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巍巍圣龙山(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巍巍圣龙山(散文)


作者:瑶鹰 布衣,263.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7发表时间:2021-11-14 23:30:25

【丹枫】巍巍圣龙山(散文) 圣龙山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烈村境内,主峰海拔700多米,离县城30多公里。广西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同志的牺牲之地香刷洞,就在圣龙山脉的香刷山上。
   庚寅年八月,秋风习习,巴马文联的作协、书协和美协等协会的二十几位文学艺术家,在原县委副书记、离休老干部李善源同志的带领下,来到圣龙山,为进一步打造巴马的红色旅游线路资源献计献策。
   汽车从县城向西出发,不用半个小时就来到了西山乡府。由于乡府至二十一师师部弄京村的柏油路还在施工当中,车子只好拐往东兰的武篆镇。武篆镇东里村是韦拔群烈士的出生之地,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韦虎臣练兵之地银海洲也在附近村里。村子北为丘土,南临石山。“东里三潭”呈品字形分开,如三颗绿色的翡翠般点缀着东里。三潭水流舒坦平缓,汇聚向东。清流两岸翠竹婆娑,青色欲滴。加上岸边的小桥村落,层层梯田,构成了一幅娴静雅致的山水田园画卷。
   人杰地灵之处,风光与众不同。
   东里村南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岩石山巍峨挺立,各不相连。一条新开的柏油公路如银蛇盘旋而上,绕经峰峦,消失在悬崖绝壁之中。这条柏油路是广西区为纪念韦拔群同志诞辰115周年活动修建的。从武篆出发,途径东里,上山后分岔,一路往西山乡红七军二十一师驻地弄京村,到达西山乡府;另一端来到圣龙山脚。说公路在岩壁间消失,那是视线被隧洞收住了的缘故。车子刚驶过岔路口不久,在一座剑指蓝天的山腰间,一道漆黑的穿山隧洞突然出现于我们的眼前。隧道有200余米,即使是艳阳之天,车子也要打开前灯才能辨明路线。出得隧道,我们就来到了圣龙山脚。为了让后人记住西山红色革命的历史,自治区领导高瞻远瞩,不惜财力劈岩开山,修建了这条“难于上青天”的石山油路。如今,我们来瞻仰烈士的英魂,车到山前,再也不经历跋山涉水的徒步艰辛了。这一切,冥冥之中已是先烈用鲜血铺就的。
   圣龙山山体连绵起伏,如卧龙盘曲。或许是英灵的庇护,这一带的原生植被保存得比较完美。山上古树参天,虬枝密扎,要不是新开公路所致,石山上的石头都难于露出棱角。至于名称的由来,在当地有着这么一个说法:韦拔群属龙,是圣龙的化身,拔哥变龙逃脱白匪追捕的故事在西山一带流传着。韦拔群牺牲后,为了纪念他,西山人民把这带山脉称为圣龙山。
   圣龙山山脚建有一块宽大的水泥地板停车场,可供十几辆中巴车同时停放。停车场靠山的正中边,立着一块大型醒目的纪念墙,墙面上书写着邓小平同志评价韦拔群烈士的标语:“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两百多字,总结了韦拔群同志卓绝伟大的一生。靠左的一边,横立着一块如帜猎猎的暗红色大石碑,碑的上部刻着的是“人民军队早期杰出将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等韦拔群的“军衔名片”。下边刻有“韦拔群同志永垂不朽”的正楷红色大字。2009年10月,趁着纪念韦拔群同志诞辰活动的东风,巴马县委、县人民政府大胆尝试,把韦拔群同志一生的革命历程以石碑记录的形式陈列于山中,分立于石阶的右侧。目前这里已经刻有39块碑文,建有两面大型纪念墙。石碑各分为四组内容,第一组总结记录了韦拔群烈士一生的历史事件,第二组刻着的是韦拔群烈士自撰的革命诗词山歌语录,第三组为韦拔群烈士一生的五件历史大事的石刻画面,第四组是伟人战友为韦拔群同志题词和评价。游人在登山缅怀先烈的同时,也可以咀嚼石碑上的文字,从中获益。
   大石碑的右侧,一条石级小路沿着山侧蜿蜒而上。石级靠外的一边,都用钢管焊接连成扶手。从山脚到香刷洞口,要走460余米踏668级石阶才能到达。
