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光】青骡子(散文)

精品 【柳岸·光】青骡子(散文)


作者:雪凌文字 举人,5235.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0发表时间:2021-10-26 22:36:45
摘要:青骡子在家里最清苦的年代诞生,并陪伴着我的父母将一个大家庭从清贫清苦慢慢带向温饱,带向好日子将近,但它却在所谓的好日子将近的时候,倒下了。

【柳岸·光】青骡子(散文)
   青骡子生病了,连续多日不能进食、日渐消瘦,颤颤巍巍的四肢似乎已经撑不起它原本高大的身子,做兽医的小叔使出了他平生所学,最后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叹着气对站在他身旁的父亲说:“哥,赶紧找人,尽快出手吧,不能再等了。”
   次日,县城来的骡马客(kai)开着一辆破旧的货车,停在了屋后。他和父亲低语了几句,然后掀起衣襟,拉起父亲的手,埋在他沾满尘土的衣襟下,衣襟在上下晃动(称为捏指讨价的传统方式)。父亲和骡马客面部表情时而似乎在询问,时而似乎在否定,足足三五分钟后,父亲的手收了回了,两人相视,不再多言。
   骡马客扭头看了眼站在他身后的伙计,再朝着青骡子怒了努嘴,那俩伙计马上明白了“老大”的意思,各自提绳捏鞭,走进了骡子圈。
   青骡子被那两位伙计一前一后,拽着缰绳,推打着屁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上那辆货车。唯有这个过程,父亲表现出了一上午不曾有的高嗓门:“轻点,你们慌啥嘛?不能用鞭子打,哄着它啊,哎,你们这些憨怂人……”父亲在近乎怒吼的同时,两条腿也不受控地在原地踱来踱去。
   青骡子的身子随着脚下的货车引擎发动而不停地哆哆嗦嗦,它干涩的两个大鼻孔大张着,喘着粗气,那样子像是刚卸下身后的重犁,显得疲惫而焦灼。随着车子发动,青骡子扭头盯着车下的家人们、盯着那位华发苍颜、陪伴了它一辈子的老人,再盯着它的那个圈,它来回穿梭的目光混沌而无所适从,那种感觉复杂得让人无法解读。在它回头的瞬间,车下的老人佝偻而微微颤抖的背影,与车上的青骡子的样子竟有几分相似。
  
   二
   青骡子浑身毛发黝黑发亮,短而匀称,在阳光下甚至可以泛起光泽。鼻梁两侧两道红褐色的毛发,直直往上,一直延伸到耳根处,看上去酷似一个天然的笼头,父亲说这样的骡子性子烈,但力气大。青骡子身材高大修长,如果不从鬃毛和尾巴去辨认,实在很难分清它是高头大马,还是骡子。
   青骡子是在我们家土生土长、和我一样,曾经是家里的一个孩子,直到成为家里的一个壮劳力,再到老去。十年风雨,十年辛劳,十年时间,它实际早已经完全是这个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口子了。所以就当时而言,青骡子在家里的地位绝不亚于家里任何一口人,它对这个家的熟悉程度也绝对远远超过我,所以每每当我站在它的身侧,额头碰到它的肚皮时,总有一种倚靠在长辈肩头的感觉,有一种踏实感。
   父亲总是会在茶前饭后感慨:“青骡子的到来,就是我们家从贫穷走向温饱的转折点。”在我的理解中,青骡子在某种意义上是家庭经济在全村地位的象征,这点,似乎和当下看谁家有没有豪车有些许雷同的意思。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止,庙庄人的日子几乎都离不开牲口,牲口是农家人一年四季形影不离的伴儿,那些年里,牲口之于农家,其分量绝不亚于家里的一口人,它们是农家人春种、翻地、施肥、秋收、打粮等一切农事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劳力,它们见证并参与着农家人一年四季的所有活动,所以,对农家人而言,牲畜是一家人的命根子,这话一点不夸张。基于此,青骡子的到来对我们全家而言,其带给全家人的喜悦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包产到户的春风,伴随着初春满山的鹅黄嫩草姗姗而至。村领导相应国家号召,为百姓们分田分产分,也将原属生产队的牛羊骡马都按照家庭成分的高低依次分发。但因家庭成分不体面,等轮到父亲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头瘦骨嶙峋的黑毛驴,没有别的选择了。
