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祭郎祭妹两篇文 刻骨铭心千古情(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祭郎祭妹两篇文 刻骨铭心千古情(赏析) ——读《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26.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18发表时间:2021-11-04 12:30:51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祭郎祭妹两篇文 刻骨铭心千古情(赏析) 祭文是民间通用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用来祭祀或祭奠,表示对死者哀悼或祷祝。内容也大都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以达到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的作用。 历代祭文甚多,独以《祭十二郎文》、《祭妹文》为传世之珍品,蔚为大观。这两篇祭文实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无论何年何时读来,都能震荡人的心弦。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为妹妹袁机(字素文)写的一篇祭奠散文。这两篇祭文一反历代祭文的写作方式,不用铺排张扬的手法,而是把真情融入抒情,融入叙事之中,在对亲人的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实叙述中,表现出对亲人深切地一往情真的怀念,渗透出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痛惜的心情,读来百转回肠,感人肺腑。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夏,文中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长大。韩愈与侄儿十二郎自幼患难相守,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的韩愈四处漂泊,谋求前程,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有点好运之时,盼望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却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心灵遭遇突然打击,更是悲痛欲绝,便写下这篇怀念的祭文。
   韩愈写作此文的目的不是在于称颂死者的功德,而在于寄托自己的哀思,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惜与哀悼之情。在这篇祭文中,作者联系家庭、身世,将往昔与十二郎相处的那些生活琐事,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抒发他对侄儿逝世的无限哀痛的真情。同时也从中透露出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极写内心的辛酸与悲痛。对死者的早逝夭亡的悲痛。全文以倾诉的口吻,向死者道出对家族的凋落哀叹,对自身的未老先衰的表示叹息。这种情思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强调自己的亲情骨肉关系。韩愈与十二郎,“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名分为叔侄,情同如手足。十二郎先逝,子女幼小,家族一时凋零,难以振着起来,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其次是突出了十二郎之死实在是出乎意料。十二郎比韩愈年少许多,而体质较强,但是竟然“强者夭而病者全”;韩愈毫无精神准备对老成的突然去世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心里极为悲痛。三是作者表述自身的命运不好,遭受宦海沉浮之苦,感到人生无常,目的是以此来进一步深化亲情。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作者韩愈“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的内心多种想法,显示其内心的辛酸与悲痛。
   开端几句是祭文开头,也是祭文的一种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与十二郎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身世余家世的不幸,写两人幼时孤苦相依。“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三岁丧父,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长大,而哥哥偏又在中年时在南方遇难。韩愈十一岁前,随兄韩会在京师。幼小的“我”只是与侄儿一起相依作伴,在孤苦零丁中度过每一天。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来到韶州。韩愈与侄儿分别,回到故乡后,又适逢中原战乱,于是便逃到江南宣城避难,韩愈再次与十二郎相会,“又与汝就食江南” 。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成为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祭文里用嫂嫂抱着十二郎指着韩愈的说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里也表达出作者对嫂嫂养育恩情的深切感念。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很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为什么会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命运不畅,又相信侄儿年轻,身体也尚好,不会有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接下来由“诚知其如此”起,转动笔锋直至段末,这一段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韩愈在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先是将信将疑,后来又十分悲痛,痛悔自己的宦海的起伏不遇,痛悔自己父兄的早死,痛悔又失去了和侄儿本有可能多呆在一起的日子,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各种复杂的心情交织,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加重了语气,既使得读起来铿锵有力,又更进一步反衬和强调心中的失痛感。发出“少而强者不可保”的感慨,加强了作者的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
   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是这篇祭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等事。这里用回叙的手法,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没有料理到的沉痛自责,再一次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和也顺便表示自己再也“无意于人世” 无意留恋富贵的沉痛的心迹,只有深挚的哀思,决心在伊、颍河旁买几顷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和侄儿的儿子养大,把女儿养大,教育他们成人,也就算尽到最大的责任了。祭文到这里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加深了作者的哀思。读此这一段,既属叙事,又是抒情。真是使人荡气回肠,悲戚不已。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又一次达到高潮。
   《祭十二郎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作者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写成的。而抒情又不拘常格,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之情,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林纾在《韩文研究法》中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了无穷无尽的倾心长谈。真是感情真挚,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催人泪下 。昌黎有泪不轻弹 千古祭文此绝调。
  
   袁枚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等。清朝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主张为文要有“真情”。要能表现个人生活中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他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清新,寓事于情,就事抒情,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为后人传诵。
   《祭妹文》下笔就总领全文,先述葬妹的时间地点,自己要来作文祭奠,接着慨叹生于浙而葬于江宁,离家乡数百里,人死了尸骨还不能还乡,心里能不哀痛?
