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开水泡馍的日子(散文)

精品 【八一】开水泡馍的日子(散文)


作者:南山隐人 布衣,1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33发表时间:2021-11-08 18:48:28

【八一】开水泡馍的日子(散文)
   开水泡馍的事儿,发生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我读书的学校没有学生灶,住校生每天三顿不重样:开水就冷馍,冷馍泡开水。但大伙儿并没觉得有多么艰苦,脸蛋儿仍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教育基础薄弱,学校也相对较少,孩子求学十分艰难。我所在的公社最初只有两所初级中学,后普及高中时合二为一,并成了一个中学。村办的小学也是星星点点,屈指可数。于是,许多孩子就跑到公社所在地的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大都离学校较远,无法来回往返走读,一周有六天吃住在学校里。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在长达五年时间里,和远路的同学一起背馍上学,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从没间断,因而开水泡馍也就成了我们住校生的生活常态。
   当时,大部分城乡实行的是九年制教育。我上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一个“锅”里“搅勺把”。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一套班子,两套人马。老师虽有年级分工,但常有相互交叉的情形。比如,小学老师给初中年级代音乐、常识课,初中老师返回来给小学代体育课。学校的环境、设施也相对较差,二、三十亩的校园,只有四五排砖木结构的教室和一长溜的老砖窑,我和大部分住校生都吃住在窑洞里。窑洞内,一边是能容纳十二、三个学生睡觉的大通铺,一边是泥巴和砖块垒建的土台子,主要用来放置学生的生活用品。学挍没有单独设立学生灶,只在巴掌大的教工灶上给学生们供开水,住校生一日三餐基本上离不开开水泡馍,有时还会出现无开水可泡的现象。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家境都不好,背到学校的馍也是五花八门,有包谷面的,有糜子面的,有麦面和杂粮面两搅的,也有少量的雪白蒸馍和饦饦馍;所带的咸菜更是五颜六色,腌白菜、腌萝卜、腌豆角、辣子酱、韭菜花、豆豉等等。每到饭点,学生们各自拿着搪瓷缸子、搪瓷碗,急急火火地跑到伙房接满开水端到宿舍,又迅速地从布袋取出馍,掰成核桃大的小块泡进开水里,然后再打开罐头瓶子,舀一两勺咸菜掺和进去,就开始狼吞虎了。关系要好的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拢在一起,把各自带的咸菜摆在土台子上,你尝我一口腌咸菜,我夹你一筷子辣椒酱,边吃边评头论足。嘻闹声、喧哗声伴随着咸菜的异味充斥了整个屋子,时不时地飘出了纸糊的窗棂……
   时间长了,开水泡馍也就吃出了讲究和技巧。白馍吸水快,泡下去很快会松散、膨大,要随泡随吃,一点都不能耽搁。如果泡燶了,变成浆糊状时,就一股脑灌下肚子里。杂粮馍、包谷面馍、饦饦馍,不易吸收水份,入水后要用筷子搅动几下,等开水完全浸透到“瓷实”的内层,馍变得软硬适中,这个时候吃起来才带劲。
  