   黑毛驴走进了我们家固然值得庆贺,但只有一头,毕竟连“二牛抬杠”也凑不齐,所以面对家里那些贫瘠的几十亩的山地,父亲和母亲只能轮换着一人扶犁,另一人与黑毛驴并排,拉着犁,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垄一垄耕出来,这其苦涩,可以想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四年后,当初那头瘦骨嶙峋的黑毛驴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毛发顺滑,同时,它也终于有喜了,半年后,一头浑身乌黑,鼻梁枣红的骡驹随着父亲在牲口棚里一个通宵的守候而呱呱坠地,它就是青骡子。青骡子出生的十多天里,父亲都是抱着一炉柴火在牲口棚里过夜的,甚至连吃饭也端着碗圪蹴在牲口棚,用母亲的话讲:“你爹对你们几个娃娃也没这个上心过呢!”其实母亲说得没错,在父亲心里,青骡子就是他的一个孩子。
   青骡子口粗,不挑食,且食量大,加上父亲对它视若珍宝,紧着家里的好粮草喂养它,所以健硕异常,毛发锃亮,力气更是超过了它的母亲,已经完全可以拉犁、套车。见青骡子已然可以独当一面,便将原来与青骡子母亲搭档的白嘴子(个头不大的一头老骟驴)牵到市场卖掉,加点钱换来了一头腰长毛短的大青驴与青骡子搭档。
   青骡子干活“像个不知轻重的小伙子,从不知道疼惜自己。”这是父亲的原话。其实父亲说这话是有诸多原委、也怀着很多心疼的。大青驴虽然大,但毕竟是毛驴,脾性蔫,且力气大不如青骡子,与青骡子一同搭档,不论拉车还是拉犁,父亲都把重的一头栓到青螺子这边,大青驴只拉着约莫三分之一的重量,即使这样也总是走在青骡子后面,鞭子抽也无济于事。而这种情况,如若遇到紧急时刻,青骡子只能买了老命往前冲,否则不是车翻就是犁卡,不过这样的事情一次都没发生过,这其中就得全归功于青骡子了。
  
   四
   牲口耕地拉车,需要有一个人在前面做牵引,起到向导的作用,俗称“牵缰绳”。“牵缰绳”即一只手牵在青骡子嘴角的缰绳扣子上,一只手拉着多余出来的缰绳,根据青骡子步伐快慢轻缓,或长或短控制缰绳,类似于给青骡子做向导,比如到哪一步该停下,哪个角度该转弯才不至于后面的车子翻倒。牵缰绳看似简单,实则关系着整个车子能否顺利通过狭窄的山村小道,能够转过紧急的弯道。
   我自小相比哥哥要怯弱很多。但当时才上小学四年级的哥哥看着瘦弱,但生性刚烈,站在大青骡子身边还不到它下巴高,但青骡子却被他训地服服帖帖,所以每次遇到拉粮食,拉粪等重活儿,需要一个得力的牵缰绳的人时,哥哥便是不二的人选,而我自知自己的本事有限,又加上对青骡子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所以每每需要牵缰绳,我都躲得远远的,长此以往,这项任务便自然而然成了哥哥的专利。
   初一那年暑假某日收麦,但恰逢哥哥因为学校临时有事被叫去义务劳动,一家人割了一天麦子,装了高出车子三五倍的满满一车等着往家里拉。眼看太阳进窝了,哥哥却迟迟不见回来,父亲终于等不急了,便看着我说:“娃,今儿你来牵缰绳,咱往回拉吧?”我顿时一个激灵,浑身的疲乏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看着母亲期待、或是鼓励的表情,我最终还是勇敢地接下了这项在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车捆扎好的麦子,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大草垛,父亲钻在车辕中,只能勉强把头探出缝隙,青骡子和大青驴一左一右套进车前面的套绳里。出地,上路,一切顺风顺水,父亲在后面吃力地掌着车,我在前面紧张地牵着缰绳,亦步亦趋,朝着家里的打麦场方向走去。一路平稳,我心里倒也越来越自信起来,寻思:“原来牵缰绳也就这么回事嘛,十分轻松,那以前我都在怕什么?”