   踏着石阶拾级而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刻有“高天扬烈士,大地颂忠魂”的大理石碑,这是去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韦拔群烈士诞辰活动刻立的碑文。紧接着是横立着的一块长4米宽1米的石碑,碑上刻着韦拔群烈士的大事年表。阅读韦拔群一生伟绩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从记事横碑往前走十几步石阶,一块刻有韦拔群语录“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书法石碑竖立眼前。碑文的书法作者是原广西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王精先生题写的。字体遒劲有力,激情洋溢。伟人的语录乘着名家的书风,飘逸于游者的思绪,把游人带入了那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历史岁月。
   1921年,韦拔群从南宁回到东兰,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和国民自卫军。他深入西山等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戴。由于革命屡遭镇压,韦拔群也就被通缉了。1925年,韦拔群再次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桂系军阀伙同地方武装大举进攻东兰,妄图血腥镇压农民运动。韦拔群亲自率领农讲所的学员迎击敌人,沉重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
   “革命有多端民生为重,人群谋解放工农居先”“我们要用斗武、斗智、斗气三斗打败敌人……”“自由婚姻真潇洒,婚嫁由眼挑心花,父母媒妁皆废话,问爹问娘做什么。”“如今瑶胞得解放,瑶家子弟进学堂,民族平等样样好,瑶家骑马上圩场”,“民国十一年,起义闹翻天,在弄京开会,百姓笑开颜……”“革命战争正开展,残酷决战在面前。青年的同志,应将重任负于肩……狂澜起,高呼红军之威名,唱凯旋!”……大理石碑每隔几十步一块,碑文内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些出自韦拔群口笔的山歌、诗词、语录,无不体现出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韦拔群深厚的文化功底、热爱深受苦难的人民、积极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民间山歌手的形象便呈现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一边行走,一边品读这些碑文,也不觉得累意上身。前行300多米,便来到一段三曲回旋的拐弯处,一组由“三打东兰”、“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与百色起义和组建红七军”、“组建二十一师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坚守西山英勇顽强”等五幅大理石刻画,分别横立在路边醒目的位置。雕工精细,画面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韦拔群五个重要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从文到图,图文并列,使游人摆脱了单一的文字视觉疲乏感,进而有一种置身山中亲临革命热潮的感觉。由此看来,碑林的设计者可谓殚精竭虑,取舍有度。
   百岁老红军黄荣同志是西山人。早年的时候,他曾经跟着拔哥闹革命。他跟随红七军从西山出发,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黄荣同志为领袖题写的“民族魂永昭日月,英雄树万古长青”词,正刻在靠近香刷洞口的大理石碑之上。还有张云逸的敬挽“英范永垂”,毛泽东同志的对韦拔群高度评价“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的语录,也以碑文的形式刻立在这里。韦拔群与毛泽东、彭湃等并称中国三大农民领袖。毛泽东一直非常怀念韦拔群烈士,他称赞韦拔群“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2009年9月,韦拔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第668级台阶迈过,我们终于来到了香刷洞洞口前沿。