忽传收蓟北了”,诗人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而今“蓟北”已收,战乱将息、黎民疾苦,都将得到解救,诗人也将结束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可以返回故乡了,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那喜不自胜的心情自不必说。 “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了形象的描绘,概括一切。
   接下来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晓畅,通俗自然,就像说话一般,如山中泉水淙淙流淌。
   三四句转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表现出当时诗人悲喜交集的因果,在安史之乱的流浪中,妻子儿女与他一同受苦遭难。如今好了,可以带着妻儿一起回转家乡了。 “却看”就是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不要多说什么了吧,反正苦日子挨到头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是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诗人在青天白日,风和日丽的晴朗的日子里, “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人老了本来就不可以“纵酒”也很少“放歌”,但是此时却“狂”态了,要用“纵酒”和“放歌”来抒发美好心情。写了诗人的“狂”态,写了诗人的“狂”想。此时诗人不觉老态了,而是焕发青春了,在“青春”的心态和春天的美景里,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的欢愉中,正式要“还乡”,要回归家乡的怀抱了。这两句把诗人“喜欲狂”的狂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联,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各自句内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又用“即从”、“便下”两词紧紧相连,一气贯注,又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与音调迅疾如闪电,既是诗人感情的再次爆发,也是诗人的归家心情的流露。诗人身在梓州,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顷刻间就回到家乡。可谓归心似箭。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
   这首七律诗叙写了诗人在琳琅中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的心情,精神振着,立即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出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安定的真挚爱国情怀,也表达出诗人厌恶战乱,珍爱民生幸福的博大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国家安定了,人民才能致力于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不再过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日子了。
   《前出塞》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写边塞将士的战斗生活,一写自己遭遇战乱的流浪生活。题材各异,但是情感相同,都是表现诗人酷爱国家统一,反对侵略战争,反对滥用武力,反对对人民生命的无辜屠杀,诗人提出“杀人有限”“固国有疆”,维护祖国统一,不要制造内乱的主张,都是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的,两首爱国爱民的诗篇,表现得都是诗人的大情怀,大境界!我们阅读如此好诗,将从诗人的精神中吸取营养,再创新的历史篇章!

共 29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杜甫的两首诗《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反映的都是战争题材。一、《前出塞》表现了边塞生活,反对战争。以将士的口吻,表达对战争的看法。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现了杜甫初闻胜利喜讯时的激动心情。惊喜欲狂,手舞足蹈,连回家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归心似箭,表现了杜甫厌恶战乱,珍爱生命的爱国情怀。黄老师解读透彻,赏析到位,是一篇精彩的赏析文字。推荐欣赏!【编辑: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1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1-10-15 14:21:33
  赏析文章,既欣赏佳作,又能分析其中细节原委,黄老师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0-15 15:16:36
  问好!谢谢编按!我就是再次学习!参与活动!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10-16 07:49:17
  黄先生不仅是作诗雅士,更是解诗高手,读着赏析,痛哉快哉!
   文章中间位置有一段文字重复了吧?可能是手误
回复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0-16 09:18:21
  问候吉祥!遥祝笔耕快樂!可能是的,中间断电了一会,我们条件差,写文时都是带着不安的心在写,检查一下!谢谢
3 楼        文友:刘春        2021-10-19 08:41:48
  学习剖析古诗文章。黄先生读得透,分析细,似乎穿越到了大唐。赞!
老兵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