   庙庄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村民依山坡而居,打麦场自然也是依山坡而开辟平地而筑,所以山道绕进村里,要进打麦场,得先爬一个五十米左右长,足足有四十五度的大斜坡,最后再绕一个九十度的胳膊湾,才能进打麦场,这是最危险的路段,也是最关键的路段,之前有很多村民的车子在这里不是走到半截滑了下去,就是转弯处拉车的牲畜力气不够而连人带车一起范下沟壕。
   我拉着青骡子嘴角边的笼头,终于到了坡道下面,原本自己已经开始紧张,只听父亲在车辕“深处”喊话:“娃,跟紧了,跑在骡子前面,让它自己爬,该转弯的时候你别管,把缰绳放到最长,青骡子自己知道啥时候转……”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忽觉青骡子猛然加快了脚步,几乎以小跑的速度,拉着一车麦子,扑向了大坡,然后借着惯性,一路扑到距离转弯处不到三五步的地方。我憋红着脸,依着父亲的交代,将缰绳放到最长,紧紧跑在青骡子身侧,此时青骡子喘着粗气,将身子极力往前倾,两只耳朵也向前竖立着,但即使如此,但车子却还是缓缓慢了下来,最后竟然完全停在了半坡,我意识到这时候的危险,一不小心可能会车子下滑,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翻车,一车麦子翻了是小事,关键是被卡在车辕的父亲以及此刻被套绳仅仅拉着的骡子都会一起掉落沟壕,后果都不敢想。但青骡子此刻身后拉扯的绳子紧紧绷着,丝毫不见松懈,见此景我早已没了主意,这时父亲两手使劲撑着车把,伸着脖子朝前面大喊:“嘚儿,嘚儿……”青骡子似乎听得懂父亲的指令,只见它两腿稍稍往后一挪,继而发力使劲往前一冲,那一瞬间,头几乎触地,如此坚持了约莫两秒,两条前腿随着身后的车子缓缓往前移动而跪倒在地上。车子开始继续往前移动,青骡子身后的车子,以及紧绷的车绳都容不得它缓步,青骡子索性就两条前腿跪着,后腿瞪着脚下的黄土坡,一步一步往前挪,再转弯,直到身后的车子基本转过弯后,青骡子突然一个挺立,两条前腿几乎以跳跃的姿态立了起来,并瞬间将车子拉上了坡。随着车子缓缓拉进麦场,藏在车辕里的父亲长舒一声,车前的青骡子已是大汗淋漓,两个鼻孔朝天高高扬起,急促的呼吸声一拍接着一拍。此时的我依旧不敢松懈,紧紧攥着缰绳,但精神却几乎濒临崩溃。
   那天晚饭时,父亲说起白天的事情,口气超出我想象的轻松,他说:“你们可能不知道,像今天这样的事情,在青骡子身上已经不知多少次了,每一次不论多重的车子,它不是跪着一步步继续拉,就是跪着让车子停稳,让车辕里的人出来后才趴下,从来没有一次中途倒退放弃的时候,这牲畜通人性呢,每一次都是拿命在给咱们干活……”母亲听着,在一旁附和:“那是、那是,这个骡子真的和家里的人一样灵性,为咱家吃下大苦了……”言语中似乎有很多怜惜的味道。
  
   五
   我的父母年轻时候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人间冷暖,从包产到户开始,凭着四只不怕苦的双手,硬是将日子过到了人里面去了,这其中不能不感谢陪伴他们吃了十年苦的青骡子。所以母亲每次说起青骡子,口气里似乎都饱含着家人对它的疼惜感,用母亲的话讲:“青骡子其实早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口子人了,没有青骡子卖了命的下苦,我们家的日子可能还远远落在村里人后面呢!”农村人不善情感的表达,但听这话,已足够明白父母对青骡子的情感了。
   青骡子出生在我们家最清贫的年代,也是我们家人手最紧缺的那几年。青骡子从能开始下地干活,到它生病,整整十年,父亲说,牲畜到十年,其实已经相当于人到七老八十,身体早就是古稀老头儿了,再让它干活,咱能忍心呢?所以父亲其实在最后这一年里,已经很少让青骡子干重活儿了,抽空总是去圈里给青骡子梳梳毛发,拍拍它的屁股,像是两个老伙计相向而立,默默相谈的感觉。
   “青骡子命薄”,母亲曾经不止一次这样说。青骡子在家里最清苦的年代诞生,陪伴着我的父母将一个大家庭从清贫清苦,慢慢带向温饱,带向好日子将近,但它却在所谓的好日子将近的时候,倒下了。
   青骡子临被拉走那会儿,其实母亲是知道的,但母亲却自始至终没有露面,父亲和哥哥目睹着青骡子被赶上大车,消失在了村口,我们就那么痴痴地站在,听着汽车马达声渐行渐远,青骡子似乎也渐渐地,真正离我们而去了。父亲就这样望着村口,一言不发,最后硬是被哥哥和小叔拉了回去。我们一起走进屋子,炕桌上放着一盘才烙出来的油饼,母亲坐在灶台前那个用树桩做成的墩子上,沾满了锅灰的手指,把两个眼睛揉成了熊猫眼。
   父亲扭头看了眼母亲,道:“哭啥哭,牲口嘛,难道还要……”
   父亲还没说完,母亲怼了父亲一句:“你们爷儿心真狠,那破卡车那么摇晃,青骡子病的那么厉害,它咋能站得住嘛,万一摔下来可咋整,不给摔坏了嘛……”说着,两行眼泪哒哒地掉在了脚面上。