此时,第二块纪念墙便展现于游人的身前。这块纪念墙四米多高,六米多宽,墙体外方粉刷金黄,“韦拔群精神永放光芒”九个红色大字居中上方,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墙体中下方刷着蓝色。蓝底墙身上,用黑体隶书书写着陈洪涛同志为韦拔群写的悼词:“踏破铁鞋,乘星光来……晴天霹雳,天旋地转,消息如此惊骇!……一人死去,万众突地站起来,你瞧吧,誓斩叛徒之首,一颗颗祭上你的灵台……”静静品读,这首词如一曲哀乐,婉转凄凉,触动心弦;又如一首颂歌,汹涌奔腾,飞卷云霄;这更是一支出行誓师的壮歌,那种踏着战友的鲜血誓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革命气节隐喻其中。吟诵悼词,字字如泣如诉,句句震撼心灵,令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
   沿着墙体两端的石级斜攀,就来到了香刷洞的洞口。香刷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口不大,洞子下凹,口子有四米多高。洞口左侧,立着一尊韦拔群烈士的石像。石像有一米多高。前边的灵台上,插满了祭拜者们为拔哥点燃的香火。洞子不深,分成三个部分。进入洞中,必须走下3米高的16级台阶才可到达洞底。洞底的“前厅”不足10平方米,沿壁边摆设着石头砌成的灶台,旁边还摆放了背篓、锅碗烟斗等物。这里就是当年拔哥等人生火、做饭的地方。从“前厅”再往里走,攀上1米多高的台阶,就到了只能摆放一张竹板床的“卧室”。从“卧室”往里走,有一条通道通往另一个出口,出口隐于树木丛中,可供躲藏在此的人瞭望敌情和紧急撤离。
   面对洞口,空气显得格外凝重,呼吸仿佛凝住了: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同志,这位与邓小平张云逸走过血雨腥风并肩作战的英雄,就壮烈牺牲在这个小山洞里。
   1932年,桂系军阀对西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反革命大围剿,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掳光等“血洗政策”。1932年10月17日,韦拔群来到香刷洞与政委陈洪涛会合,商讨突围方案。原警卫员韦昂就住在这里。会后,身患重感的韦拔群就留宿在山洞里。此时,谁也不知道韦昂已经被敌人收买。10月19日凌晨,两声枪响,划破了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上空。就在这香刷洞里,就在这只能摆设一张木床的“卧室”,悲剧发生了!韦昂趁着韦拔群熟睡之机,杀害了他。
   洞口左侧,一株百年老树攀壁而上,直插云天。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唯一存活下来的能见证当时罪恶的一株无言的生命吧。它怒发冲冠,似乎正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令人心碎的悲壮时刻。韦拔群,这位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斗争中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就在这里走完了自己38年的人生里程。
   站在香刷洞口往东南方向仰望,圣龙山主峰云遮雾绕,愈显高昂。从洞口往右攀爬,一条石级小路顺着山脊延伸到主峰之巅,看上去大概也有400多米的路程吧。石级的始处,建有一座红色的凉亭,供游人停歇稍息。也许是主峰海拔高于它山的缘故吧,徒步青石,四周的山谷征服于足底,人感觉稍为伸手便可摘下山间的云朵。云天一色,万壑皆空。石级的两旁,绿树成荫,百鸟鸣啭,极富有诗情画意。一股股清新的山风夹着野花的芬芳迎面扑来,直沁人心肺,令游者顿感心旷神怡,登山的辛劳随云消散,凝重的心情终于有了些许的松弛。
   “西山是广西的‘井冈山’,是右江革命的摇篮。今天,我们文艺家们来游览香刷洞,攀越圣龙山,目的是要大家来策划圣龙山的人文旅游资源……”年已七十的李善源先生健步如飞,边走边和大家商讨,“巴马是‘中国书法之乡’,我们要在这里刻立一批名家书法碑文,以楹联诗词书法相结合的形式来讴歌先烈,让圣龙山成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圣地!”
