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宋襄公和郑庄公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宋襄公和郑庄公 ——读《春秋》有感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7发表时间:2021-10-26 22:52:58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宋襄公和郑庄公 春秋五霸最公认的版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就是当时诸侯国的老大,实力强,威信高,说话其他国家会听。
   不过,我一直不明白宋襄公为什么名列春秋五霸,他并不是霸主,而是一个想争霸的幼稚的好人。他一共做了几件事。
   一、扶持公子昭即位。公子昭原是齐桓公钦定的接班人,只是桓公死,诸儿为王位争斗,昭投宋国求助。襄公义正辞严的纠合小诸侯送昭回齐国,此是正义之举,可做的比较幼稚:送昭回到齐国就撤兵了,结果其他公子还是不让昭即位,导致公子昭二次奔宋。由此想见襄公的政治能力。
   二、预谋会盟。襄公有远大志向,可惜实力有限,不知怎么的想出了个幼稚的馊主意,想借助楚国压服各诸侯。这个主意与袁绍出的请董卓进京如出一辙。结果宋、齐、楚商量会盟时宋明显尊重楚,导致齐国很不高兴,后来会盟时就没参加。
   三、会盟。襄公崇尚桓公的布衣之会,于是也不带兵车。他也不想想,桓公布衣之会是会盟小诸侯国,而他将要会见一个无信的大国——楚,怎能不欲作准备。会盟非常可笑:襄公先说了一番大道理,说要推举盟主,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各位诸侯,指望人家推举,结果没人搭理。没办法,只好自己任命自己为盟主,可是楚王不答应,而且用武力劫持各位诸侯,做了盟主。这简直就是为他人做嫁的左冷禅的前身嘛,左冷禅可是可以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评价的。
   四、战争。襄公越想越窝囊,又不敢对楚宣战,于是转而欺负小郑国,还做了杆“正义”的大军旗。不过也许他也知道,对郑宣战就是对楚宣战,因为楚刚做大哥,必然保护自己的小弟。宋楚对阵于泓水,楚军渡河,宋将军建议趁其半渡而击,可胜。可襄公认为自己高举正义大旗,哪能干这种事,于是等对方渡过河,摆开阵势,公平较量。这个最佳道德风尚奖的获得者当然得不到冠军,襄公战死,正义大旗也不知哪儿去了。想想《亮剑》中的常乃超,可惜没遇到襄公,而是遇到了深谙战争规则的李云龙,还没摆开阵势就全军覆没,一叹。
   襄公高举正义大旗,行事秉持正义,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可惜,好人不是政治家,在残酷的国际政治斗争中,正义只是外表,利益才是事实。好人在政治上是幼稚的,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而楚王,明明已是霸主,但是史家认为他武力挟持,得之非法,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还将霸主之名给了襄公,虽一厢情愿,亦可见人心向背。正是因为宋襄公霸主的名不副实,也有史学家提出过其他版本,即用吴王阖庐或越王勾践代替他。但是,吴越相对于中原各诸侯国来说,终归是边鄙小国,即便打了一次两次胜仗,但其势力还是影响不到中国各国,所以,最终还是没有被认可。
   奇怪的是,没有人把郑庄公列为春秋的霸主,论实力,他是够到霸主的地位的。他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平定弟弟叛乱。也许是受孔子《春秋》的影响,这件事一直评价不高。郑庄公有个弟弟叫公叔段,他的母亲偏心喜欢弟弟,偏心的理由也比较奇葩,是因为生他的时候难产,而生他弟弟的时候顺利。不管怎么说吧,母亲喜欢二儿子,但终究大儿子做了国君,便要他给弟弟最好的封地,弟弟种种招兵买马骄奢淫逸都不过问。最终公叔段的野心一点点膨胀,和母亲里应外合准备造反,却被庄公一举平定。庄公当时究竟怎么想现在已无人得知,也许他确实就是对母亲和弟弟无奈,但以孔子为首的史学家却不这么看,而是认为庄公心机深沉,有意放纵弟弟,才造成了弟弟的叛乱,从而名正言顺的除去了弟弟。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庄公完美的演绎了这个箴言。最明显的理由是,当公叔段叛乱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叛乱,丝毫没有手足情深的诧异和忙乱,说明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着弟弟叛乱了。当然,孔子有他的用意,他把礼看得无比神圣和崇高,当公叔段已经有了非礼的举动时,庄公未加过问,这肯定是庄公的不对,因为领导者应该用礼乐教化万民,而庄公没有做到,颇有点“不教而诛”的意味。郑庄公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是贬低他的。后世的汉景帝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母亲一心想要他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他也无可奈何,好在他还时不时的还敲打敲打弟弟,最终梁王才没敢叛乱。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梁王是被景帝逼死的,这也成了他一生中的一个污点。碰到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外人往往都无法知道当事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孔子的判断也未必是事实,只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进行了盖棺论定,而他的微言大义又影响着后世的风评,庄公只能徒唤奈何了。
   二、黄泉会母。母亲和弟弟一起叛乱,他消灭了弟弟,总不能也杀了母亲吧,于是发誓在黄泉下才会见母亲,其实就是永世不见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驶,憎恶会淡化,他终究还是想念了母亲,于是向下挖地道见母亲,寓意黄泉之下,庶几不违誓言。这简直就是一个有情有信的伟丈夫嘛。
   三、抢夺周禾。不知庄公出于什么目的,也许是无心之失,也许是饿疯了,也许是有意向周王室叫板,反正他就是抢了周王室的粮食,这让他彻底成了各诸侯国的公敌,也丧失了成为霸主的机会。四、打败联军。周王室的尊严受到了侵犯,当然要报仇啊,于是纠合了几个诸侯国成立了联军讨伐郑国,却被庄公打败,连周王自己都受了伤。也就是说,论实力,庄公能够打败诸侯联军,肯定是够到霸主级别的。
   郑庄公实力明明强大,却被忽略了;宋襄公实力明明不够,却被称为霸主。这说来滑稽,细思之也正常,原因就是人心的向背。聪明的诸侯王,在当时都会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尊王攘夷”,尽管谁都知道周王室根本没什么实力,但挂个名就名正言顺了呀,后世曹操把这一套学了个十足十。而庄公不理这一套,只相信拳头就是硬道理,当然不会让诸侯国信服。当然了,孔子出于自身政治考量的褒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总是后来人书写,自然也带有后来人的因素。但是,不管如何,人心向背永远是历史最终的评价标准。

共 23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先提出了春秋五霸的公认版本,然后表明自己的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宋襄公所为不够霸主的水准,他只能算个仁义的好人,而不是政治家。文章列举了他所做的四件事情,都以失败而告终,让人莫名其妙,从中看出他缺乏政治家的天赋,和他作对比的一位是郑庄公。郑庄公一生,所干事业都很成功,完全可以晋升为霸主,可历史却没有给他公正的评价。从中总结出一条:“人心向背永远是历史最终的评价标准。”文章对历史事件把握准确,叙事条理清晰,列举事例简练概括,语言生动形象,对历史典籍了解透彻,举例印证自己的观点,信手粘来得心应手。可见作者对史料如数家珍,对典籍有透彻的研究和领悟,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赏析文章,拜读学习!推荐大家共赏!【神舟编辑:美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10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0-27 22:15:37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支持,期待老师的佳作再次展现神舟,问候老师!创作愉快!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美蓉        2021-11-11 20:42:04
  学习老师对历史古籍的热爱,对历史的钻研和爱好,所列事例信手拈来,散文语言生动精彩,概括力极强,是赏析文章的佳品,问候老师,祝创作愉快!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