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蛴(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蛴(散文)


作者:归来的少年 童生,86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1发表时间:2021-11-03 17:35:55

蛴,如果在温州、闽南、潮汕、粤西、海南、台湾,以及香港和东南亚的很多地方,都知道是什么,总的加起来,肯定超过一个亿的人。但是,在新华字典里,没有这一亿多人理解的意思。蛴,就是梭子蟹。但以上讲到的这么多地方,梭子蟹叫三目蛴。这蛴两头尖尖,身体比别的蟹窄长,背壳上有三个黑色的圆点,让人想起有三只眼睛的二郎神。
  
   除此,我小时候在广东最东的海边生活,还认识很多种海蟹。比如,有一种长了一身黑短毛像极蜘蛛的长足蟹,叫狗载;一种壳色黄褐半透明琥珀一样却周身长有像木棉树突样尖尖刺的蟹,叫千人伯;一种日夜在沙滩上打洞钻洞、群居、像蚂蚁一样生存的只有拇指甲大小的蟹,叫沙马蟹。小时候看的书、看的影像很少,但在山啊、海啊、田园啊,跟着大人和大的一点的伙伴,就可知道很多这样的事,而且很难忘记,久久都不会。
  
   前几年看过一张老照片,可能是外国人照的,拍一个浙江小孩童在吃螃蟹:一张旧木桌,面前螃蟹成一座小山。标注是:人民的生活很苦,三餐只能吃螃蟹。这照片流传很广,传播者带有一种善意的调侃。但是,我看了却十分亲切。这也是我曾经生活的写照。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文革中期。我爸爸是老师,我爷爷、奶奶、妈妈、两个叔叔日夜劳作,再加上我在泰国的二伯公的帮助,还是不能保证吃饱无忧。每一次收割,大人总要大致算一算,没有哪一次能保证粮食可以吃到下一次收割的。那时,二叔叔文革中没学上了,在参加田间劳作之余去讨海以补家用。我现在回想,我二伯公是一家的保障。家里有大事,如起新屋、家人生病,都要告诉二伯公,二伯公就会寄钱来,有时甚至寄猪油、饼干。我爸爸可以保证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又能在每周末回来时帮助乡亲们义务修理钟啊、喇叭啊,为人义务写信啊读信啊,让人尊重。我二叔叔每年夏秋两季去讨海,每天可以让我们吃到鱼虾,从而在很难吃到肉的年代保证了蛋白质。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乡村的干部,并不让人去讨海。乡亲们摸黑偷偷出海,撑一张轻飘的小竹排出外海去网鱼。网回来的鱼,吃不完,又不能拿去市场卖,就偷偷摆在种田人回来必须路过的大榕树下卖。但干部经常来查。我那时才几岁,见过干部抓、查私自卖鱼的情景。几个刚从海里归来的讨海汉子还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将一担竹筐摆在地上,半盖着,不敢叫卖,只用眼色招呼着过往的乡亲。突然,来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干部,二话不说,上前就吼、抓人、没收竹筐和鱼虾,还押着讨海人到家里去将渔网找出来,没收了。
  
   后来,没人管了。乡亲可以放开来出海,公开上市场卖。那时,鱼虾大概多且容易网,下午三四点,到市场去,有时一毛钱可以买三四斤杂鱼。蛴比鱼贱,有时一毛钱可以买四五斤。蛴便宜,一来是蛴肉少,二来鱼虾吃不完卖不完可以晒干,却没有听说将蟹蛴晒成干的。
  
   那时海边人吃蛴非常简单。最平常的就是,用井花水冲一下,放铝锅里,放与蛴齐高的水,放点盐,煮开,一小会,用小火将蛴焖红身了,就可以吃了。吃蛴可以就着粥,也可以光吃蛴。小孩子有时候真会吃到饱,大人并不会责怪,因为米才是贵东西,海里东西除了上等的鲳、马鲛、黄墙少数好鱼,其他的人们并不稀罕。
  
   大埕人吃蛴另有一种方便又好的方法。刚从海里网来的蛴大多还是活的,一开两半,用水冲一下,放在一个搪瓷盆里,加海盐、蒜茸、金不换,端手里向上向前翻几下,摇匀,盖上,到傍晚,下粥,最是好了。吃的时候,肉咸咸,入了蒜的辛辣和金不换的清草香气,有回甘,不腻,一个人吃上一两斤都可以的。那时候,并不懂得寄生虫这些事,完全沉醉在这美味中。有些人,会加些酒、醋,听说吃起来更有风味。现在,广州的潮州菜馆,大多是用海边养殖的胖身青糕蟹,加了各种配料,完全泡在酱油里。前几年,我还敢吃。近年来,从健康卫生考虑,完全没有享受的感觉,只好作罢。愈是这样,我愈是怀念小时候吃咸蛴的意境和味道。
  
   人生大致如此,一时一时,各有各的情形和滋味。

共 15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到文题,并不明白此为何物,大约有此感受的读者不在少数,开篇便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风质朴,从小时候的生活写起,着重描写了二叔,将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二叔的讨海为我们改善了生活,但也因此,二叔也承受了不少,要偷偷出海,撑着轻飘的小竹排出海捕鱼,一个“轻飘”隐含了多少的承担和勇气。网回来的鱼也不能直接变现,要偷偷摸摸地卖,一个特殊而又鲜活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即使如此,我们仍能感受到平凡人的努力,为了活着,为了家人,流露着浓烈而又质朴的情感。蛴串起了作者的情思,味蕾是深刻的记忆,曾经的味道和情思留住了,而今时过境迁,更多的是一种怀念,不仅怀念味道,更是回味亲情,一时一时各有其味。文章朴实却令人感动,倾情推荐共赏!【编辑:空山月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空山月影        2021-11-03 17:38:18
  近年来,日渐喜欢上此物的味道,这个名字倒是不曾听说,有趣哈
回复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1-11-03 17:48:50
  感谢月老师。您有心了。上次您又讲这个馃字。我下次试写一篇。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1-03 18:47:38
  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散文,反映了地域文化及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形象流畅,值得一读。
回复2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1-11-04 17:51:34
  天马老师好。多谢谢鼓励!
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1-04 10:44:30
  也许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老师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了吧,呵呵,老师算是富足人家的孩子了,我比你小不少,当年也是男的吃一顿肉,见肉就流口水,但现在似乎看到肉也没什么冲动了呵呵,问候老师@!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1-11-04 17:54:17
  现在好吃的东西还是多。写吃,香港的蔡澜先生写得好。没有框框,有趣。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