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精品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7发表时间:2021-10-16 16:16:42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尚书
   以前只知道,《尚书》是记载上古时候故事的书籍,现在终于真正理解了这本书。此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两方面的原因:1、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史方面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政治社会,儒家的所有经典都是教导人怎么从政,所以这本书绝不是简单的古代故事,而是儒家教育世人,包括统治者和有志于入世从政的人,如何学习先贤治理国家的书籍。当然,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绝不仅是上层社会,当然惠及普通百姓,所以这本书中体现出的种种思想,同样不仅影响着社会精英,而是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2、这本书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诗》和《书》是中国两种文体之源,虽然这两本书在文学价值上,远不如后来中国文学的繁花似锦,但这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透过那艰深的文字,戏剧展示了两个故事:一、禹定九州。戏剧认为,大禹的功绩不仅仅是治水,定九州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治水。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大禹治水不是硬堵,而是因势利导,通过疏导把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势必疏通了中国的很多河流,这些河流和高山一起,天然把中国大地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土地。古代尚“九”,于是大禹就笼统分成了九块,称为九州。九州的出现,说明大禹时代已经有了统一的国家意识,有了大局观。我猜想,这也说明农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部落要定居了,不再四处游窜了。经济决定意识,意识又反过来指导着经济发展。九州的诞生,在安土重迁的华夏文明中,肯定是重重的一笔。
   《禹贡》中的九州,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那就是当时的天下,在我们现在看来,基本上也就是长江以北。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中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二、牧野誓师。原文很简单,戏剧丰富化了。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的关键之战,因为殷商军队的倒戈,所以这也成了历史上有道胜无道,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走向的典范。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声音响起,我相信,武王的军队想到的肯定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为民解悬,是有死无生的勇往直前。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战胜蒋介石的军队,不也是民心的选择吗?
   在《尚书》的发展史上,伏生是个重要人物。伏生以命护书,甚至妻儿为书而死的故事不知真假,我总觉得,在累累似丧家之犬的逃亡路上,带着一车竹简,太不可能了。我佩服用生命保护竹简的精神,但我想,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保护竹简?古时的书不像现在,几千个字可能就需要用车装,那怎么带?其实,更为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背上得了,将竹简牢牢记在脑海中,将来复述出来就好。普通人也许很难,但对一个专门研究这本书的学者而言,并不是难事。事实上我估计也是如此,伏生在汉朝是个很有名的儒生,在《尚书》失传后,他依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写出了《尚书》,并献给了朝廷,成为了一时佳话。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另类。中国的经典一向以经世济用为要,只有这部书,与治世从政的康庄大道毫无关系。作者宋应星在序言中就明确说:“丐大业文人弃置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本书的出现是偶然的。宋应星屡试不第,从此放弃了科举做官的康庄大道,而这条路是儒家指出的,所有中国读书人的唯一明路。所以,他本身就是个另类。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像这样屡试不第的文人,大多诗酒放旷,逍遥度日,以显示自己的高贵人格,而从没想过和底层下里巴人同流合污。只有宋应星,他求教于社会最下层的劳动人民,研究底层劳动技术,也就是孔子说得“鄙事”,因为这些其实是真正有用的学问。想想清末废科举立新学引起的轩然大波,足可见他的另类。他又文采出众,能够将这些技艺形成文字,流传后世,这才有了这部中国独一无二的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我一直在想,如果宋应星仕途坦荡,科举高中,从此流连官场,是不是同样还有兴趣在这些鄙事上面?在某种意义上讲,文章憎命达,诚哉斯言。
   中国历来不缺技术,因为中国的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技术当然也不会差。只是,中国的技术一直都是口口相传,原因很简单,懂技术的人都是社会最下层的劳动者,不认识字,没法形成文字。中国还有一个欠缺就是理论科学的匮乏。原因也很简单,社会下层的技师们,他们只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也不关心为什么这么做。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那就是深入到中国人骨髓的儒家文化的弊端了。儒家只知道教导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知道教导人如何种田,如何织布。纵有音乐驾车等六艺教育,也只是作为提高个人优秀素养的工具,才无人关心这些技艺的精益求精。以御为例,儒家只关心你驾驶技术的高低,驾驶时姿态仪容的涵养,从而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和品味,从不关心改进车辆制造工艺的改进,以求更快、更便捷、更舒适等等。
   《天工开物》的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宋应星不经意间以另一种方式名垂青史了。说是偶然,是因为宋应星太幸运了。他只是一个穷书生,精力全在研究这些技艺上,加上自己的学识,写就了这么一部著作,更为有幸的是,他有一个做官的朋友,这个朋友无条件支持他,全资帮助他刊印出书而不求回报。否则,纵然他的著作写成了,也必将弃置于荒野。原因很简单,需要的人不认识字,不会看;认识字的人没兴趣,不屑看。所以,这部书的出版,那应该感谢他的伯乐——涂绍煃。
