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以文明道,泽被中华(随笔)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以文明道,泽被中华(随笔) ——石中元日记中的《道德经》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38发表时间:2021-10-23 23:10:39
摘要:摘录了作者20年前至30年前的有关读《道德经》的体会。“谁知梦里乾坤大,只道其中日月长”,读、听、写《道德经》可谓是难得的“文化大餐”。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以文明道,泽被中华(随笔) 一、1983年10月
   1983年10月23日(星期日)日记:今天上午,北京市自学高等委员会在北京74中学设考场,考两科:《古典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北京74中院子里摆满了考生的自行车。想当初(1980年),我们自学考生9000人,可谓壮观,3年过去了,如今只剩下700余人坚持高等自学考试。考《古典汉语》,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考得一塌糊涂。凡是我学过的,都没有考,凡是我没有学过的,全考了。高等自学教材里没有《道德经》内容,却让我们考生给老子的《道德经》标出标点符号,并释义(翻译白话文)。我从来没有看过《道德经》,真是抓了瞎,鼻孔喝水——够呛。
   以上是我38年前写的日记,也是我第一次与《道德经》正面相撞。从考场上出来,我竟笑了起来,嘲笑自己无知无识,嘲讽自己不知高低深浅。嘲弄自己年少无才、张狂放浪,正如乐山凌云寺上面的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我除了后悔自己读古书太少外,更多的是忏悔自己。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传统文化是“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必置于死地而后快”。当年我是一个红卫兵,曾经敲锣打鼓、扬尘舞蹈地表忠心。有一次奉命在街道一户居民家抄家,凡是古书都上缴到单位,然后堆在广场上付之一炬。这里面有没有《道德经》,我不知道,但我是与“组织上”一起焚烧过一次书的。这真是罪过啊,我小小的年纪(当时14岁),却跟着大人一起干这种勾当。如今回想起来,我真不是个东西!呸!!那是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直接从器物层面毁灭了典籍、古迹、文物、字画......从而改变了国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亲师”的敬畏也随之被瓦解。那是一个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年头——呸!!!
  
   二、1993年1月
   1993年1月15日:我利用元旦假日以及年度休假的十几天,专心致志在家中学习《道德经》(徐澍、刘浩注译、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编、安微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以此为主要版本,先后参照了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等七八个《道德经》版本。我仍然采用高等自学时的“读、听、写”的笨办法,将《道德经》念读一遍、抄写一遍、白话译文一遍,然后再反复交替进行。我是下定决心,要弄懂其含义,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志,将《道德经》生吞活剥,吃进肚里。
   其中,赵毓民、赵琳两位作者撰写的《道德经洗尘录》,读来有趣。该书根据《老子》八十一章,将其内容划归哲学、人生观、政治、军事四个单元,把八十一章视为联立方程组,像解代数那样用《老子》原文,互文互证求解《老子》本意。(注:《道德经洗尘录》后来改名为《老子道德经浅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出版后,两位作者给我邮寄了一册,并签名纪念。)
   我从山东省一处道观里请回来的非正规出版物《道德经白话解说》(江希张译),爱不释手。江希张(1907~2004),字慕渠,山东历城县人,被康有为誉为“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7岁撰写《四书白话解说》丛书,10岁著作《道德经白话解说》。江希张对《道德经》义理阐发,文字解说,令我心悦诚服。那种心平气和的阐释,仿佛能够穿越古今,和老子一起心神交融。“道生万物,万物皆道”,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地球山川万物,人间众生色相,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着“道与德”。所有的事物都遵循着固有的、有轨道可以追寻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体现在人类的活动中就是道德。尊道崇德可以获得比较长远的生存。
   元旦假日以及年度休假的十几天,我天天学习《道德经》,有“谁知梦里乾坤大,只道其中日月长”之感,我心情舒畅,心满意足,可谓是难得的“文化大餐”。
   以上是我28年前写的日记,当时年富力强,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自以为弄懂了《道德经》的含义,真理在手,正义在胸!至今想起来,是那么可笑。“道”不是光从文字里读出来的,更是靠人生的智慧去感悟。如今,我对《道德经》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阴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每个字都有无量的意思。虽不求甚解,但是只要读下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欲求甚解,便要反复地、经常地诵读。熟读多遍,也许有一天别开生面,由一知半解到豁然开朗,走进一片新天地。古今中外的高人,不是读没读过《道德经》的问题,而是一生读了多少遍的问题。
  
   三、1993年2月至3月
   1993年2月16日日记:从“静、柔、慢”到“老子自然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拼命玩命。怎样才能刹住通往悬崖绝壁之路上的快车?道家的“静、柔、慢”是人生平安之路的三大法宝。
   静:静为躁君。《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让自己的意识达至虚极,守护入静入定状态。这个时候,万物一起运作,我就可以观看其循环往复规律了。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静能克服人的焦躁不安。静,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水静下来才会清澈,人心静下来,人才能战胜自我,做生活的主人。
   柔:“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有生命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有温度的,死后慢慢变冷、变僵、变硬;天下有情之物,莫不如此。柔是一种“强大”。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能克制刚强,容纳万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慢:动之徐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以动之徐生?”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这段话有两个徐,徐就是慢,慢亦“徐”,动亦“徐”,一静一动均亦“徐”。动之徐生,也是做事的法则。不要气急败坏,不要自乱阵脚。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从容“徐生”,怡然自得地去工作、去生活。
   “静、柔、慢”在当今这个时代,缺失缺席,能做到这三个字,便是一个真正的高人。人生苦短,且不说有多少人能放下牵绊,自得清净,恐怕能读懂“静、柔、慢”这份淡然与智慧的人,少至又少。依据“静、柔、慢”,我自创“老子自然功”的身心修炼──
   独自静坐,双目微闭,全身肌肉自然放松。双手轻轻地搁置腹部下方,意守丹田,调整呼吸(调身、调心、调息),在有意无意之间,进入恍恍惚惚、懵懵懂懂的状态——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几分钟。然后朗诵或背诵《道德经》部分章节(少则三、五章,多则十余章节,可从头开始,或从中抽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然后再反复三五遍或七八遍,每次朗诵或背诵《道德经》半小时左右为宜。朗诵或背诵完毕,再闭目养神几分钟。每日“自然功”,在晚睡前效果更佳。这仅是我个人养身修性的小体会,不必看重!
   1993年3月3日日记:今天上午我出席了河南省鹿邑县召开的“第三届老子学术国际研讨会”,我在大会上的发言标题为“老子出版古今谈”。我是以双重身份参会的:一是道家论文的学者,二是出版社组稿编辑,计划出版“道家文化丛书”。
  
