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心灵】读金厚霞同志散文集《闺阁小事》(外二篇)(赏析)

编辑推荐 【心灵】读金厚霞同志散文集《闺阁小事》(外二篇)(赏析)


作者:李若兮 白丁,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54发表时间:2021-11-28 04:50:41


   金厚霞同志是我在化肥厂工作时的同事。那时候她非常年轻,二十岁刚刚出头就当上了厂团委书记。她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十分懂事、十分矜持又有远大理想的女孩子,尤其是她极好的人品与极好的口碑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最近她打算出一部散文集,很谦虚地要我给她看看。因而,我也就有了幸运,幸运地成为她这部散文集较早的欣赏者。
   金厚霞的散文集叫《闺阁小事》,一部既新且陈、既近且远的作品。阅读每一页,那些几乎被尘封了许久的记忆,便随着她的文字似潮水般涌来。其中的酸甜苦辣、百味均集,让我读到了善良女孩的同时,也读到了厚霞同志美丽无限的心灵世界。
   《闺阁小事》是我接触金厚霞同志的第一部文学著作。关于《闺阁小事》,正如她对青春的描述一样,像一朵茉莉花带着浓香浸润着读者的良心。其间,优美的文字在温暖的阳光里,奢华、神迷,精致又平实。
   这个世界上,最能表达人的情感的,也许只有文字了。金厚霞这部散文集里的文章,弥漫着蜜意浓浓的情,渗透了千丝万缕的爱。“有爱便有了一切。”于是,她笔下的文字便有了灵魂,便流淌着爱的光芒。对母亲的爱、对女儿的爱、对哥哥姐姐的爱、对家的爱,深情所至,令我无法抵挡。读着《回忆母亲》,我感到了一分真真实实的心痛与满纸的忧伤。其中,有太多我与相似的情感涌动在她的文字里。她对母亲的那份爱和思念,一直记得如此清晰,记得如此深刻。这种思念和爱,一刻也不会停止,一刻也不会忘却,任凭在她的灵魂深处轻轻地穿行,将满满的感伤融入冬天皑皑白雪之中。“整日对妈妈那根牵挂的线,就这样断了。”厚霞一句孤独又无奈的语言,刺痛了每一个有如此经历的读者。厚霞同志用清丽的笔与文字,描绘着心中对母亲的疼与爱,更是一种千回百转、直抵心灵的表达。
   文学当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金厚霞同志在她的散文集里,收录了许多少年的时光,收录了少年时光里的童心、童贞、童趣,还有童年朋友之间的那份至纯、至真、至善的友情。跳绳、踢毽子、跳方块,字里行间洋溢着活力与灿烂。那时候,“哪怕是吃二分钱一支的冰棒,哪怕是用吃剩下的杏核换一分钱,也会有一种发至内心的喜悦。”在她的散文集里,金厚霞同志总是用一颗善感、灵动的心,陪伴年轻的时光,倾诉友情的珍贵,书写令人感动的故事。她在用文字体会丰富的青春情感,与读者共鸣。
   这些年来,我与厚霞同志经常有一些文字往来,那些文字就像她的《闺阁小事》,无一不是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闺阁小事》里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尤其多,多到在文集里随处可见。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对朋友,她都用传统的正确思想诚实相处,没有半点虚伪,没有半点江湖之气。在她处人处事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任何人一直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她的家在她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个好的家风。在散文集里,她通过精湛而无雕琢的笔触,直中见曲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她为了理想、为了孩子、为了家,可以放弃一切私利,忘我奉献的那种精神。让我看到了她对于走过的路无悔无怨,对于脚下的路感觉更为坚实,对于未来正在豪情满怀。
   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闺阁小事》里,厚霞同志通过浓淡舒缓、意在言外,让人思而得之的写作方法,将“纯真岁月”、“青春情思”、“血脉亲情”、“感悟生活”、“青灯有味”、“心灵驿站”、“闲情雅趣”等篇目写得简明精到、细腻柔情,使整个作品获得了另外一种不可替代的高雅与隽美。让读者不仅可以从这部散文集里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随着厚霞同志的文字把自己带回那个远去的年轻时代,感受少年时每一天的阳光、空气、风和云彩。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让爱永远。收起金厚霞同志的《闺阁小事》,留在心里的除了带着清香的、厚厚一叠书稿的厚重,还有依然是一份发乎于心底的柔软的感动。有值得回忆和记录的人生,终究是丰满的人生,终究是收获的人生。
  