   这本书的绝响,让我想到了墨子。千载而下,宋应星和墨子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因为他们都是理工技术男,都执著于技术的改善,都直接关注着民生。中国的墨家本来就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而且一度也是显学。只是可惜,墨家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首先是孟子的大加批驳,然后是统治者对其组织的不接受,百姓对其思想的不理解,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思想式微,以致于后来的一些热衷于技艺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墨子思想的继承者。《墨子》之书,本身也记载着一些技艺,并从技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天工开物》不也如此吗?如贵粟思想,天人和谐思想等等,都是宋应星从技术出发形成的自己的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才智之士,也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两者的融合,缺少科技的土壤。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天工开物》,尤为珍贵。
   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有家族原因。他家世代史官,所以他从出生开始就准备从事历史工作。当然,他是伟大的,历代史官众多,只有他完成了这部大一统的通史。不过,我们要看到,他的伟大也是机遇,因为他所处在一个大一统的世代,时代呼唤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英雄和时代,就这样相应而生了。
   司马迁的学习,就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古人多壮游,后来的李白、杜甫等都做过同样的事情,一些人还隐居深山,以得其妙。司马迁的壮游和他们有所不同。他的游历是和历史紧密相关的,他以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到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深入感受各个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话,沉浸在这样的历史交错中。按照我们现在的分类,司马迁肯定去的都是人文景观,而李白等人更喜欢壮美河山这种自然景观,虽同为游历,目的不同自然方式各异。记得当年我游历总统府时,也曾有过这种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的体会。但是,要想有这种体会,首先必须心要静,最好是一个人;然后必须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不能嘈嘈杂杂游人如织,不能有过度的商业开发。记得游历桃花潭时,看到喧嚣的商业一条街,我怎么也不能将李白和汪伦置于其中。所以,于今之世,这种游历是可遇不可求了。古人没有这种负担,但古人也没有今人到处游历的便利,几乎都是徒步,有钱的才可以用马车,交通也很不方便。
   《史记》之伟大,是因为它开创了一个传统。中国的史学自成体系,这是世界上所有文化都不具有的,所以,中国文化从未断流,这也是功劳之一。更为伟大的是,他是个人修史,魏晋以后都是官修,有机构,有预算,有资料,有各种便利。当然,个人修史也有好处,就是不受官方影响。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官方出钱修的史,当然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而司马迁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古时史官秉笔直书被杀的事例比比皆是,那是史官的气节,司马迁也继承了这种气节,他直言当朝皇帝的伟大和过错,凭着自己的喜好,将朝廷的反对者项羽塑造成了英雄,朝廷的开创者刘邦反而有点无赖。正是《史记》的秉笔直书,后来的戏剧往往都以失意英雄项羽和得志小人刘邦的意象出现。想想看,这样堂而皇之的呈现在刘邦的后人面前,不是杀头的罪过吗?但司马迁就这样写了,因为他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而只要对历史负责。我在想,他受到过腐刑,士可杀不可辱,在他心目中自已已经死了一回,之所以苟延残喘,只是为了修成《史记》这个伟大的事业,所以他不再畏惧生死,不再害怕任何人。当然,他也留了一手,他抄了两部,一部献给了皇帝,一部留给了外孙。估计他献给皇帝时,是准备接受极刑的。有幸,皇帝没杀他,但也没同意向社会公开他的书,他的书之所以能流传后世,是他外孙的功劳。
   当然,个人修史会有很多不便,我一直奇怪,一些很私密的事情,比如赵高矫旨这种事,他是从哪知道的?不管怎么说吧,正是因为他品质的可信,所以他的作品被认定为信史,成了评判别的史料的依据。他是如此,后来的班固等个人修史的一样如此。这是一个伟大的传承,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只对历史负责的传承。
   英雄推动了历史,所以史书当然要记载英雄。司马迁运用各种小故事,将英雄塑造得栩栩如生,体现出了英雄的伟大精神。时至今日,纵然没有读过《史记》的中国人,也都知道将相和等种种故事,从而受到了这些英雄精神的熏陶。《史记》更为可贵的,是在塑造英雄的同时,关注到了小人物——刺客,酷吏,货殖,滑稽,这些人物各有千秋,可对历史的进程并无影响,可写可不写,但司马迁写了,所以,他的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而不是像《春秋》那样,是干巴巴的历史,是政权大事的记录。我们读历史,当然不仅是读英雄,更要读时代,读当时的民生和烟火气,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自身。所以,这些人在历史上是有价值的,只有司马迁的慧眼,才让他们活灵活现的走上了历史舞台,让我们真正了解了那个时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不仅仅是文笔,更是选材,是慧眼,是境界。所以,剧中司马迁由衷的感到这样评价他的鲁迅是他的知己,就是这个原因吧。
   本草纲目
   一直以为《本草纲目》就是一部医学著作,和《千金方》等医书差不多,现在才知道,这是一部药典。而一部药典,以个人之力完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李时珍做到了。一个人要完成一场伟业,首先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句话说说简单,但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人生在世,有过很多理想,有过很多失落,后来逐渐意识到,活着最重要。但是,这是普通人,只有有着伟大理想的人,才会明白,活着并不重要,为了理想牺牲和活着,才重要。所以,我们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重要;遭受腐刑的司马迁,忍辱偷生,只为完成《史记》,重要。问题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什么是远大的理想?那绝不是空洞的说教,什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等等。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确实丧失了理想信念,所以才会争名夺利利益至上。理想,说大也大,但是说简单也简单,一个普通的民兵,一辈子就守住一个小岛,宣示着国家的主权,这就是伟大的理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能够做到不让自己遗憾,那就够了。扪心自问:当我们自己感到生命的浮躁时,我们有没有想到过,我们真实的理想是什么?没有了理想明灯,生活当然一片黑暗。没有理想的支撑,当然没有坚定的信念,做事情当然就会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常常在想:这件事情这么难,值得吗?