   李老是革命烈士的遗孤,这位退休老干部做起事来依然干劲十足,一丝不苟。西山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包装、施工等,无不倾注着他多年的的心血。香刷洞一路碑林的设计和陈列,正是老人家智慧的结晶。如今,李老又带着文艺家们聚在这里,共同策划圣龙山书法碑林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这不仅是一项告慰先烈灵魂的工程,更是一项德泽子孙后代的文化事业。登临顶峰,平铺眼前的是一块用平板石灰岩砌就的圆形平台。平台有一百多平方米,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层叠环绕。这些树木几乎都扎根于岩石之上,树干坚硬挺直,树冠倒也繁茂。有的树上繁花如星,引来蜂蝶飞舞;有的树丛像开屏的孔雀,正临风微微踮步;还有的树木像执枪的卫士,似乎在临阵以待……平台中央,已经建有一座一米多高的方形底座。不久将来,还要在这个底座上立起一尊大型的韦拔群烈士石像。说起立石像的事情,文艺家们各抒己见,为伟人石像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大自然的奇景与能工巧匠灵气的对接,再加上文艺家们智慧火花的点击,圣龙山将添上翱翔的羽翅,声名远播八方,引得四海的文人墨客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人们在瞻仰祭拜先烈的同时,还可以切磋文字,交流书法技艺。人文景观的博大与精深,将成为革命圣地圣龙山的主题。韦拔群烈士的浩气英魂,也将伴随着圣龙山的不朽诗篇而得以永恒。
   回望来路,拔哥出生地东里村掩映于远山的田园之间;香刷洞如一座金色殿宇,镶嵌在圣龙山脉的山林之中。烈士的生卒两地相隔不到十里,但就是这么一段短途山路,印证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旅程。三十八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韦拔群却用这短暂的生命,创造了中国农民革命辉煌的历史。
  
   出外干革命,莫要恋家庭。
   跟着共产党,做个好红军。
   为民为自己,事业真光荣。
   革命成功了,共享幸福年。
  
   秋风拂过,拔哥的山歌萦绕于耳,飘上云霄。此时,我感觉自己已经化作一颗坚韧的青石,默默地铺垫在圣龙山的石级之中。
   魏巍圣龙山,拔群魂千古!
  
   作者简介:瑶鹰,原名蓝振林,瑶族,广西巴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民族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广西文学》《芳草》《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故事像花瓣一样飘满故乡》。

共 51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巍巍圣龙山,说的是广西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同志的牺牲之地香刷洞,就在圣龙山脉的香刷山上。庚寅年八月,秋风习习,巴马文联的作协、书协和美协等协会的二十几位文学艺术家,在原县委副书记、离休老干部李善源同志的带领下,来到圣龙山,为进一步打造巴马的红色旅游线路资源献计献策。踏着石阶拾级而上,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刻有“高天扬烈士,大地颂忠魂”的大理石碑,这是去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韦拔群烈士诞辰活动刻立的碑文。从记事横碑往前走十几步石阶,一块刻有韦拔群语录“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书法石碑竖立眼前。碑文的书法作者是原广西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王精先生题写的。字体遒劲有力,激情洋溢。伟人的语录乘着名家的书风,飘逸于游者的思绪,把游人带入了那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历史岁月。1921年,韦拔群从南宁回到东兰,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和国民自卫军。他深入西山等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戴。由于革命屡遭镇压,韦拔群也就被通缉了。1925年,韦拔群再次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桂系军阀伙同地方武装大举进攻东兰,妄图血腥镇压农民运动。韦拔群亲自率领农讲所的学员迎击敌人,沉重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第668级台阶迈过,我们终于来到了香刷洞洞口前沿。此时,第二块纪念墙便展现于游人的身前。这块纪念墙四米多高,六米多宽,墙体外方粉刷金黄,“韦拔群精神永放光芒”九个红色大字居中上方,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墙体中下方刷着蓝色。蓝底墙身上,用黑体隶书书写着陈洪涛同志为韦拔群写的悼词:“踏破铁鞋,乘星光来……晴天霹雳,天旋地转,消息如此惊骇!……一人死去,万众突地站起来,你瞧吧,誓斩叛徒之首,一颗颗祭上你的灵台……”静静品读,这首词如一曲哀乐,婉转凄凉,触动心弦;又如一首颂歌,汹涌奔腾,飞卷云霄;这更是一支出行誓师的壮歌,那种踏着战友的鲜血誓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革命气节隐喻其中。吟诵悼词,字字如泣如诉,句句震撼心灵,令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回望来路,拔哥出生地东里村掩映于远山的田园之间;香刷洞如一座金色殿宇,镶嵌在圣龙山脉的山林之中。烈士的生卒两地相隔不到十里,但就是这么一段短途山路,印证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旅程。三十八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韦拔群却用这短暂的生命,创造了中国农民革命辉煌的历史。韦拔群的事迹非常感人,魏巍圣龙山,拔群魂千古!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11-14 23:34:33
  巍巍圣龙山,是韦拔群的安葬之地,也是红色旅游的胜地!魏巍圣龙山,拔群魂千古!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