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人生(散文诗三章)
■亮点
那是一次在黑夜里的船航。一只小舟艰难地划行在长河里。
夜,将希望吞到肚子里。四周,是静得没有声音的黑。
心里,顿生恐惧。
哪里是边?哪里是岸?哪里是港湾……
远求的欲望,让人不愿放弃。木浆划水声“咕咕”的安抚了一时的惊恐。
小舟,缓缓前行,缓缓前行……
突然,有一颗“星”,一点亮光出现。像冬天遇到一点火,温暖了希望。
那点光,很远,很远,一时够不着。
那颗星,很小,很小,一时不能把前程照得透亮。
但,它仍然能在人们的欲望里牵出一股不放弃的力量。
不舍的坚持。随着舟楫的前航,星光越来越大。岸,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是我早年读到的那一篇散文《火光》。
我,也从迷惘中走来。心怀里有一点火光牵引着我的灵魂,走过了春,走过了夏,现在,走到了秋。
不管是初生的婴儿,还是年迈的老人,每个人都是在一条岁月的“黑河”里航行。
我们需要寻找这条长河里的那一星亮点,那一点希望。
那一点,不灭的
理想。
■村道
随着农舍弯曲。村道,将村落串起。虽然铺设了水泥,路旁的残墙断垣,村前的石桥码头,依然显示了它的古老沧桑。
那次借道路过,我问阿婆,“这里叫什么村?”
一声“缸瓦窑!”点燃了我的记忆。
英雄传记说,冯子材幼时丧母,少年失父,托付缸瓦窑村的舅父黎氏带养。
缸瓦窑村,往日的钦州坭兴的发源地。冯子材在这里玩泥制陶,度过许多少年时光。
生活窘迫,冯子材处境艰难。黎氏说,只要冯子材改姓黎,就可收他为养子。
不惧生活所困,没有改姓。冯子材净去手上的陶土泥巴,从村道起步,去陶从戎。
不屈,让他昂起头颅。勇毅,将他的理想托起。在清廷军队不断的拔节,提升。
到任广西提督,已年界古稀。
南疆边关突然告急。法国侵略者的铁蹄踏到了国门。镇南关烽烟燃起。
冯子材应召披甲出征,抬着棺材迎敌。缸瓦窑村成为他的“兵工厂”。他,重回村里用陶土制作的“先锋煲”,在敌阵频频炸响。镇南关城墙呼啦啦的飘扬起萃军胜利的旗帜。
村道,连接着卫国之路。
英雄,从弯弯曲曲的村道里走出了
威风。
■地盘
人行道旁。两个垃圾桶。
在这里守候的两个阿婆。如两个老鱼鹰守候着猎物。外来拾荒者,极少光顾这里。
这里,是她们的“地盘”。
那位腰板已弯成九十度角、黑瘦的老阿婆很强势,常听到她骂“外来人”抢了她的东西!
“九十度”,是小区里面的原住户。
“小个子”,是到小区来租房的“外来人”。
“九十度”,是“小个子”惹不起的“地头蛇”。
“小个子”只能比“九十度”早起获得捡拾垃圾的优先权。
“九十度”,年纪比“小个子”老,且行动没有“小个子”敏捷灵便。
许多时候,都是“小个子”占了先机。“九十度”,只能以自己的强势获得一些利益。
“小个子”挑着回收物品去收购站,蹒跚而行。
风大,摇摇晃晃的担子掉落一块塑料包装盒,她也没有发觉。
捡起那个掉地上的塑料包装盒,我快速的跑上去放到她的挑子里。
发觉我给她捡了东西,她回过头来对我微笑点头,一个劲的“谢谢“。
第一次听到她说话。
我,欣赏“小个子”阿婆的沉默“不争”。患难道上的同路人,争什么?
同是钦州人,我想起刘永福、冯子材。一个朝廷命官,一个农民起义领袖。
曾经,冯子材奉朝廷之命围剿过刘永福。
之后,国家突然惟难,法国侵略者觊觎我华夏,铁蹄践踏我边关,面对祖国的“家园”,刘冯一下子结亲抱团,终于成为战场上共同持械对敌的友军。
平凡人等,争占的,是个人的“小地盘”。
英雄豪杰,守候的,是民族的“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