   李时珍是一个医生。古之医生,强调仁心仁术,绝不会有利用自己的医术赚钱的行为。或者说,利用医术赚钱的医生,那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医生,必会被历史所淘汰。医者仁心,一个好医生,所考虑的应该只是如何更好的救济病人。如果我们的医生真的都认同此心,医术会被钻研,药品回扣不在,患者福音满世。但是,很可惜,现实不是如此。对医生这个行业提道德要求不现实,因为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自私自利,所以我们更多的医院医生,只是把行医当做一个职业,当做一门手艺,借以养家糊口过上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生还会利用患者的无知,利用治疗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求医难是现实的状况,当我们在大医院求医时,受到的冷眼和不耐烦,有谁能感受到医者父母心?所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这说明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一直深信,医者救病救不了命,医生如果真正为患者着想了,即便治不好,有谁会怪罪医生?医患的不信任,责任不仅仅在医生,也不仅仅在患者,而是在整个体制。

共 17918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深夜将这篇洋洋数万言的“读书有感”完稿并发表,可见吴需荣老师治学精神之发墳,之刻苦。“有感”中对“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侠客游记”“老子”“周易”“传习录”等十一部我国古代经典名著,舒发了自家的精辟见解与评价,展露出作者渊博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哲学、政治诸方面,诚所谓“学富五车”。 我由衷地赞赏老师的精辟见解和老到的文学功底:他是这样娓娓道来,“尚书”的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它是古代政治史方面唯一的书藉,是中国散文的开始,是中国文学起点; “天工开物”的成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此书是屡试不第的学者宋应星,凭着自己的记忆将这些真正有用的学问和技术写了出来,成为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 他这样赞美“史记”:它之所以伟大,是它开创了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从未断流,这是他的功劳之一。司马迁的伟大是他曾遭受“腐刑”忍辱偷生,不惧生死,秉笔直书,直言当朝皇帝的伟大和过错。他献给皇帝的手稿没有被采用,现在传下来的是留给外孙的另一本,由外孙捐献出来的。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司马迁才学之高。 在读“本草纲目”后,他这样赞扬李时珍,以个人之力,穷一身之力,考量本草,著成此书,古往今来,李时珍第一人也。 他以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在他四处碰壁时,他没有绝望,没有怀疑和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来影响后人,孔子是永远的老师。天下读书人都可称之为老师,而他确实是老师的典范。 看了“孙子兵法”后,他写道,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从来都是以质胜,而非量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一个将军,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哲学家,有着对军事透徹认识的智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这是孙武的思想,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屈原作天问,他真是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他不是科学家,他只是塑造自己的伟岸形象,敢于对天发问,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的时空中游弋。没有“离骚”,楚辞这个文体会在中国文学史上暗淡很多,屈原也达不到中国纪实文学的高峰。“离骚”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清高孤傲的个性,忠贞不渝的追求,香草自喻,圣贤对话,升天入地的求索,这都是中国浪漫文学的典范。他投江之后,百姓自发划船救他,用粮食替代他去喂鱼,以致形成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仅此一事他就不朽了。 老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短短五千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等科学,提出物及必反,福祸相依规律。涉及到治国理家,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乃千古奇文。 另外对“周易”和“习传录”也都有着独到和精辟地见解。 需荣老师品读的这几篇古典名著,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是很难看懂的,也是一般人很少读到的。这篇读后感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需荣老师的大作往后能在本社团多多发表,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和对古典文化珍品地鉴赏能力。对这篇“读后感”我大大地赞赏,也特别地推荐! 【神舟编辑:周世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0-17 15:56:56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支持!期待老师再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社团!问候老师!遥祝秋安!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美蓉        2021-10-17 19:21:22
  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从中了解了许多从未认识到的知识,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经典的方法,我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深切地感觉到,老师对经典的独到见解,拜读学习!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石尖        2021-11-01 16:02:35
  吴需荣老师对历史典籍熟稔于心,洋洋洒洒,古今结合,见解深刻!拜读学习!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