   送走了青骡子的那一天,父母如丢了魂儿一般,整日不再说话,也不去下地干活儿。母亲将这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厨房,她把瓷砖贴就的灶台来来回回擦了又擦,把灶台上装着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洗了又洗,而这一天的父亲则显得异常“忙碌”,一会儿提着笤帚跑向骡子圈打扫圈里的柴草,一会儿背着背篓跑草垛边背来一背篓干苜蓿倒进料槽子,然后提着笤帚,背着空背篓站在骡子圈门口,痴痴地发呆。
   青骡子,这个属于家里的特殊一份子,赶在家庭最需要、也是最贫寒的时候而来,然后将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庭,给了家里的烟火四季,十年陪伴,十年劳苦,像家里的长辈一样,看着这个家庭一步步走向高处,走向越来越好,看着我和哥哥从黄毛小子一个个走出山村,走向城市,然后带着沧桑悄然而去。我近些年来总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思考一些关于人生和生命的事情,我对此自称为我自己的哲学思维,青骡子以及青骡子的“人生”就是我思考的一部分,细细想来,青骡子实际像极了我的父辈们,而我的父亲母亲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而言,更酷似青骡子,他们彼此像一面镜子般照着彼此。他们恰逢其时而来,劳苦一生不求回报,只为能看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的路越来越平坦,然后在岁月和风雨的涤荡之下日渐苍老、直至安安静静地离开。
   书写青骡子的故事,我构思许久了,但总是迟迟不能成文。写青骡子让我心情异常沉重,这种沉重源自一种怀旧,一种絮絮叨叨的记录,更有我对青骡子,以及对父亲永无止尽的怀念。
   我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送走青骡子的那日,庙庄的严冬刚过,春暖却尚未到来,春雪还未消融,风还有些冷……

共 53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回忆了“我”小时候,我们一家和青骡子的故事。小时候,青骡子来到我们家时,正是我们家最贫困的时期,在那艰难的岁月,因为它高头大马,可以独当一面,青骡子成了家里的一个强壮劳动力,它用它彪悍的体魄,为父母在干活拉犁,套车,它不知劳苦,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地和父母一起春播秋收,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为我们家走出贫穷,走向温饱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我们家在全村人面前有了自豪感。这在那个以成分论等级的年代,是它让出身高成分,处处被人瞧不起的父亲过上了“人上人”日子。青骡子不仅吃苦耐劳,还通人性,用它的性命来为我们家卖命,父母对它有种特殊的感情,因此,青骡子备受父母喜爱,也让父母心疼。当它年迈体衰时,父亲不忍心再让它干活,把它当成一个老伙计在供养着,当它倒下时,母亲是含着眼泪躲开了,父亲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它,像丢了魂一样,茶饭不思,为它难过……散文通过一个青骡子的故事,叙述出在那贫穷的年代,人和牲畜之间深厚的感情,塑造出一个通人性,任劳任怨的骡子美好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轨迹,很有时代特征。散文感怀岁月,叙述出人和牲畜之间其乐融融的美好感情,故事生动感人,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028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26 22:39:25
  问候雪凌社长,写作快乐,中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0:52:48
  非常感谢柳社秉烛编辑指导,辛苦了!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26 22:46:40
  青骡子,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青骡子相处的岁月,温馨幸福,是人生一段难忘的回忆!为佳作点赞!佩服社长的妙笔生花!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0:53:25
