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闲居散记(散文)

精品 【摆渡】闲居散记(散文)


作者:沙漠孤月清 举人,338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7发表时间:2021-10-28 08:44:13

一、“可室”
   我的居处接近城市的边缘,楼前是一道连绵的山岗,山岗下是条宽阔的大道,顺着山势,蜿蜒伸向另一座海滨城市旅顺口。轻轨列车则贴着山麓在高高的混凝土举架上飞速行驶,不远处,就钻进拱形隧道,驶入大山深处。楼后,也是一座山,只是山坡已经被一幢幢耸立的住宅楼覆盖,只露出一个还披着绿色的山尖。
   偶尔,我站在窗前,打量四周的环境,才发觉,其实这片楼群处于两道山梁之间。居住在山的怀抱之中,背倚山冈,面朝山冈,而且,越过楼前的山梁,就是碧波万顷的大海,还是令人惬意的。毕竟,这里还洋溢着些许大自然的气息,要比居住在城市中心,每天生活于一片片大厦的楼影之中要美妙多了。
   明朝高攀龙写了篇《可楼记》,描述了一座建于山水之间的亭子,其文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既然如此,我也可以把这处居室称之为“可室”了。
   刘禹锡有“陋室”,乾隆有“养心殿”,我亦有“可室”。可心之室,燕坐寝起,足矣。
   每天,除写作和看电视之外,就是坐在四楼的阳台上,看路上行人,看来往车流,看呼啸而来的轻轨列车像条银龙在山色映衬下横空而过,瞬间消失在山间隧道里。
   秋末冬初的阳光,和煦而温馨地照临山冈、楼群和我,让我很有那种“可以负日之暄”的得意。眸中的一切,都跳跃着阳光,带来一种迷离的舒适,让我总是想闭上眼眸。我总觉得,在封闭阳台上晒太阳,要比在室外更为亲切。大概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发挥了作用,把本来就很强烈的阳光再度加热后播散出来,带来更为温暖的效果。仿佛阳光能够穿越肌肤,直接照进身体,温暖心灵。
   每每这时,我就把头顶伸到太阳下,眯起眼睛,让那光束如女人的手一般摩挲前额和头顶。
   这几年,额顶的头发随着我的痛心渐渐稀少,已经难以遮掩头顶。我极力地挽留它们,但还是无济于事。于是,对尚存那些就格外珍惜,留得很长,希冀用它们的长度弥补密度的不足,让人们看到一个依然毛发蓬茸的男人。然而,渐渐发现,它们顽强地耸立在我的头顶,虽然很努力,却不乏尴尬。毕竟,它们无力覆盖更为辽阔的面积。
   去年,我下了决心,与其苦苦守望必将逝去的东西,莫若决然放弃。当我面对理发店明亮的镜子抚摸一片更为光亮的秃头时,陡然觉得很满意,比飘扬着几缕尴尬的长发更加自信。
   已经拥有过很多,为什么还要为些许恋恋不舍呢?
   过往,还是留给历史和回忆吧。
  
   二、曲径
   终日在阳台上面对楼前那座神秘的山,我看山,山亦看我,渐渐觉得亲近。于是,便生出登临的想法。
   那日早晨,趁着朝阳散步。行至山麓,陡然发现树林掩映之中居然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便沿着铺设的地板拾级而上,拐了进去。
   整个亭子都是木质的,漆着古铜色的油漆,正面亭檐上的横匾上刻着行书“怡乐亭”三字。亭顶不是飞檐式风格,而是简单的“人字形”,显得古朴简洁。亭内四周有条状木椅和围栏,地上满是山上飘落的枯叶。
   我在亭内转了一下,陡然发现亭后草丛乱石之间隐约有一条小径,向山上蜿蜒而去,料想这应该是一条上山的路径,只是行人稀少罢了。记得前不久在散步中遇到一位八十几岁的老者,闲聊中我曾问过他上山的路径,他只是告诉我山的东侧有条路通向山顶,并没有提及这条小径。我又发现,在亭下泄洪渠上,搭设了两根树木,更说明从此处应该可以上山。我想了想,便走出亭子,跨过泄洪渠上的树干,绕到亭子后面,沿着那条落叶覆盖的小径,缓缓向上走去。青褐色石块四处可见。可谓“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有的槐树树围足有半米,就生在巨石之中,却看不到一丝一缕的树根。估计是树种努力撑开石罅,把根须深深扎在石头下面的泥土里。一路前行,小径依稀可辨,有几处,要努力辨认才可确定。
   山林寂静,连鸟声都很稀落。我一边走,一边兀自窃喜,古人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没想到能偶然觅到这条小径直接上山,可谓幸运。
   行至半山腰处,几块青石板台阶忽然出现在小径旁,让我一时愕然。再看前面一片杂草乱石,小径已至尽头,仰头看去,一片青石板构筑的建筑坐落山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处陵墓,小径自然是后人为祭奠先人踏出来的。于是,便忐忑起来,觉得误入其境,打扰了逝者的宁静,心里道了声“对不起”。
   瞬间,想起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文有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个描述,似乎与我现在的情景有些相似。于是,沿着原路黯然下山。
   下山后,回望亭子,又怪自己唐突。那“怡乐”二字不正是“安静、安乐”之意嘛,多用来表达对老者或者逝者的尊重和祈愿。此时,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有时,丢了文化,也就丢了礼数。其实,我们经历的一木一径,一砖一瓦,一亭一阁,一山一壑,都留有文化的印痕,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是一种文化的导向,把我们导入某种文化氛围。只是,我们常常忽略罢了。
  
