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微型小说 >> 【绿野】秋殇(小小说)

编辑推荐 【绿野】秋殇(小小说)


作者:林科 举人,44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8发表时间:2021-10-15 19:56:23

像是谁把天捅破了,今年的雨水特别多。节气都已进入到“秋分”了 ,老天依然没有放晴的迹象 。刘德禄在炕上躺不住了,坐卧不安,急得在屋子里来回转。
   民以食为天,农民的家里没有粮食,那还叫农民吗,那还叫过日子的人吗?多年来刘德禄一直都这样认为,所以不管自己年过七旬的力不从心,也不管两个儿子收种时能不能回来,他都是顺应着季节的变化,该种就种,该收就收。刘老汉像传说中的愚公,更像扳倒泰山的黑蚂蚁,他在庄稼地里的辛劳和干劲村里人看见了佩服得咂舌。有时候刘德禄实在干不动了,就打电话叫儿子大远回来帮忙,可事情十有八九是不凑巧的,单位里总是太忙走不开。随后大远就把钱送回来了,说咱出高价钱叫几个村里闲劳力来干活吧;临走还一再抱怨种那点地实在不划算,麻烦又辛苦,还没啥经济效益。
   大远说的是实在话,挑不出什么毛病,刘德禄听了虽然心里不舒服,却也没吭声。刘老汉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钱后,扭头就出门了,他要去叫人帮忙,来给自家干活收玉米。钱是人的胆,刘德禄准备掏一天二百块的工价,而且是先给钱后干活,他怕找不到人。即便酬劳已经如此优厚了,他从村南跑到村北,又从村东跑到村西,最后还是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叫着。现在的人,各有各的事情,年轻后生都外出务工去了,家里剩下的都属于老弱病残,不是心脏不好,就是血压偏高。
   汲取往年的经验教训,所以刘德禄今年就把地里收种的事情安排在了八月十五前后,他想着到时候娃们都是要回来的,劳动力自然就不欠缺了。没料到的是今年的天气却不如人意,从阴历七月底雨一直下到现在,到处泥水横流,人都不敢去地里,脚一踏上去立刻就深深地陷进去了。
   刘德禄焦虑了,天不放晴,地里的庄稼就收不回来,该种的麦子也种不上了。刘德禄站在屋子的当间门口,朝天上望了望,云层低得就像压在了房顶上,雨滴像天上撒下来的豆子,漂在窗子的玻璃上“叮叮当当”作响。
   刘德禄到放农具的房间里取出了背篓、攀笼和镰刀,又披上了雨衣,挎的挎,背的背,拄着一根镰把粗的木棍出了家门,朝着自家的玉米地走去。
   过两天就是中秋节,往年的这个时候玉米早收回去了,而且都已经剥了蒛编成辫条缠到树杈上去了。今年的情况糟糕透顶,每根枯萎的玉米杆上都缀着一颗像牛角一样的棒子,蔫了吧唧地立在泥水中,撑不住的就倒地上了,玉米粒被水泡得长出了绿芽。唉,让人心疼,刘德禄嘟嘟囔囔,眼前的情景容不得半点迟延,他决定冒雨也要把玉米扳下来背回家。
   现在的玉米地,早已变成了沼泽地,人站在上面,能明显地感觉到两只脚慢慢的往下沉,而且越陷越深。虽然刘德禄的腿脚不怎么灵便了,但他毕竟是在土里刨了几十年的庄稼汉,应对这样的突发状况还是有办法的。他原地站定,辦了几颗玉米棒扔到背篓里,随手又用镰刀割倒玉米杆,顺着自己要前进的方向铺在地上,然后慢慢的从泥水里抽出脚踏在玉米杆上面。这样的办法还真管用,他的脚不再往泥里陷了,干活似乎也轻快了许多。不一会儿,刘德禄就瓣了多半背篓的玉米棒。他知道,这个时候背篓里不能装得太满,否则在这个泥水地里,凭一己之力是背不起来的。
   雨小了,云高了,刘德禄感觉到了疲乏。他从贴身衣服的口袋里摸出旱烟锅和烟袋,装了一锅点燃,靠着背篓“吧嗒吧嗒”地抽开了,这是刘老汉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刘德禄生活的趣味其实很简单,能长年累月的在庄稼地里干农活,困乏时能抽一锅老旱烟。医生和他的儿子给说要注意身体,都这把年纪了,还是不抽烟为好。可刘德禄总有一套说法:一口老旱烟,解乏又解馋;累了抽一锅,赛过活神仙。
   刘德禄开始往家里背玉米棒了,他拄着来时拄的那根木棍,巍巍颤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段路很不好走,刘德禄负重前行,虽然已经非常小心了,终究还是脚下一打滑,最终连人带背篓一块倒在了泥水里。
   任凭刘德禄怎么挣扎,身体就是起不来,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现在大概是正午一点左右吧,正是乡里人吃午饭的时间。这时候的雨点越来越大,雾气比原来浓了很多,刘老汉喊了一阵“来人呐,来人呐”,路上没有一个人经过,他看没有啥效果也就不再喊了。刘德禄总觉得像欠了些什么,就伸手去内衣兜里掏旱烟,不料手却不听使唤了。刘德禄这才知道,这一下问题严重了!
   直到下午六点的时候,邻村胡二准备去他舅家送中秋月饼礼,刚好路过这里,看到路上躺了个人,就急忙扶起来。可这时候的刘老汉已经走不成路了,言语也不清楚了,任凭胡二怎么焦急地问,他的舌头好像成了直的,只是不停“哦哦哦”地应答着。
   胡二是个热心肠的人,他不能不管。他把刘德禄慢慢地放到地上坐下,就赶紧朝最近处的房屋跑去。可不巧的是,胡二跑了好几家,都是大门紧闭,屋里并没有人。
   这时候的胡二手足无措,急中生智,就赶紧给他老舅打电话,说了这边的事情,然后又描述了一下跌倒老人的体貌特征。一个村里的人,相互间都是非常熟悉的,胡二他舅一听,哎吆,这不是刘德禄贤弟嘛!于是,胡二他舅就直接给刘德禄的儿子大远打了个电话,说了一下他老父亲绊倒在了背玉米回家的路上,而且情况非常不好。
   话说大远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也是非常着急,他一边开车往回赶一边拨打了120电话。现在的乡道,路面都已经水泥化了,大概有十分钟的时候,救护车就赶到了。车上下来了几个医护人员,看到刘德禄的身体状况,就果断施救,进行了心肺复苏,随后把人抬上车送往县人民医院去抢救了。
   大远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到父亲跌倒的地方去看。出事点现在一个人也没有了,地面上的脚印杂乱无章,一片狼藉,背篓和玉米还在在路旁,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已经过去的五个小时里,一位老农民跌倒在泥泞里苦苦挣扎的情景。
   大远赶到了人民医院,在住院部护办室问清楚了父亲所在的病房,就急急地赶了过去。恰好主治医生也在,当他知道了大远是病人的儿子后,就示意大远去外边有话要说。医生说:已经做了磁共振、心电图了,你爸的病因比较复杂,心脏不好,肺脏也不好,脑梗加卒中,情况不妙。病人年龄大不敢手术,也只能保守治疗,就看转归情况吧,但你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病人偏瘫的可能性十之八九……
   大远听了医生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面前,人是何等的卑微和无助啊,只能听天命,尽人事了。回到父亲的病床前,大远看到蜷缩在被窝里的身躯,不由得悲从心来。老父亲曾经像山一样伟岸宽阔的脊梁,撑起了全家柴米油盐的生活重担,遮挡住了人世间风霜雪雨的无尽寒凉,如今躺在病榻之上却是那样的羸弱和单薄。父爱巍巍似青山,稚童少年生活甘;岁月催得灯将枯,子尽孝道在床前。
   大远决定暂时不去上班了,就在医院里照顾父亲,随后他给媳妇打电话说了一下老人的身体情况。天擦黑的时候,刘德禄病症有点好转,意识慢慢恢复了。他看到儿子和儿媳在眼前立着,就张嘴想说话,可怎么也说不出来,就用眼睛示意儿子过来,有话要说。
   大远凑在父亲嘴边,问怎么了?刘德禄嘴里哦哦的,费力地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腰间。大远忙帮父亲翻过身,看到老人贴身的衣服兜里鼓鼓囊囊,取出来一看除过旱烟锅外,还有一个用塑料纸包裹着的东西。刘德禄示意大远打开,原来是几张定期存票,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是我多年来攒的一点钱,本该想要早早地给你们,只是经常见不到你们的面。咱们村是有先例的,老人走了,存的钱却不知道放哪儿了。十年前我给内衣缝了个大口袋,把旱烟和烟锅都装在里面,等我没气了的时候,想着你们会更容易发现的。
   天又开始下雨了,远处的霓虹灯色彩斑斓,闪闪烁烁,绚丽的光映射到病房窗户的玻璃上。雨声沙沙,弱光莹莹,雨点先是在玻璃上汇成了一个滩涂,然后又画了一条曲线,一滴,两滴,继而迸涌而下……