  柳社对本文做了细致入微的校准和修订,非常感谢!再次问候!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26 22:47:3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柳岸有您更精彩!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10-26 23:11:16
  在农家,牲口就是命!老师的生活积淀真的深厚,细节的描写非常传神,文章的结尾,让人泪目!拜读!
回复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0:54:29
  谢谢老师赏评鼓励!生活的过往和真是经历,只是如实记录罢了,感谢老师,问候冬安!
5 楼        文友:丑女人        2021-10-27 12:09:14
  雪社写的《青骡子》很过瘾,点赞。我家那时有头枣红马,很烈,还咬人!回头闲了也写一篇。
回复5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2:59:13
  写写吧,否则再过些年都忘掉了,呵呵
6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1-10-27 13:47:19
  故事感人,读起来亲切,生活在大西北的我们,牲口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劳力。雪凌的文章,又让我回想起那个岁月的情景。一匹青骡子,一段人生感人的历程故事!问好作者,点赞作者!
回复6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3:51:03
  老师和我年龄相仿,生活环境可能也差不多,其实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都差不多,农耕为主的时代,牲口是一家人的命根子这话一点不夸张的,问候老师!
7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10-27 16:59:09
  感人至深的文章,拜读了。
回复7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18:04:11
  谢谢旅行者老师,问候冬安!
8 楼        文友:白玄        2021-10-27 19:27:45
  文章运用倒叙的顺序写了青骡马被卖的情景,再回忆它的来源,为“我”家所做的贡献及其父母对它深厚感情,歌颂了青骡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善解人意的品质,抒发了对其疼爱又无可奈何惜别的纠结感情。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故事感人,震人心魄。好文章,赞一个!
回复8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21:31:51
  谢谢白玄老师专业且中肯的评价和鼓励,问候老师冬安。
9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27 20:03:40
  开始,十分欣赏开头的几段描写,充满感情,穿插了古老的交易风俗,有画面感,一下子抓住读者,为下文打好铺垫。接下来读吧全文,深感是一篇佳作,感情真挚,描写出彩,特别是拉车上坡的那段,有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从而更深一步地渲染了为何家人与青骡子的建立感情,与开头遥相呼应。结尾的一段话及一个细节,再一次深述农人与牲口的情感,艺术地升华了一个时代的农民为生存、生活对牲畜感情。堪称佳作,为此文加赞。
回复9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21:33:15
  谢谢天马兄一直以来的陪伴,鼓励,和对雪凌的支持,感激并一直会记在心里。问候老师。
10 楼        文友:清雅若水        2021-10-27 20:38:29
  真让人心疼啊!
回复10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27 21:34:02
  文中所有全是事实,没有做任何夸张修饰,记录而已,谢谢老师。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