   三、老矣
   从菜市场到住处的途中,总要经过一座小公园。虽然近在咫尺,我却从未去过。
   我总是认为,公园应该是孩童或者老人的乐园,似乎与我并不相干。换而言之,就是说,我总是把自己排除在老人行列之外。这不是刻意地自我排除,也不是潜意识,而是一种无意识。想想自己,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可以和年轻人掰腕子,拼短跑,较量俯卧撑,何以言老。所以,去公园里甩胳膊、活动腿脚,乃至于慢腾腾跳广场舞,和我根本不搭边。
   那日早晨跑步回来,女儿便说:“爸,别跑了,小区里有健身运动器械,你去活动活动就挺好的。”我随口回道:“得,那是老头儿去的地方。”女儿噗嗤一声笑了,对女婿说:“你听见爸说啥了吗?”女婿自然打圆场,说:“不少年轻人也去锻炼呢。”
   我没作声,但心里陡然一阵沮丧。看来,孩子还是把我当做老人看的。
   最近几年,女儿唠叨比以前多了。恨不得我就在家里窝着,哪儿也不去,什么也别干。不许开车,可以理解,也不许开摩托车,这也可以理解,居然连自行车禁骑,仿佛我真的老到一塌糊涂的地步,连自行车都驾驭不了,只有坐在轮椅上的份儿了。之前我在故乡城市,她看不见,我倒自由自在。现在,住在同一所城市,就成了笼中之鸟,想飞都难。
   晚上吃饭,两个孩子吃得少,加一起没有我一个人吃的多。我借题发挥,讪讪然说:“吃饭才是身体健康的主要指标,古人看一个人老没老,就看他饭量如何,辛弃疾有词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女儿笑了说:“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岁数了。”我说:“你这是唯心主义,年龄只是数字,符号,并不表述身体状况。”女儿女婿相顾无言,面带不悦。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女儿始终难以调和。虽然不承认老,但有时照照镜子,某种沧桑的迹象显而易见,又觉得似乎真的老了。下意识地端起胳膊攥拳,那块硕大的肌肉倒是还在,硬朗朗地凸显出来。于是,便有些纠结,不知道这个“老”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诠释乃至描述。毕竟,它是一个模糊概念,无法精准表述。
   那天,突发奇想,就去了那座街边公园。公园建筑设计很人性化,也颇艺术化。
   中心小广场铺设石质地面,正面倚山一座小池塘,池塘周边高高低低叠垒石板,错落有致。广场两侧是有顶棚的古式长廊。我沿着长廊,绕过池塘,走向东侧的小径。小径的红色路面平整又呈微小颗粒状,看来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行走。小径弯弯曲曲,周边种植了各种树木和灌木,一些爬藤类植物竟然攀到高高的树上,然后再从树枝上垂落下来,悬在小径旁。有的还有果实。那是一种类似葡萄的墨色果实,与豆子一般大小,小巧精致,随风摆动,煞是喜人。小径旁,相隔不远处就有一条木质长椅,我觅一处坐下。上午的阳光从树冠缝隙处洒射下来,把斑驳的树影留在小径上,微微的山风吹来,疏影摇曳,给静谧的山麓添了一种灵气。偶尔会有几个老年人蹒跚而行,缓缓散步,还有一个五十几岁的女子,绕着小公园快走,几次从我的面前经过,不时会瞥我几眼,大概因为我是陌生人。
   健身区安置各种体育健身器械,几个年纪在五六十岁左右的女人,在不同的器械上做着运动,都那么从容,缓慢,把一个动作的用时长度拉到最大限度,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
   健身区右侧有一个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过去一看,不由得笑了。是一个用水泥修砌的古井台,井台是真的,井里却没有水,倒是满满的落叶。半米多高的圆形井台四周,还有一些浮雕图案。清晰可见是一些俏丽的荷花和几尾跳跃的鲤鱼。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理念,荷寓意和美、和谐、和睦,鱼则暗喻富裕、充足,兴旺等。井台上面,是一个带摇把的老式辘轳,我兴致盎然地摇了几下,居然骨碌碌地转了起来,那声音还真有从古井里提水的意境。一时觉得,这个创意很妙,给那些远离古井的老人们一个回忆乡村,重温往事的模拟情境,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走出公园,蓦然觉得做老人其实挺好,幸福而安逸。把生活交给慢悠悠的时光,应该是奔波操劳一生的回馈。其实,年轻与衰老不是年龄的差距、心理的差距、行为的差距,而是节奏的差距。在思想和行为上无法统一到一个频率上来。不承认老,是一种顽固,是来自生命意识深处的固执,不是怕死,而是怕孤独,怕被沸腾的时代和社会抛弃。本质上,是不愿老,不肯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诗句难免令人侘傺,然而,也是事实和规律。我们这一代人,思想里总是飘着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勤奋的影子,不甘岁月,“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实,愉悦而坦然地步入老年,才是尊重和正视生命。
   返回家中的一路上,我在想,该怎样呈现出一种认可“老”的姿态,让女儿露出笑脸,不再担忧呢?
  