   二
   最丰盛的开水泡馍莫过于周一了。大伙儿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花样多,份量足,泡馍时可以挨个调入各色咸菜,即便没有一星半点的油花花,味道也浓郁鲜香。最清淡的是后几天,咸菜吃得所剩无几,泡的馍自然是清汤寡水的,咽到肚子里总感觉缺点什么东西。到了周六,基本上是馍尽菜绝,只能在开水泡馍中撒上少许食盐,水、馍交融,凑合一顿。有时也会用开水涮涮瓶子,欺骗一下味觉。
   我清楚记得,有一周我从家里带的咸菜早已告罄,每日三餐靠食盐平衡咸淡,吃的嘴里都有点发苦。住在学校周边的赵世亮同学知道后,就带我去他家自留地里割韭菜。那个时节,韭菜才长了半拃高,我俩刚用小刀子割了一小把,世亮的母亲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大声呵斥:“韭菜那么细,你俩割它干啥呢?”我一看世亮母亲面色铁青,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一声,直挺挺地立在原地不敢动。世亮见母亲生气的样子,赶紧上前说明原由:“我班同学咸菜吃完了,割一点回去泡馍吃。”世亮母亲迟疑了一下说:“你看那能吃吗?细的跟头发丝似的。”世亮瞟了一眼母亲,小声道:“就割一点,又不是全割。”“一点也不行!”一听世亮母这般严厉的话语,我俩灰头土脸就准备转身离去。“往回走,从家里给你同学装点咸菜。”世亮母亲的嗓门提高了一倍。我俩一听,懊丧的心情瞬间云消雾散,满心欢喜地跟着他母亲到了家里。世亮母亲甚似热情,让坐、倒水后,分别从两个坛子给我装了满满三瓶子咸菜和豆豉,临出门还给我手里硬塞了两个包子,感动的我一时不知道怎样表示谢意,一直哽咽地低着头……
   大约过了两个星期,韭菜能吃了,世亮又给我拿了两瓶腌韭菜,说是他妈让带给我的,并叮咛吃完了再去割。这件事,至今想起来都让我热泪盈盈。
   我们那时上学饭量大,每顿饭至少要吃两个馍,背六天的口粮往往吃不了几天,中间还要让家里或捎或送一袋子馍到学校。路近的同学还比较方便,路远的实在没法成行时,就向同学借馍。借馍,在我们学生当中也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借一个白馍,还两个杂粮馍;借一个杂粮馍,要还一个白馍;可以用小说之类的书籍换馍吃。我上初中时,文艺读物极度匮乏,能看的小说非常有限,如果哪个同学有一本小说的话,就会有多个同学追着借,一个蒸馍可换看一天。记得有一个叫聂建文的同学,母亲是附近村里的小学教师,父亲在县城工作,家里有不少藏书。为了看这些稀缺读物,我换出去了不少的雪白蒸馍,导致我一段时间口粮接不上茬,不是请假回家取馍,就是跟着建文到他家里混饭吃。
  
   三
   那几年,住校学生较多,开水供不应求。去的早了还可以打上开水,去的晚了连开水都没有了。学生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饭点去灶房抢开水,如同城里人去超市抢购便宜蔬菜一样,虽没有你争我夺的小插曲,但也有碰掉盛水器具或开水喷洒同学一身的事情发生。
   平时,住校生最害怕老师最后一节拖课。遇到正点下课的老师还好,若遇上喋喋不休,如同祥林嫂一般啰嗦的老师,心里就发慌,屁股下面就像垫了一块湿抹布似的,坐不踏实。眼睛虽盯着黑板,但心思早都跑到伙房了。曾好多次因老师拖课时间太长,我们班七八个住校生只好啃凉馍。也许大家都习惯了,没有谁抱怨,更没有给老师提意见,凉馍吃得也津津有味。不过,也有让人暖心的情节,有的老师知道耽误了学生接开水时间,就叫我们到他的办公室,从电壶(当地人把保温瓶称为电壶)中倒开水泡馍。关系好的校友、室友也会从自己的搪瓷缸子中匀出一点水来,分给同学。有点开水喝总比没开水好,吃馍喉咙不噎,咽到肚腹里也舒服。
   住校生一周带多少馍是随季节变化的。夏秋季节,我们一般只带三四天的馍,带多了,怕发霉变质。但有时防不胜防,一两天时间馍的表皮就像霜打似的,上面缀满了雪花状的斑点。即便如此,同学们也舍不得扔掉,用手轻轻地剥去霉斑的部位,或用网兜挂起来通风,或找一个有阳光的地方晾晒。到了春冬季,馍背的相对多一些,也能放的时间长一点。但这个季节对我们住校生来说是最难熬的,天气寒冷不说,犹如大车店的集体宿舍,没有取暖设施,砖窑冷得像冰窖,馍冻得如冰块,即使拿开水泡一遍,馍的内层还是凉的。如果想泡第二遍,常常就没有开水了。有的同学性子急,还没等馍泡个一两分钟,就开始下口,嚼在嘴里的馍从牙齿延续到肚腹里,一直是冰凉的。要不是有开水跟着顺喉而下,肚子里一定会“翻江倒海”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小学搬离了中学校园,学校开始在教工灶上为住校生烧包谷糁糊汤,学生自愿搭伙,每斤包谷糁交5分钱加工费。住校生还可以用教工灶上硕大的蒸笼溜馍。有了这等美事,同学们自然兴奋的不得了,上课前早早就把每顿要吃的馍用网兜提到灶上,下课了再去伙房各拿各的馍。有时也会出现令人沮丧的事儿,有的同学去晚了,所溜的白馍就被别的同学拿走了,剩下的全是黑馍、包谷馍。虽心里有些不悦,但总算有热馍可吃,再打一碗热乎乎的包谷糁糊汤,就着自个的咸菜,那也叫个美!
   一碗开水泡馍,是我们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生活体验,虽然经历过苦痛和焦虑,但也锻炼了我们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勇气。如今,开水泡馍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但那一枚苦难与幸福交融的印章,却永远地镌刻在我心头……
  