   接着,推究妹妹的死因。“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女弟素文传》记载:袁枚的三妹漂亮端庄,“幼好读书”, “最是风华质,还兼窈窕姿”,“端丽为女兄弟冠” 还很会作诗。可是她未与衡阳县令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顽劣无赖,有禽兽行” 且屡教不改,其父怕以怨报德,希望解除婚约。可是三妹自幼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一闻婚早定,万死誓相随”, 固守旧礼教的“一念之贞”,所以听到男方要解除婚约,就手持金锁哭泣不止,终日绝食。坚持“从一而终。”竟不顾日后痛苦,仍然嫁到高家。勉强成婚后,三妹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爱。但是高家的儿子绎祖依旧放荡,品行极为恶劣,性情暴戾,吃喝嫖赌、行为轻佻,经常对三妹勒索毒打。就这样的虐待,三妹素文还都忍受了下来,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妇道。后来,高绎祖聚赌输了很多钱,竟要卖掉袁三妹素文抵债。三妹被逼无奈,逃到尼姑庵,在无路可走的情境下,才逃回娘家报官。官府判决离婚后。三妹回了杭州老家。袁枚哀叹三妹的苦难婚姻,但是三妹这“一念之贞”是怎样形成的呢?那就是三妹自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作者从沉痛的自责中,把三妹的死因归咎于诗书,亲身感受到其间的弊害。袁枚在《哭素文三姊诗》中写道“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表达对读书误人的慨叹。三妹这位贤淑的才女,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导致了一场婚姻悲剧。三妹从“淑女”到“贤妇”,结果却成了 “弃妇”,并因此过早离开人世。袁枚作为她的兄长,看出了这一点。对深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发出了控诉。
   接着下来,作者再用回忆的网,编织幼年琐事,怀念兄妹情谊:这里有“奋臂”捉蟋蟀的快乐;岁寒虫僵同临穴。这种乐于悲的变化,与“今予殓汝、葬汝”形成前后的强烈对比,从前抓蟋蟀,今日悼三妹,生死有别,那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还有“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书斋同读,书声琅琅。老师微笑在一旁,连声赞叹勤奋。还有“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些事,时日可数。种种陈迹,未死难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汝在九泉,当分明记之。”作者想用自己的深刻记忆,唤起死者的同乐,兄妹一起“攻读诗书”,求学早,学业有成,“一起同欢”“休戚与共”。兄妹感情的脉搏的同在一起跳动,但怨恨自己没有详细记载,“汝已不在人间”,即使时光倒流,儿时可再,无人印证。为此思念往事,更是悲情满腹。作者就事抒情,善于在深微之处描绘心理,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叹。
   接下来继续写三妹归家后的事。“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三妹素文回娘家后,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长,另一方面还惦念着婆母,经常寄赠衣食问安。三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随园,三妹素文也随着全家一起迁住。袁枚心中有了欢喜。但是婚姻给三妹的她创伤很重,心灵难以抚平,三妹除了读书作诗外,终日都是闷闷不乐,甚至生病也不愿求医,终于在39岁时病死。为此袁枚大为悲叹:“入之先予以去”,我的欢喜再次化为虚幻。我也只能转喜为悲了。
   作者写自己说:“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记叙自己在病中,受到三妹无微不至地照顾,终宵看护,夜以继日,十分辛苦,我的病情“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还为我讲一些野史故事,为我消除寂寞,让我高兴。这些记叙描写,作者都是紧紧扣住三妹的笃情,活画出三妹待人的贤良与智慧。袁枚在《哭三妹五十韵》里写道:“彩凤从鸦逐,红兰受雪欺。”“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汝之疾也”至忍死待予也。分为四个层次,逐层深化。先写三妹得病,我却在扬州,三妹又阻止人把消息传来,是我忧虑。但是三妹在病危之中,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三妹袒露出“望兄归”的情意,一个“强”字,刻画出病在垂危的心愿。接写我的情态“心知不祥,飞舟渡江”,归家时见到“四肢犹温,一目未瞑”。活生生刻画出三妹“忍死待予”的具体情态,读来催人泪下。这里还与前一段我在病中的情形形成强烈对比,我在病中时三妹关怀探望,照顾有加,而三妹在病中,我却远离在外。临死不得一见,前后对比,倍感伤痛。“呜呼痛哉!”一下,作者尽用抒情的笔触,倾情发泄内心的悔与憾。先写悔,“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划也”,后悔自己远游,行程匆匆,言无尽意。其次遗憾,“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以死后不能见面为最大遗憾,而“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又增加更大遗憾,所以只能抱住“无涯之憾”。这里的言辞,均是从“临终不得一面”这一点发出来,的。真是哀婉至极,天地泪垂……
