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现代诗歌 >> 【绿野】利川人,你还能想起那些年你看过的电影吗?(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利川人,你还能想起那些年你看过的电影吗?(随笔)


作者:盛开的泥土 童生,99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8发表时间:2021-11-28 21:38:21

利川人,你还能想起那些年你看过的电影吗?
  
   如果还能想起举着火把,不远十几里地去看电影的人,一定是三十往上走了;如果还能想起看得一场电影叫什么名字,就大概在花甲之外了。因为,许多东西在没有普及之前,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父亲第一次看电影,便是和他的幺舅(比父亲还小一岁)一起,去的忠路,到至今都还记得,看一场电影,一来一回两天。从家里到忠路,七十里路,父亲他们中午就出发了,看完电影后,第二天回来,已经是下午。父亲清楚地记得,看的电影叫《卷席筒》,讲的是一个“随娘儿”的悲惨遭遇。
   两个“半截大爷”跑七十里路去看电影,现在想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严重匮乏的时代里,很多现在人们看起来特别难的事情,他们都做到了,你不得不钦佩一颗饥渴的心带来的力量。
   在我们长大之后,电影基本上普及了,在农村,也是文化的唯一传播渠道。在那个时候,大人们看电影,主要是听在电影开场前,放映员或者领导干部,对政策的宣讲,和对事件的公通告。而我们这些孩子,主要是觉得稀奇。为什么灯光照在白布上,会有影像?为什们哪个木头箱子,能说话?那么多人,会住在哪里?甚至于在放映员倒片的时候,如果能够帮忙摇几下,似乎就是最大的荣耀了。而对于故事情节,大抵都忘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哪家办喜事,能够包一场电影,就是相当有排面的事情,一场电影的“片租费”都有可能是几个孩子的学费。四邻八村的乡亲们,会将电影场围得水泄不通。以至于我们在放学之后,在放牛时,小伙伴们会相互打听,“有没有看到挑电影机子的过路。”有时候还会骗一下村里的表叔表舅,我们看到挑电影机子的人去了哪里哪里,你们不去看啊?等他们赶去,才知道是我们扯了谎,第二天,自然就是连妈都要一起被挨骂。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有:《杨三姐告状》《烈火金刚》《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刘三姐》《五朵金花》等等。还记得在《刘三姐》放映过后,第二天早上,一些小屁孩儿在头天晚上挂荧幕的地方,去找绣球,结果屁都没有,只留下了笑话。但是,要说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名字,根本想不起来了。
   而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代,在看得懂电影的时候,由于电视的普及,网络的覆盖,电影就慢慢地退出了农村文化的舞台,虽说近年来,国家都在每个村免费放电影,但是看得人却越来越少。记得在攀枝花务工时,我们也去村庄看过,可是始终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既是放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提不起人们的兴趣。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电影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农村,起码是一段难以让人忘怀的历史印记。而在城里,人们对电影还是青睐的。现代电影的制作技术,和前些年比起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看电影的场地,也已经更加舒适。以前一场露天电影看下来,“腿都站麻了”,现在人们看电影,是在影院里舒适的座位上舒服的坐着,还带点儿零食,和三两个朋友一起,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的需求水准相应会提高。

共 12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你还记得那些年看过的电影吗?作者通过回忆让我们重温了那一部部难以忘怀的老电影,也让思绪回到了从前。那时看个电影要跑很远的路,小村庄都没有条件上演。在那样条件下看到的每部电影都打下深刻的烙印,看的少珍贵。现在电影在农村放了很少有人去看,电视的普及,网络的覆盖,电影就慢慢地退出了农村文化的舞台,在家看电视多方便,想看啥随便,每人手机还都有手机,作者的叙述的是历史事实,说明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变化之大。赞美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安居乐业后更加热爱党,热爱我们的国家。正能量满满,问好盛开的泥土,感谢投稿,推荐阅读。 【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