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八一】平中见奇 朴中见色(赏析)

编辑推荐 【八一】平中见奇 朴中见色(赏析) ——读作家高琳纪实性散文《白龙庙故事》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49发表时间:2021-11-07 15:46:27
摘要:欣赏作家高琳纪实性散文,从中感悟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领袖风度。

【八一】平中见奇 朴中见色(赏析) 10月19日,因到区委宣传部有点小事,顺便去科协拜访了作家高琳。
   她正忙着,一边在手机上和人谈着工作上的事,一边给我泡了一杯茶。我打量着她的办公室,东边是茶几沙发,西边是办公桌,墙上还悬挂着一幅我曾写的隶书《七绝•同行》:“山势茫茫中岳横, 可心亭上与云逢。梅枝初赏随君意, 南望楚天牵手行。”
   我俩随意聊着,谈着她近日的佳县之行,谈着塞上诗人作家的创作动态,谈着我俩共同的文友,谈她近来所读之书《论语》《孟子》,也谈到她的近作纪实性散文《白龙庙故事》。
   也许怕我微信上看不清,她说着就随即把这篇散文打印出来。
   璞玉蕴辉,这是我欣赏了作家高琳纪实散文《白龙庙故事》后的第一感觉。
   朴素的语言,就像和你一块闲聊,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直击心灵。没有华丽辞藻那种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也没有奇巧技法那种涂脂抹粉的面具,更没有错彩缕金修辞的炫目,让人忘了注意文章的主旨。但剖开璞石,却是熠熠生辉的美玉,让人留恋玩味。
   的确,你捧起她的这篇散文,朴素的语言,读起来感觉很轻松,再没有阅读中磕磕跘跘的词句障碍,再不要担心一词像一壑,一句像一山,累心了。
   这让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是一篇写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行军路上入住白龙庙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作者既能把握住作者和读者的共享背景处理,该略则略,该省则省;又像《世说新语》那样能把握情节焦点,而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有无穷的意味和内涵。
   因此, 这些故事,笔法洗炼,显示了作家对文章主宾关系的深刻把握,对描写对象形象特征的理性认识,对受众期待心理的睿智预测。
   看她写一代伟人毛泽东,往往也就寥寥几笔:
   临近佳芦河,水势过大,毛主席一看,大发雷霆,以为到了黄河边上,任弼时连忙解释这是佳芦河,是黄河的支流,毛主席才算消除了误会。
   这儿就是几笔叙述的笔调,像大写意画,简之又简。没有毛主席的肖像描写,没有体态语言的刻画,没有写人物语调,更没有泼墨如洒的写景,没有场面的交代,没有敌我态势的展现。这一切,就凭“大发雷霆”四字,含蓄地蕴于其中。
   从技巧来看,留白是其显著的特点。有留白,就让读者去思考来补充,去想象来展示这幅画面,去揣摩来体会主席的心理、气魄和胸襟。老子《道德经》四十五章上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果真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寥寥几笔也写出了毛主席的性格。
   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说“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di,缰绳),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古往今来,写人物坚韧执着性格的文学作品不少,但主席一定要留在陕北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是一种战略目光的体现,是大无畏精神的生动说明,是胸怀博大,一往无前的真实写照。
   表现一个人物,自然那语言行为是最关键的。但人物的活动在什么时间,什么气候条件下,什么场景,什么氛围,都有丰富的内涵。如文章这么一段文字:
   院子东边当时有一盘碾子。那天下午,秋雨初歇,女主人坐在碾盘上一边纳鞋底,一边和毛主席拉话(拉话,陕北方言,聊天),毛主席问家里有几口人,能不能吃饱饭,有没有粮食吃,意在了解民情。
   这一段文字有味。
   有味,也是作者不把话说尽,让读者去想象、思考。这是有味的前提。于是去品,是咀嚼,是寻味的起始。而由此品出酸甜苦辣,品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味的内容。而有“大快朵颐”之感,这是审美感受。而其审美所得,具有对灵魂的滋养性,这是审美效应。于是味之源,味之品,味之实,味之美,味之效,成为一体。
   本来女主人让主席住正窑,主席怕打扰主人,于是选择正窑住不违女主人好意,而办公因人来人往,易打扰到主人,就选择了东窑。现在女主人纳鞋底却跑到主席的办公区东边来,显然主席的入住能给人一家人之感,所以她才能和平常一样,想哪儿纳鞋底就哪儿纳,这个小细节值得让人玩味。
   碾盘,也不仅仅是一个陕北山村的符号,更是毛主席主动走近群众的象征。“秋雨初歇”,院子里的空气清爽宜人,也许毛主席办公有些疲倦了,想出去透透气,又从窗口望到碾盘上纳鞋底的女主人,才想走出来拉拉话,毛主席完全把自己置于和群众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从拉话的内容看,关心群众,了解民情是其一,而又从侧面反映出在敌人紧追不舍的整个大环境中,毛主席还能悠哉悠哉的和群众聊天,这真是哪怕山崩地裂仍然从容不迫的伟人风度。