共 30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小说内涵真实,情节起伏跌宕,让人读完有些感伤和压抑。民以食为天,文章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以及老农民珍爱粮食的情怀。刘得禄老汉的形象就是亿万个农民的典型代表,现在农村空巢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原本中秋之前就该收完的庄稼,却因为秋雨连连,涝灾严重而迟收。地里积水较多,机器无法收割作业,导致刘老汉只能自己去用背篓背庄稼。儿子们都工作繁忙,没有回家,即使给了刘老汉钱去雇工,无奈村里劳力稀缺,真是有钱也没地方花。路面和地里淤泥裹脚,行走困难,致使刘老汉一跤跌倒,竟然重病住院。结局却又有了转折点,儿媳儿子在医院陪护时,刘老汉把全部家当都给了他们。这些是他一辈子的积蓄,有意缝在贴身衣服里,为了让他们能发现。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说教试的感怀,也没有儿子们的心酸感恩和歉疚,只有秋雨还在下,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和深沉的心灵深思。作者老师的文笔接地气,语言质朴,故事真实可信,就像发生在身边,让读者阅读通透理解明了。好文章推荐欣赏!力挺!(雪落黄河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落黄河边        2021-10-15 20:00:31
  今年雨水多,俺这里的庄稼也都是人工收的,那叫一个苦和累。看了作者老师的文章,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太真实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没有夸张,可信而且服人。作者老师,目光敏锐,创作踏实,好文章分享推荐!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2 楼        文友:林科        2021-10-15 20:09:00
  感谢主编雪落黄河边老师辛苦编辑!
3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21-10-15 21:07:38
  常务社长林科弟弟的文接地气,语言通俗,又幽默优美,既精妙的展示了风土人情,境界哲理又有高度,给林科弟弟点赞了。
4 楼        文友:林科        2021-10-15 21:26:13
  感谢蒋老师莅临置评!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关注、体恤社会底层的老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