   在沉痛悼念之后,作者告知三妹家中的种种安排,以安慰死者:“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作者告诉三妹说,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因为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在请示母亲的意见后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作者告诉三妹,你死者有伴,放心去吧。而我生者孤单,后继无人,发出“汝死我葬,我死谁葬”的感叹,先是悼妹,继而怜己,再次感到丧妹的心痛,增加凄凉气氛。最后用几个并列排偶句,增强悼亡气势。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伤。眼中只见“纸灰飞扬,朔风野火”渲染出无限悲痛,有声有色。“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反复运用,把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祭妹文》别具匠心的构思,精细巧妙的行文。全篇文章写得富有灵性而又不事雕琢。按照时间的先后,从安葬三妹的墓地入笔到三妹病根祸源的探究,从共捉蟋蟀的玩伴同读经书进书斋,从三妹送哥泪花流到把三妹盏喜迎兄长归,从三妹离家出嫁到三妹中道回归,从三妹侍奉母亲衣食的高尚尽孝,到三妹关爱长兄病痛的殷情,从三妹死到后事料理到兄长屡屡回头望坟,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汩汩流淌。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情真意切,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细节穿插,景物描绘,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两篇祭文,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两篇祭文,一为长辈韩愈祭郎,一为兄长袁枚祭妹。选材均为家道伦常,均为叙事抒情,同样在写法上都不拘常格,全是发于内心,笔写真感情。两篇文都是在自由叙事中 抒发真性情,真的做到了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蕴藉清新,哀婉真切。作者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艺术,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精当运用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精当运用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参差骈散,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将人生真情际遇描绘得跌宕起伏,读来既催人泪下也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两篇祭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两篇文章贯注着一个“情”字,因情而写,所写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凝聚而成。那些情感的发展起伏于全篇的变化中,字句变,文段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有灵性又不事雕琢,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看来整篇都是叙述琐事,看来都是信手拈来,却处处清灵隽妙,又是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两位作者在悲悼亲人的遽然长逝的祭文中,都很注意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适当穿插些景物描绘,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糅合一起,两篇祭文,真的一个“情”字了得,是这个“情” 字,造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千古名篇。这正是:祭郎祭妹两篇文 刻骨铭心千古情。
  

共 58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黄老这篇文学评论,确是文学评论之冷门,即很少有专文评论韩愈和袁枚的祭文的。作者在评论中抓住了一个“情”字来做文章,并没有在技巧上对其有过多的赞誉之辞。这也是符合这两篇祭文的特点的。《祭十二郎文》似乎没有冷静的构思,是在对十二郎之死的极端悲痛之时,从内心迸发出的文字。因此韩愈无暇雕章琢句,而是为感情所驱使,情之所至,文从情来,像洪水一样,自然奔涌,无法控制。而这样正符合内容的需要。由此可见,写文章必须有真情,文章应该是真情的流露,即为情造文,不应该矫揉做作,为文而文。《祭妹文》亦然。学习黄老这篇评论,应该学习他抓住文章的突出特点来评论的写法,如这里抓住一个“情”字来评论。其它如对文章的语言技巧等,则围绕着“情”字评论。具体内容,大家自己阅读吧,黄老写的非常精彩。佳作,推荐加精。(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11-04 12:33:00
  黄老这篇文学评论,确是文学评论之冷门,即很少有专文评祭文的。作者在评论中抓住了一个“情”字来做文章,写的非常精彩。推荐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04 12:49:49
  谢谢鲁老高评精评,学习古文读名著,抓住情字写文,实在就是一个好方法!祝福冬麒!
2 楼        文友:岭后人        2021-11-04 13:25:41
  这两篇祭文我也非常喜欢。老韩家才情薄云天,但天妒英才。接触祭妹文后,对我处事思维都有所改变。阅读黄老述评,又引起心灵的震撼。世事纷纷,人生处处是无奈。8498
3 楼        文友:岭后人        2021-11-04 13:29:25
  人生硬的方面靠物质维系着,软的方面则是情牵着。1
4 楼        文友:岭后人        2021-11-04 13:37:5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二人诗文建树都不低。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04 14:54:07
  谢谢岭后人先生支持留评,我就是学习一点体会一点,也写不好!但爱学习!冬麒!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