   (原创首发)

共 39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猜测,作者写这篇散文时,心境是怡人自得,或是和颜悦色的。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者又有所不同:朱自清是心情烦闷,一个人披衣外出,偶然发现荷塘月光下的美景;《闲居散记》却始终是一种“美好”中 层层铺开的。散文虽然由“可室”、“曲径”和“老矣”三部分组成,却又是浑然一体的,佐证了“境由心生、触景生情”的道理。读后有一种醒悟和释然,比如:对头顶日渐稀疏的头发,由格外珍惜到彻底除去的决然;对阳光、山水的格外喜爱,导致在登山顶时因一个小疏忽误闯陵墓产生自责,也蕴含着文化;因不服老,与女儿女婿产生的小碰撞,添加了生活的情趣。整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情不外露,又融入字里行间,且含有生活哲理是润物细无声。这篇散文,如饭后的一杯茗茶,散发淡淡的,沁人心肺的香气,读后满口留香,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南国的红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03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1-10-28 08:48:22
  “美”的享受,从这里开启。“老”而不“老”,更是一种美。学习,拜读沙社长的美文。
2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1-10-28 11:35:44
  悠哉悠哉的生活,让人羡慕得紧。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3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1-10-28 11:38:26
  读精彩文章,体会作者的悠闲生活。
4 楼        文友:天涯暮归女        2021-10-28 15:30:43
  沙漠老师身居“可室”,晒太阳写文章,亦步入寂静之曲径,感觉大自然的和风拂煦,草木幽深……感叹生命流年匆匆过、青山苍翠人已老!字里行间,令人感慨唏嘘,欣赏学习!
5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1-10-28 15:35:49
  感谢红豆精心编辑,精美编按,也谢龙泉、看风两位文友阅读留言,“老”真是一个纠结的话题,说不清道不明。
6 楼        文友:覃敏善        2021-10-28 22:27:19
  美,难得的夕阳之歌,淡然处之的心态让人羡慕不已。欣赏美文,学习了。
7 楼        文友:月亮之巅        2021-10-29 06:55:33
  文笔流畅,把生活中的琐碎融入笔端,品味着作者的生活点滴,拜读欣赏学习!
8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1-10-29 20:41:46
  岁月的沉淀,心灵的感悟,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居“可室”享受阳光与温暖,洞彻自然规律,追忆知足自得。曲径难觅,通幽顿悟,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子女超乎寻常的关爱更是一种感动,一种轮回,就像父母曾经给她的爱一样。文章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心灵的淡然释怀,欣赏学习沙社长的佳作。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9 楼        文友:静净        2021-10-30 21:29:00
  悠然的心情跃然纸上,平平淡淡中欣赏学习?
10 楼        文友:梅楚酒        2021-10-31 10:10:30
  其实这样一个居住地倒也称得上现代版的“桃花源”了,更何况,作者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居室、住所融入人生,将景致、幽思溶于文字。可窥见作者当下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赞!
在校学生。平生醉心古典文化,喜爱踏雪寻梅,愿铺地为桥,隐于烟雨青山;愿栽雪种字,匿于古籍诗词。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