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解读刘子翚的诗歌《和士特栽果十首·椑柿》(作品赏析)
前两天写有关柿子的文章,偶然看到刘子翚的一首诗:《和士特栽果十首·椑柿》。全诗如下: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火伞赪虬浪褒拂,风标那似邑中黔。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还没有这首诗的相关注释和解读,在此我试着解读一下这首诗。
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大意是:秋天的树木,叶子变黄了,是由于天气严寒的缘故;柿子、柿蒂已经成熟,散发出兼有清香、甘甜那种柿子独特的美味;整个柿子树的形状像一把红红的大伞那样,像虬龙般曲折的柿子树枝变红了,在秋风吹指中摇晃,柿子叶就像宽大的衣服一样,抚摸着成熟通红的柿子;火红的柿子树,它的风度、品格就像司城子罕那样体恤老百姓的好官员,让人们的心得到安慰,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诗歌中需要解释的词语有:
翚(huī)①飞翔。②古书中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
和(hè)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这首诗就是和朋友的唱和诗,属于酬赠诗或者唱和诗。
椑柿(bēishì)是指柿子的一种,果实小,色青黑,可制柿漆,别称漆柿、绿柿。
赪(chēng),红色。
虬(qiú),虬龙。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没有角的幼龙。另有"卷曲"之意,如"虬髯客"。虬龙在这里比喻柿子树枝弯弯曲曲的样子。
褒(bāo),这里应该是它的本义,衣襟宽大。诗句中应该形容宽大的柿子树叶。
风标(fēngbiāo)风度,品格的意思,如“风标不学世时妆”、“寒松纵老风标在”等诗句中的风标都是这个意思。
邑中黔(yìzhōngqián)杜预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宋贤大夫司城子罕,肤色黑,家住邑之中,时人呼为“邑中之黔”。后因以“邑中黔”为恤民循吏的典故。此处使用典故,是作者赞扬朋友士特像司城子罕一样,是一位体恤老百姓的好官员。朋友栽种椑柿树,为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左传·襄公十七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宋皇国父为大宰,为平公筑台,妨于农功。子罕请俟农功之毕,公弗许。筑者讴曰:“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尉我心。”子罕闻之,亲执扑,以行筑者,而抶其不勉者,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为役?”讴者乃止。或问其故,子罕曰:“宋国区区,而且诅有祝,祸之本也。”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宋国的皇国父做太宰,给宋平公建造一座台,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等待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平公不答应。筑城的人唱着歌谣说:“泽门里的白晳面孔,要我们服劳役。城里的黑皮肤,体贴我们的心意。”子罕听到了,亲自拿着竹鞭,巡行督察筑城的人,又鞭打那些不勤快的人,说:“我们这些小人都有房子躲避干湿冷热。现在国君造一座台而没有很快完成,怎么能做事情呢?”唱歌的人就停止不唱了。有人问他什么缘故?子罕说:“宋国虽小,既有诅咒,又有歌颂,这是祸乱的根本。”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子罕的歌颂和爱戴;当然,子罕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替老百姓着想,保护老百姓,从大局出发,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
这首七言绝句,采用了托物喻人的手法,前三句描写秋天严霜时节柿子成熟时的颜色、形态和味道,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天柿子树的整体形象,最后一句描述柿子的风韵和品格,使用典故并点题,将柿子的品格与人物的品质类比,热情地赞扬了朋友是一位体恤百姓、温暖人心的优秀官员。在古代咏物诗中,这种手法是常见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梅花》、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等,诗词中所咏之物的品质、特点,同时也是作者所赞颂人物的品质和特点,采取类比的手法。在这首诗中,柿子奉献于人们、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与朋友的品性一致,这些都是作者在诗歌所赞颂的。
宋诗和唐诗不同,喜欢用典故,所以宋诗在阅读理解时比唐诗困难一些。这首诗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句,需要明白“邑中黔”这个典故的含义。作者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曾经在南宋朝廷担任过官职。南渡后,任期满后辞职。此后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交往,朱熹曾跟随他学习。去世后,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文靖”。《宋史》有他的传记,著作有《屏山集》二十卷。
在生活中,柿子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美味食品,而且是治疗许多疾病的良药,同时柿子树美化环境,供给木材,提供烧柴的原料……除此之外,柿子树还是许多人记忆中家乡的标志,与亲人相处的温馨,也是许多人生活乐趣的源泉。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