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品红楼之阅人生(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品红楼之阅人生(随笔)


作者:上官风 举人,357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7发表时间:2021-10-21 17:20:19

【流年】品红楼之阅人生(随笔) 刚开始接触《红楼梦》的时候,我也是几乎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诸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睡芍”等小儿女画面。亦或者是“秦可卿葬礼的宏大”“元妃省亲的富丽”“贾府生活的奢靡”“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滑稽搞笑”……总之是“外行看热闹”而已!
   而今,或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亦或是因为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我开始越来越关注里面的小人物小事件,在《红楼梦》里读到了人生。其中有一个小事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在《红楼梦》的第十五回。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当送殡队伍浩浩荡荡的前往家庙铁槛寺的途中,路过一个村庄打尖,凤姐携了宝玉、秦仲等在此暂时休息。“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迳去了。宝玉怅然无趣。”……“待他们收拾完备,便起身上车。外面旺儿预备下赏封,赏了本村主人。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初看这段话,我也觉得稀疏平常,我猜想曹公的这段话只是对比出富贵公子贾宝玉对于农村生活的匮乏,甚至可笑。但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我却从中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再次读到这段话时,有一瞬间,我忽然很感动,甚至有种想哭的感觉。“茫茫人海,滚滚红尘。我们都会在人生中经意和不经意的遇见过很多人。而在其中又有大部分的人,也许只是我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见过一面之后,一别,以后也许就是一辈子也不会再见了”……作家雪小禅曾经说,“有时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总觉得彼此还有见面的机会。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与很多人已经用尽了‘缘分的门票’,再见也许就是再也不见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到一处旅游景区游玩。刚进景区大门,我就注意到一位身材婀娜,长发披肩,着一袭洁白的连衣裙,看起来清纯静美的靓丽女孩在湖边散步。旁边跟着一位妇人,我猜是她的母亲,女孩碎步款款,漫步在曲折回环的木栈道上,秀发飘逸,浅笑盈盈,夕阳抚面,煞是好看。虽然欢喜,但碍于家人在面前,我也不好在原地做过多的驻留。然后待到我们行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一个观赏金鱼的池子的时候,我竟意外的再次遇见了那个“白裙子女孩”。当时很多游客包括她在内都在投喂观赏池里的金鱼,只有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借观赏游鱼的掩护,默默地静静地偷偷注意心仪的女孩。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她不时撩起额前吹落的秀发,都牢牢地吸引着我。当时我完全没有心思像别人一样去看池里的金鱼。但有点遗憾,只一会儿,因家人要离开,我纵有百般不舍,也不得不离开那里,当时女孩她们还在观赏金鱼。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还是后来。我们游完准备走的时候,在回去的公交车上,我竟第三次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白裙子女孩。当时我坐的位置正好对着车门,我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打量美丽的女孩。她安静地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窗外,很矜持的样子——当时我甚至在想,如果人的眼睛就是一台相机该多好啊,可以拍下她的样子,无论过去多久,我都不会忘记她此刻的模样了。我频频看向女孩,想要努力记住她的样子。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车子没有到不了的站台”,终于,女孩还是在我们回去路上的某一站下车了。在车上,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中,直到我彻底看不见她。我当时的心情,或许和贾宝玉离开二丫头时一模一样,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徒留一些失落和感伤。
   有些研究《红楼梦》的人说,或许是因为遗失了后四十回(或者说后面的回目),不然二丫头应该会再次出现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曹公之所以刻画出一个“二丫头”的形象,作用就是以小见大,以贾宝玉与二丫头短暂的相遇离别,彰显出人生彼此间的“际遇无常,相遇有时,且行且珍惜”。我认为,二丫头是不会再出现在后面故事中的。
   【二】再如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初到贾府。因为家道艰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不得已,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到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去“碰一碰运气”“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初读这段话时,我也是傻傻的觉得,“刘姥姥向王熙凤乞讨的窘迫憨厚”有点可笑。但随着自己经历了一些事,当自己再次读到这个片段时,又忽然觉得可悲可怜甚至心酸。也许某一瞬间或者某一阶段,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一生就绝不求人帮忙。刘姥姥作为一个贫苦农村人,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妪,原本应该较之一般人更放的下脸面。但她在向王熙凤开口求援时,依然会“未语脸先红”,她依然有着做人最起码的尊严……这一章节最后的几句定场诗说得好,“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所以,一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帮助别人。同时一定也要给与受助者以最起码的尊重。《红楼梦》中,正是因为王熙凤的这次“偶因济刘氏”,才使她的女儿巧姐得到“巧得遇恩人”的善果。
   《红楼梦》作为一部我国成就最高的古典名著,可以当做小说,当做历史,亦可以当做人生来读。每个年龄段每读一次,《红楼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了解《红楼梦》的人大概都听说过一句话,叫作“一入红楼,终生不醒”。我想说的是:是不容易醒,是不能够醒,更是不愿意醒。

