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收获】 啄壳而出的雄鹰(散文)
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梦想。
这个梦想中的英雄,是“事了拂事去,深藏身与名”聂政之类的江湖刺客,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之类的忠肝义胆,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郭靖之类的热血志士,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类的孤独勇者……
英雄固然令人羡慕憧憬,但英雄背后的另一面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梦想之中的英雄,他们在成为所谓的英雄之前所走的道路有多么崎岖坎坷,经历了多少苦难挫折,直到成为所谓的英雄时,身上还在慢慢地渗透和滴落着鲜血。
聂政为刺韩王首次行刺未果,漆身吞炭,苦练十年琴艺,终得手刃仇人,一曲《广陵散》传唱之今;辛弃疾满腔家国却屡遭劾奏数次起落,终以孤身擒贼的豪胆让他的慷慨激昂与诗词并存留芳;郭靖在大漠之中跌跌撞撞,与其伉俪召集义士数年苦守襄阳,徒留屠龙倚天伴着襄阳的陷落而铮铮作响;三头六臂的天庭大神身后,其代价却是默默承受着那削肉剔骨与莲藕重塑的万千痛楚。
只有用常人所难以忍受的痛苦与鲜血去啄开眼前所困囿的硬壳,敢于流血、不怕苦难,才能成长为一只搏击长空、翱翔万里的雄鹰。同样的,也只有经历过种种磨难与困境去,一如既往勇敢地去面对、去迎击、去拼搏,不甘放弃、永不言败,才能成为人们那心中所谓的身披五彩圣衣、脚踏七色祥云,勇于只身战天斗地的盖世英雄。
正如《长津湖》中,吴京所饰演的七连连长伍千里对他的弟弟,易烊千玺所饰演的第677名战士伍万里所说的那句意味深长地话,“一个蛋从外面敲开是只鸡,如果从里面啄开,兴许是一只鹰。”
《长津湖》所反映的战争画卷,体现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既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慧,也有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的大决策,更有着勇于向前、视死如归的雄鹰勇士。只是,这些雄鹰勇士,是再普通不过的第13名战士雷睢生、第135名战士梅生、第221名战士余从戎等等平凡战士身上。
他们,是有着还不会算数的孩子的父亲,是答应立春后给家里老人盖房的儿子,是刻意隐瞒身份执意上阵做“第一个志愿军”的天之骄子……
“共产党,毛主席给他们家分了土地,有人要抢回去,这个不能答应!”
正是因为这个“不能答应”,激励着他们挺起胸、扛起枪、拎起炸药包,卧冰尝雪中如雄鹰般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去,毫不畏惧对面那只武装到牙齿的猛虎。
“想把战火烧到我们境内,这个决不允许!”
因为这个“不允许”,才有了他们在林海雪原之中冒着严寒一夜急行军140余里,有了在范佛里特弹药量下坚守12天的铁原阻击,有了上甘岭上坑道内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激昂歌声,还有那一座座永不磨灭的冰雕塑像……
“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正是因为这个“希望”,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带出标识弹,为战友赢得生存机会;他们可以忍受烈焰蚀身,坚守着铁一般的纪律;他们可以无惧敌人的枪口,用自己的胸膛迎了上去……
“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即使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一场钢铁意志与钢铁工业的较量,在教员“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挥手之间,在无数个普通战士用鲜血与生命一点点地啄着硬壳的历练中,涅槃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在美丽广阔的土地上高声歌唱着。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英雄,从来不是活在想像中,留在诗句中。他离我们很近,就在你我之间,是你的父母、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是你、是我、是他,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而普通的劳动者、打工人、上班族。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夜以继日地拼搏着、奋斗着、努力着,在坚韧地叨啄着眼前与生活中的硬壳。他们或许从来没有奢想过成为英雄,他们只是抱着与当初那群最可爱的人同样朴素的道理,没有期望这层硬壳从外面被敲开,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勇敢地破壳而出。但,毫无疑问地,啄壳的他们,已经无愧于英雄这个称号,因为,他们从来就是一只勇于面对的雄鹰。
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即便我们没有鹰那般锐利的眼神、强壮的翅膀、锋利的脚爪,但只要我们有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韧劲与决心,所有披着困难与挫折的硬壳,终究会被我们啄开。
就如同伍万里最后举起右手敬着军礼,说自己是“第677名,伍万里”的时候,眼神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慌张,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勇气。此时,这个年轻人终于从一个渔村顽童少年成长为战士,成为了一只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