共 31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贫的岁月,艰苦的经历,让现在的孩子看了定会惊讶和不理解。如果让他们过这样的日子,他们能愿意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日子放在现在简直是不可容忍的,即使真的有这样的情况,想必被曝光之后定会立即整改。但这的的确确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现在大多已经为人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了。这种经历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痛苦,而是宝贵的财富。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种经历“有痛苦和焦虑,但也锻炼了我们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勇气。”经历苦难和挫折并非绝对的坏事,也不完全都是痛苦,其实在经历过之后就会发现,得到的会更多。感谢赐稿八一,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山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11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1-11-08 18:49:47
  苦中有乐,值得一读。
燕山客
2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08 20:14:07
  谢谢社长精彩编按,辛苦。敬茶问好!
3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1-11-08 21:40:32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它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知足,懂得感恩。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情感,入心的文字,娓娓叙述儿时贫穷岁月的痕迹。苦而不悲,是本文可贵之处。乐观的心态,纯真的情义,简单的快乐,使本文充满人性的美好与坚韧。真情暖心佳作。问好,祝老师精彩不断。
小小莲儿
回复3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09 08:52:45
  莲社的精彩点评,盖过了我的拙文。非常感谢。今后还请多赐教。顺祝安好!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11-09 12:04:41
  苦中有乐,所有经历都会让我们不断成长。老师的文章情真意浓,很有代入感,也让我想起上学背馍,开水泡馍的日子。好文章拜读学习,祝老师文丰笔健!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回复4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09 12:48:02
  谢谢老总点评,笔握、祝好!
5 楼        文友:乡笛        2021-11-09 12:08:03
  真切感人,描写细腻,引人入胜。拜读了。祝好。
回复5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09 12:52:20
  谢谢乡笛老师,多赐教!敬礼,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09 12:52:31
  谢谢乡笛老师,多赐教!敬礼,问好!
6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11-10 19:16:18
  文笔朴实无华,写出了那个时代住校生清贫却快乐的生活状态。看完,我竟然流泪了。我没有住过校,但是两个妹妹上学都住过校。都是从家里背馍,常年在学生灶打开水泡馍吃,住在三间房大的大通铺上,冬天里边冻成了冰窖。我每次去看她们,都忍不住流泪,但是妹妹们很乐观,能上学她们就已经很满足了。那时候,我能给她们带去丰盛一点的饭,或者在街上给她们买一碗炒面,羊肉泡,看着她们狼吞虎咽地吃完,我真的很开心啊!这就是姊妹情啊,她们受苦,我的心很疼啊!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生很短,活好这一世,做真诚的自己。
回复6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1-11-11 09:40:52
  谢谢老师精彩点评,也谢谢您从拙文中捕捉到妹妹的影子。那个年代农村非常艰苦,尤其是家乡陕北的一些地方,条件差,地乏、水少,肥缺,产不多粮食,农民吃了上顿无下顿,能背得起蒸馍,也是父母及家人从嘴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可能现在许多孩子不理解,因为他们没经过那段贫穷的日子,没吃过苦受过累……
7 楼        文友:华为        2021-11-14 21:15:43
  难忘的岁月,艰苦的经历。看似忆苦思甜,实则丰富多彩。经历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唯有苦乐常伴,才有七彩人生!好文,拜读学习!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