   味悠悠,意悠悠。
   记得吕祖谦谈《史记》时说:“太史公之书法,岂拘儒曲士所能通其说乎?其指意之深远,寄兴之悠长,微而显,绝而续,正而变,文见于此而起义于彼,有若鱼龙之变化,不可得其踪迹者矣。读是书者,可不参考互观,以究其大指之所归乎!”
   这里“文见于此而起义于彼”,正是作者笔法的精妙之处,并且“微而显”,有深深的意蕴。如这么一段文字:
   正拉话中,有一个孩子急呼呼地跑来给女主人告状,说“大妈,大妈,你家害子打了我。”“害子”?毛主席看了看身边的江青,疑惑不解。主人说,“害子”是我家的二小子,家里穷得没吃的,是个害货,我们也不识字,首长能不能给“害子”起个大名?还说“害子”是李家的林字辈。女主人话音刚落,毛主席脱口而出,“李林胜”。
   看了这个小故事,让人相起传统的家讳和国讳。宋代的田登因家讳,闹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唐代李贺,本来“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却因父亲叫李晋肃,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让愤愤不平的韩愈还为之写了《讳辩》;连观世音菩萨,因唐太宗叫李世民,只得改名观音了。
   本来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德胜,有离开延安就能胜利的战略构想的意思。现在给一个孩子起名字竟然叫李林胜,从长幼起名不同字的民族风俗来说,似乎不妥,因为这听起来好像和毛主席是一个辈分了。虽然女主人这时并不知道眼前毛主席的身份,也不知道毛主席这时叫李德胜,但毛主席自己是知道的。但这正表现了毛主席的情怀。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审美概念“风骨”。风,《说文解字》中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风之属皆从风。”由此引申产生了一个比喻义,即指能感而化之的情感。从作者的“起名”这段文字中,又让我们想到毛主席给佳县县委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也感受到了毛主席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正是“风”的体现。骨,刘勰说“如体之树骸”,是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事义”。他又认为“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而“瘠义肥辞”的反面就是骨的肥义瘠辞,即少与多的辩证统一,是指用少的言辞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此就是“骨”的一个特征。我们看毛主席的这个起名,李德胜和李林胜,更似乎暗含着一个象征,似乎两个名字的连接正是象征一个领袖和人民群众紧紧连在一起,一个政党和人民群众紧紧站在一起。
   这篇散文,精彩之处尚多,如末尾一段:
   李导是谁?佳县县委编办主任李亚军。那个小名叫“害子”的李林胜,正是李亚军的父亲,于1948年参军,时年才13岁,长得还没有枪高,最后留在佳县武装部,给首长当了勤务兵。与毛主席坐在碾盘上拉话的女主人,正是李亚军的祖母——刘余。
   作者最后才交代李导和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从技法来看用了草蛇灰线的写作技法。先隐隐约约安排一些伏笔,最后点名关系,不由让人回头再回想前面的一些叙述了。
   写到此吧,我也不把好处说尽,你自己去读,去玩味吧。
  

共 3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顺便去科协拜访了作家高琳。畅谈间,谈到了高琳近作纪实性散文《白龙庙故事》,这篇散文是写毛主席转战陕北,行军路上,入住白龙庙村的一个小故事。1947年8月17日,毛主席在白龙庙村住过一天,也是整个红军转战陕北最紧张的一天。作者对文章大赞欣赏之,第一感觉就是璞玉蕴辉,“朴素的语言,就像和你一块闲聊,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直击心灵。没有华丽辞藻那种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也没有奇巧技法那种涂脂抹粉的面具,更没有错彩缕金修辞的炫目,让人忘了注意文章的主旨。”这,也让他一口气就读完了。继而,作者从背景处理、留白技巧、文字味道、民风习俗以及文化风骨等各方面进行了赏析。文章简洁明了,有滋有味,令人一睹为快。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1-11-07 15:54:57
  文章简洁明了,有滋有味,令人一睹为快。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11-08 13:35:25
  赏析文简洁大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质朴动人,引人入胜。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秋安笔丰!精彩不断!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