   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五日
  
   一片清香在诗文
   ——写在《诗文话情谊》前面的话
   友情真的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交往,然而却可以绵延很久。朱培柱先生回忆录《小小的我》出版以后,就有许多读者为这本书的真诚、朴实所感动。他为文为人的许多感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让我重新思考着书里蕴含的意义。因为培柱先生写的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所以,《小小的我》里就没有虚假,而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内涵与厚重。阅读书中的文字,那些远去了的时光又重回心底,我仿佛看见了朱培柱先生埋藏在文字里深深的情感。一个普通人能够将自己内心储存几十年值得怀念的往事,通过精到、无华的叙述,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大家看,也是一种勇气。
   前一些时候,朱培柱先生对我说,有不少老同志、老朋友看过《小小的我》后,写了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或读后感。他想把这些可贵的文字资料汇编成书保存下来,以表示他对朋友的敬重,并嘱耿良承先生、徐平传先生和我为其担任编辑。
   对于他的想法,我无可挑剔。但是要我做他这本书的编辑,我真的不敢担当。我有几斤几两,能喝几碗水,我自己知道。不论是经历、阅历、能力还是资历,我完全不够格。我再三再四推辞,朱培柱先生始终就是不答应。没有办法,我只能勉为其难写几句开头语,也算是代表培柱先生对所有为他写读后感的朋友的感谢吧。
   这次汇编的文章共有五十四篇,其中诗词三十九首,读后感十五篇。无论是诗词还是读后感,都写得情真意切、厚重谊深。所有这些看似对朱培柱先生褒扬的细腻文字,其实都清晰地说明作者不仅是做文章的高手,更多的是对充满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肯定。文章里倾注的这份友谊,感动的不仅仅是朱培柱和他后人,同样也感动着作者自己。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向往得到这样至美的真情,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这些朋友把对《小小的我》的议论与对朱培柱先生的感情融入心底,融入笔端,这种感情在今天无疑是不多的。其实,他们要找回来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本真。
   写完这样一些话,已经是深夜了。外面下起了小雨,还刮起了大风。我记不清一年到头能有多少这样的风和雨,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刮走了人生的昨天,还将要刮走明天。我不知道过去的时光会如此急速,而未来又那么迫在眉睫。
   雨声渐渐远去,路旁一棵棵香樟显得安详、静谧。此刻,我驻足《诗文话情谊》的文字里,静静地享受朱培柱与朋友们绵长的交流,我仿佛听到《诗文话情谊》里那一缕缕拨动人心的琴弦。凭心而论,我实在无法从更加细微处表达我读到这些文章时的感动,还有那弥漫在朋友之间醉人的清香。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日
  