   四、2002年4月
   2002年4月4日日记:因公出差到山东烟台市,顺便游览塔山。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烟台市中心区,这里山海合璧,水陆相连。登上塔山山顶,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海天一色。
   塔山因其主峰在宋元时期建有一座宝塔而得名,早在公元1923年以前塔山就建有塔和庙,距今至少有700多年历史。塔山东携岱山,西牵南山,如同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将繁华的烟台市区揽护怀中。
   塔山顶有一座太平庵,太平庵是一座全真教庵堂,可谓“青山绿水开画景,太平灵庵悟天机”。庵堂中有三圣殿,殿里供奉“三圣”: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此种供奉格局在国内极为罕见。三圣塑像和颜悦色,供奉一堂,和平共处。儒家的仁义、道家的修身、佛教的慈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体现了道教“全真教”的三教合一,“慈、仁、悟”一体,给人以万法同宗、殊途同归之感。
   站在塔山顶,感慨万千:三教同源,太极原从无极起;万缘一善,众生须及有生修。中华神传文化传承了五千年,留下了无数的经典文献。道家修炼人轩辕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教化百姓顺应天道。流传二千五百年后,有老子出世,著《道德经》,重整了道家思想。尔后,有孔子(前551至前479)开创了儒家学说。又经五百年后(公元67年),来自印度的佛法东传至洛阳,经魏、晋、南北朝根深叶茂。至唐代(公元618至907),儒、释、道三教开花结果,臻于鼎盛,成就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乾为父,坤为母,本生成造化以开宗;天作君,地作师,从之理阴阳二成道”(陕西省佳县:五老殿)。中国的文化自儒、释、道的融合融通,形成了敬天知命、天人合一、尊道重德、善恶有报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人生价值观。
  
   五、2010年1月
   2010年1月12日日记:去年10月13日,北京市海淀区文联召开了《上善若水》(魏淑文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9年8月版)作品研讨会。我以北京作家协会散文组副组长的身份出席了研讨会。会后,我将发言稿整理成文,标题:“以善良之心,走人生之路——《上善若水》的成功之处”。《北京日报》2010年1月11日发表了此文,全文如下——
   作者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也是《上善若水》一书的成功之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提倡的是一种不争之德,当一个人离上善若水不远的时候,他已经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道德经》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大意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做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有善行善功者常,无善事善德者不常。道家思想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类文明社会负面因素的清醒认识和批评。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技术手段治理是不够的,应该重新认识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价值。尊重自然,爱惜生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者以善良之心,走人生之路。李永田先生在《认识自己》一文中说,人生之路尽管漫长,看透了,不过在走着五步:第一步,走出娘胎。这一步看起来不知不觉极其简单,实际上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几率。第二步,走出无知。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将自己武装起来。第三步,走出贫困。衣食无着不能生存,何谈创造?第四步,走出自我,利己也利他、为国亦为家。第五步,走进永恒。大善感天地,大德荫子孙。只有走出第五步,人的一生才完善!敢问人生之路在何方?《上善若水》提示:路在脚下的第五步!(注:载《北京日报》2010年1月11日)。
  
   注:本文参考了本文作者的著作《文苑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下集第12章日记书信、同心出版社2016年版。
   2021年10月17日,重新改写于北京延庆淡泊湾书斋

共 4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祖先文明泽被一代代黄炎子孙。上古先贤智慧五千年薪火传承,不辍弦歌。江山文学襄读名著、传经典征文盛举,不失为当代文化幸事。作家见义慨然鼎力倾情支持,诚可喜可贺。大作回顾自己昔年学习古代汉语勤奋经历,持别是対于道家文化典籍的苦读往事,殊令人凛然生敬。苦心人,天不负,作者终学有成就,且成果甚丰,尤让人不胜景仰。语云文以载道、贯道、明道、通道,论文标题以文明道,泽被中华,可谓深得传统作文真昧。【编辑:郭永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1-10-23 23:14:52
  大作拜读,问好先生。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1-10-24 08:36:58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2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0-24 20:06:58
  您辛苦了!
3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0-24 20:05:44
  永涤编辑的述评(赞许),令人汗颜,至今我对道德经仍然是一知半解,吾辈仍应继续坚持学习。发来的文章是对十年浩劫的“反动”!那是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直接从器物层面毁灭了典籍、古迹、文物、字画......从而改变了国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天地国亲师”的敬畏也随之被瓦解。那是一个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年头——呸!!!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4 楼        文友:红尘花瓣雨        2021-10-25 19:58:28
  佩服先生执着。受教。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0-26 10:48:33
  作家很不简单,对古典名著学习都有建树!敬礼!
活到老学到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