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光】有底蕴的人石(散文)
人石村的银杏树,300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1966年,村里担心树枝过于茂盛,不安全,就修去了四个侧枝。这四个侧枝竟为村集体做了10间房的门窗框、40个木锅盖和一些小方凳等。
银杏树俗称“爷孙树”,爷爷种树,孙子才能享受果实。“三十年而生,三百年而兴”,这棵银杏树,现在正是兴盛时期。秋阳之下,累累果实像葡萄串,艳满枝头,晶莹闪烁。随行的村支书高庆宝说,今年的状况跟1999年很像,那年结果1000公斤。这1000公斤银杏,不仅仅是多少钱的事儿,更是象征着人石村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人石村自明初建村,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虽然姓氏更迭,时代变迁,但村规里俗一脉相承,赓续不断。种下这棵银杏树的人,应该是思越千载之人。而守住这棵树的人,必定是懂得感恩之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村民们享受到了果实,更享受到了前人的阴凉。
银杏树脚下,一条河流自西而东贯穿村子,河水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高书记说,2014年以前,村民往河里倒垃圾,久而久之,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两委动员村民,利用冬季枯水期,投资100多万元,清除垃圾,开挖河渠,用石块垒砌坝体,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重新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也改掉了乱倒垃圾的习惯。
是的,没有流水淙淙的村落,是没有灵性的;而有了河流却污水横行,丧失的不仅仅是灵性。守得住青山,留得住绿水,才守得住家园,留得住乡愁。
比起徜徉在柏油路、水泥路上,我倒是更喜欢走在用散石铺就的胡同里。村民们从沟里,从山上,取回了形状各异、色彩相近的石头,然后匠心独运,镶嵌在一起,胡同便有了底气,村民的脚步便更稳当,生活更稳定。石缝里的野花野菜,笑眯眯享受着阳光的抚慰,歆享着村民们的欢歌与笑语,走过一年又一年。
这里的墙,是清一色的石头墙,色彩跟地面上的一样。这些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的石头墙,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挺直胸膛。墙头上的草,一岁一枯荣,却再也没有挪动。
不可讳言,有村落的地方就会有沧桑。好多院门的锁已经锈迹斑斑,主人或者去了远方,或者去了天堂。墙角摇曳的秋菊,在阳光抚摸后的温暖中,怀念着老屋主人曾经的目光。走在这样的胡同里,才会掂量出乡愁的分量。
往日的胡同是热闹的,而今的胡同是宁静的。高书记说,村里500多户人家,1600多人,从事着水产和羊兔貂养殖,没有一个闲人,年总收入在1000万以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石村民依然眷恋着这片山川河流,不肯离去。
在农民逃离村庄奔向城市的今天,人石村似乎别有风采,这是为什么呢?
“人石”这个村名,是因西山有一块巨大的人形石头。这看似很简单,却透着一种文化现象。望夫石,迎客松,仙人桥……这些远近闻名的名称,无不浸润着人文信息,浸透着这样那样的情感。记住了,是乡愁;看见了,是情怀。
西山这块石头,面向的是大乳山,是这片热土的母亲山,母爱文化发源于此。
这块人形巨石,有一段凄美的传说。说是玉娇、小娇姐妹俩为了哺育遍地饥饿的孩子,伤了元气,化作两座山峰——大乳山、小乳山。她们的父母思念女儿,每天到海边呼唤女儿。日复一日,哭喊声惊动了崂山佛仙。他登上西山,全力发功,慢慢将大乳山、小乳山逐渐抬升,眼看就要现出全身,可惜求功心切,用力过猛,气绝身亡,化作了一尊石人。
我明白了,沧海可以变桑田,人石村的精神底蕴从来没有变,那就是为了明天的美好,为了后人的幸福,奋力一搏,绝不后退。
革命战争中,人石村民前赴后继,先后有12位烈士;村里走出去的县团级干部就有五人之多。今天的村两委通过“民情公示栏”“民情留言板”“民情热线”,打造了“民情直通车”,听民声,集民意,村里的经济、文化建设蒸蒸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村两委计划跟到根见、旗杆石等村联合打造集旅游观光与海洋经济为一体的联合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高书记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坚毅。我似乎看到了玉娇、小娇和崂山佛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