   走在弯弯的酒路上
   ——读中国酒文化选编
   朱培柱先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写日记,二是剪报,数十年来几乎都没间断过。我见过他家有许多纸箱,里边装的都是这些古董。春节过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他要把剪报资料汇集起来,编一本与酒有关的选辑。第二次给我来电,说他已经把选编的资料打印好了,让我过去看看,并执意要我写点文字放在他的选编上。他给打印好的小册子起名叫中国酒文化选编,厚厚的,有很多页。朱培柱先生已经八十一岁高龄,至今还对剪报情有独钟,我对他这份执着与热情非常敬慕;对他长期收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报刊剪辑,我也满怀敬佩之情。
   中国酒文化选编中,有不少文章,写的很有风骨,根深底厚,彰显出中国酒的文化意蕴。其中也有不少历史人物,以他们的实践,作出了对酒的诠释。朱培柱先生是位崇尚善良、传递善良的人。他选编这本书的本意,就是想通过他多年来收集的关于酒的文章,善意的告诉人们,喝酒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完全是出于向真、向善、向美的目的。天下无醉,是他的希望。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收集资料的愉悦,也分享了许多有关喝酒的常识与智慧。无论这本选编是摘抄,还是出自剪报,都说明他在读书,而且读了许多书;说明他在学习,而且做了很多功课。他在海量报刊中,特别留心这些对人的生活有益的东西。他像认真完成一项事业一样,把有关酒的文化分享给大家。
   朱培柱先生把“中国酒文化诗词选”一节中那些无聊的文字,从选编中删除掉,我也感到这是慎重之举。我不喜欢那些南腔北调、流言蜚语般的文字。那些低级趣味的文字,毕竟与朱先生的身份是格格不入的。既然是剪报选编,就要取剪报之精华,满载正能量;选编不应该传播小道消息,更不应该宣传负面与糟粕。那些所谓的诗词,与酒文化根本不是一回事。
   自从杜康造出了美酒,中国的酒文化,平添出许多美丽的传说。关于中国的酒文化,在朱培柱先生选编的资料中,有不少好文章可以阅读。比如“古代酒德警训”、“戒酒歌”等。酒文化很早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在许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的。亲朋好友相约,浅尝小酌,可以营造欢乐气氛,也可以增进情感。孔融传有句诗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经过千百年发展,喝酒已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是人们把酒作为表达优越,排解压力的方式。酒文化阐述的精致品位,还能够提升喝酒者的审美格调,说起来也颇具真实情感。
   在喝酒的路上,我们都是过来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情深不一定都在酒中。喝酒过度,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纵观身边的人或事,这些年来喝酒酿成的悲剧不胜枚举,喝酒带来的损失常常无法预料,对于喝酒的后果也无人能未卜先知。我不会喝很多酒,却也理解因为应酬而不得不喝的痛苦。但话又说回来,超出自己酒量的时候就应该委婉拒绝。人不能以为能劝酒挺有面子,能喝酒的人也不能觉得挺自豪骄傲。喝酒适量可能有好处,但是一旦超过了那个量,甚至到了拼酒的程度,那就往往害处大于好处,实在得不偿失。一句话,那不是真正的气派。
   酒能演变成文化,这是发明酒的人没想到的。中国古代喝酒的文人,有不少都是狂放不羁、嗜酒如命的。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豪放洒脱;杜甫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就连白居易都说“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文人的这些诗文作品,或许都对酒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喝酒这件事,是可为也可不为的。喝多了酒真的没好处。即使你身体健康,它对你的的伤害依然存在,只不过伤害程度大小与时间长短不同而已。酒对人的伤害可能不是一下就能看出的,经过日积月累之后,伤害的程度才显现出来。活生生的肉体,在健康的时候无所谓,当病痛真的来临的时候,你就悔之无及了。如果你的身体不好,喝酒的时候最容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我小时候,有个同学的父亲喝酒喝死了,落下我的同学与她的弟妹,孤苦伶仃,生活都无从着落。老了的时候,又常听说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喝酒喝死了,丢下老妻无依无靠,终日以泪洗面。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龄大的,那毕竟都是生命哪。而且,这些生命的消失,又不是因为不得不为之的事。
   其实,走在喝酒的路上,也不是平坦的。它像弯弯的小道,荆棘遍野。喝酒的人稍不留神,就可能马失前蹄。所以,喝酒之人大可不必在意劝酒人的话。不管怎样,自己的身体自己是最应该爱惜的。酒桌上的人,不光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别人考虑,为家人考虑。人生在世,身体固然属于自己,但是,活着真的不光是为了自己。读过朱培柱先生的中国酒文化选编,我想在这里奉劝大家,喝酒的时候千万不要劝酒,因为酒真的不完全是个好东西。我也奉劝喝酒的人,在喝酒的时候,不仅要理智地听各种各样的话,还要理智地管好自己的情绪。酒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品如人品,酒品也如人品。要想人们在听到几个悲哀的故事、明白喝酒的害处后就能警醒,那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量别喝酒。人再能喝,也喝不过酒。如果非喝酒不可,也请少喝酒,不要劝人酒。读过朱先生的选编,真心希望大家爱自己,爱家人,同时也要关爱他人。在喝酒这件事情上,喝出人格,喝出品位,喝出友爱,喝出真情,进而形成新的酒文化。
  
   二零二一年三月九日
  

共 48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个各自独立的短篇,汇集于“作品欣赏”,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见识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文友的热心快肠。一篇是为师妹即将付梓成册的散文集《闺阁小事》进行最终审阅,通过回忆,表达了对童年、青年和人生的向往和赞美,洋溢着激情澎湃的气息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另一篇是为老友的文集《诗文话情谊》作汇编,联想到不久前出版的《小小的我》引起的反响,倍感朋友间的情谊弥足珍贵,像一股清香使人陶醉;第三篇是有感于81岁高龄的老友对剪报的情有独钟,这类现象不仅仅是出自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而且内容是有关中国的酒文化,于是引发了一番感慨。作者文笔细腻,功底不浅,文章耐读耐品,倾情推荐共赏。【编辑 黄皮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1-11-28 05:14:23
  佳作拜读了,感谢!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1-11-28 05:16:00
  乐于为他人作嫁衣是编辑人员的美德,源自于热情善良的心。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1-11-28 05:16:31
  冬夜,请多多保重身体!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4 楼        文友:李若兮        2021-11-28 07:42:07
  黄老师辛苦了。谢谢您的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