共 24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一本书,最大的获益不是读书本身,而是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启迪。本文的作者说,读《红楼梦》多遍,每多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体悟。《红楼梦》第十五回里,宝玉偶遇二丫头,心生欢喜,却因种种原因而错失与之搭讪的机会,而失落,而感伤。这让“我”想起了“我”与家人的一次景区游玩。同样的一见如故,同样的心生欢喜,与宝玉不同的是,“我”与“白裙子女孩”三次遇见,次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我”不是宝玉,不懂宝玉当时的心境,但“我”有些确定,“我”当时心中的失落,一定与宝玉当时的心境是重合的。这让编者读出了一份懂来,因为懂,才会让作者笃定曹公笔下,即使没有遗失那四十回,二丫头也不会再出现。作者读《红楼梦》的第二个体悟,刘姥姥为了生计带外孙板儿到贾府,意在碰运气。刘姥姥当时的窘迫样,相信不只“我”有,大多人都有过,幸运的是,刘姥姥当时虽窘迫,却得到了回应,所以,善因得善果,这是曹公写《红楼梦》时埋的伏笔,更如作者所说,也是为人生埋的伏笔。“一入红楼,终生不醒”的醒,有好多种理解,如这篇赏析的结尾,“是不容易醒,是不能够醒,更是不愿意醒。”红学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作者能把《红楼梦》中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与生活接轨,且丝丝相扣,实感佩之!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10-21 17:30:01
  读《红楼梦》需要耗费的脑流量不少,小风能坚持一遍遍读,且能一回回地解析出内蕴,真的很佩服呢!
   期待小风的更多解析,听雪在等,在学习!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10-21 17:32:49
  实在抱歉,昨晚点了,以为今天下午4点前能放出来,结果,不期而然的事太多,耽误了,小风谅解!
   文中有理解不到的地方,小风勉强着看吧,姐姐不会写按语了。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3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1-10-23 12:55:35
  读红楼梦,人生的每个阶段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巨著红楼梦带给我们的感悟,透过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当时的社会,给我们许多启迪,大家庭的兴衰,人物的命运如烟花般散去,真正是一场红楼梦。红楼梦中有许多隐语,人生之苦难,在红楼梦中有许多描写。需要我们熟读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小风有心,能悟出曹雪芹的笔下的隐藏的含义,很是了不起。祝小风写出更多佳作,写作快乐!
永远红梅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10-30 07:47:45
  《红楼梦》是人类思想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充满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们世代传承,成为人类社会学永恒的财福。细品红楼梦中人物,今古一相接,写出她们真实的人生况味。花开四时,各放一支,她们是一个人,也只有为一体才完美的偏念。文章里的主角十二钗以及三百多个配角人物形态作派各有千秋,各有其美好,也不乏缺失知处,体现人无完人,这才是最真实的。小风的赏析很详略得当观点鲜明特色也很鲜明,对于人物形象描述细腻入微,对比角度分析得当,一些看法也很新颖独特,对于深入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极为有意义。品红楼便是品人生,更是感悟大千社会。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11-01 13:38:35
  二丫头纺绩,宝玉的一面之缘,彰显出人生彼此间的“际遇无常,相遇有时,且行且珍惜”。小风以一次偶遇的惊喜与怅然别离,类比宝玉作别的真实心境,读出了曹公的别样深意。
   刘姥姥初次入荣国府,张口向风姐交代来意,纵然是穷得打秋风,也有乡下人的自尊自爱。
   细节中窥见真人性和写作深意,难得。认同,点赞,向小风学习,一入红楼不醒。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