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收获】中午,巷弄里的一段阳光(散文)
我走在这样一条长长的巷弄里。中午,有阳光穿过屋檐的露洞,撒在斑驳的土地上。
这里已经没有往日那种石质的平板路面,即使很久以前是有的,我也已经看不见,唯有在弯角的地方,某一户人家的墙院。斜靠着墙,还摆放着几块青色的条板,算是古朴的那一种。
不过,这已经不能说是这里曾经繁华的证据,老人们是一直肯定这里的,从来都是青色的石板。那么,我的猜想就只能是归于其他的方面,比如这户人家曾经有过一处规模不小的房屋或者花园;要么是别处收集而来,放在墙院当中,为自己的老人百年的谷旦,献上的一份孝礼。
其实,走在这样的地方,我的想法还是不少的。不用说那些还保留着古朴青瓦式的八角门楼,也不必说有现代墙院一贯坚持的红色琉璃瓦门楼,我能看见的这条巷弄中,大户的人家在不断的增加。
老房子在渐渐地缩小了面积,那些在路口弯角对着太阳的老人,眼角迷离的,看着眼前我这个算不上陌生的人,期待我的问候。
我的到来,往往是受到他们欢迎的。此时,唯有我还在和他们谈论一些陈年的往事,让他们的记忆复苏。多多少少让他们回到过去的岁月。一杯浓浓的茶水,还有或许在今天年轻人眼里,根本就不瞧上的两三味点心,他们在那里就足足可以闲聊半天,更何况还多了我这样一位家里的客人。
斜斜的竹竿靠着墙撑着,难得有太阳,晒衣服是一天不可以少的事件。巷弄里,来往的人是很多的,少不了还有些车辆要经过。
紧紧地靠在墙根,老人们特别担心谁不小心,碰歪了竹竿,辛苦一个上午的劳动就白费了。最惬意的莫过于那些住着新式楼房的主妇,她斜插着发髻,在楼层栏杆上也在晒衣服。
原本就比较少的光线,让她给占了。这里的老人都这么说着,声音也是不会遮拦的,本来就是说给她听的。那位妇人在众口讨论下,笑着把邻居的被条也请进楼层,说是与别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
这个中午,巷弄人家谈论的话题是那样的自如。
中午这段阳光时间,是巷弄里最热闹的。孩子们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学习用书,邻居之间的比较讨论就开始了。这里的主妇们是主角,男人在旁边打着呵欠,可能是昨天晚上玩得太迟,到现在还没有舒醒过来。碰着不如意的事情,夫妻免不了又是一阵争吵,一番的解劝又是少不了。
我每天都要经过这样的地方,这里通向我上班的地方。巷弄是不狭窄,也是构宽敞的,那些老房子的年龄算是不小的,问起老人,他们都说这里曾有一座牌楼。
我也向很多人打听过。牌楼在哪里呢?没有人可以告诉我正确的答案。那个后来钉挂的牌子还没有生锈,也就没有办法说明问题。
旁边的铁匠铺,老铁匠闲着没有事情可以干,眯缝着眼睛在打瞌睡。这样的季节来定做农具的人,还是不少的。连日的加工已经让他太累了,说是有现成的工具卖,可是老人的手艺毕竟响了几十年。他的孙子早就在外面成家,儿子难得来这里。对于他的情况,我还是比较熟悉,我曾经在里面挥舞过几次铁锤,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老人才不过近七十岁,他的孩子和我是小学的同学。在这里度过的中午时光是我最大的欢乐,正午时间可以听上一段《隋唐演义》或者《七侠五义》,才会不慌不忙着上学去。这些都已经在记忆中了。
经年的岁月终于把这条巷弄磨损得病态龙钟,很多房子都已经破旧不堪,唯有重新建造才可以讨进媳妇的人家,纷纷在秋天收割稻谷以后,盖起了新式的瓦房,过了多少年后又拆掉,筑造水泥的平顶。门楼是现代的,墙院里是花园,那用了多年的水井变成了自来水,轰轰隆隆的摩托车也请进了大门。
比起以前富有了,可大门也比以前关闭得勤快了。贴近大门,仔细听一听,多半是麻将的哗啦哗啦。老人们多时是摇头,也没有办法,儿大不由爷,自己都已经半截入土了,还管那么多干嘛。
老人们还在那里晒太阳。寒冷的时候,就把火篮子带着,大家说说闲话也是高兴的。屋角翘起的飞檐,淡淡的墨痕还在,那些兰桂的图案有些模糊了。老人说房子还是这样的好,夏天无需电风扇,躺在竹制靠椅里面,静静的想着一些无所谓的问题。
这时,阳光悄悄地照进屋里。那只慵懒的猫无聊地蹲在台阶上,也在享受着太阳的温暖。它们的生活是最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