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盬池物语(散文)
一、天物——上天恩赐的宝藏
如果,你要问我家乡在哪里。我并不想告诉你“运城”这个名字。它太过于普通,像一个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不为世人所知。
“运城”是运盐之城的简称。它掩盖的是五千年厚重的内涵。与之相比,我更喜欢“盬街”这样的符号。
何为盬呢?《说文解字》有注解:“河东盐池也。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
这方水土,被仓颉用一个文字而定格。被许慎用一种解释而唯一,成为河东人民独一无二的骄傲。
翻阅上古奇书《山海经》,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尘埃,可寻觅盬池的点点滴滴:“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盬池源自远古洪荒上苍的偏爱,历经数千年沉淀,成为历代王朝的宠爱。
一日三餐的味觉里,感受的是我的故土。盐是肇启文明的曙光、拓开莽原的沃荒、沁人心脾的肾脾、植进百姓的五脏、衡量社会的尺度……
盬池是上天恩赐的天物,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养育了中华数千万男女老少。
它是一颗璀璨的三晋明珠,不悲不喜地造福着河东大地,静待着游客的欣赏。
假若,你借盬池三五天,盬池定还你五千年。
二、传说——穿越时空的亲历
盛夏傍晚,一个人踱步向南,不足百步便悠然见南山了。夏天的风穿透酷暑的燥热,抚摸着我的脸颊,飘逸着我的头发。
我驻足在盬池观景台上无法自拔。此时夕阳渐晚,天空被夕阳染上了血红色。此时此刻,天边像燃起了熊熊烈火。落日红霞蔓延天边,贪婪着盬池的纯净,一股脑铺在百里池中。橙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湖面上,整个湖面被浸染得如梦若幻,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迷恋着世人的双眼,撩拨着游客的芳心。
南风又动情地萦绕耳边,倾听我的愁思。《西洲曲》云:“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言,南风知我情,伴我归九州。这沧桑了五千年的南风,带着远古的神秘、秦汉的雄壮、唐宋的风流、明清的多彩,来到我的身边,送我去那遥远的历史渊源,聆听宇宙的气息。
五千年前的河东,古称中国。五千年前的盬池,史称涿鹿。一场大战成就了盬池,也成名了两个人物。只是,一人流芳百世,一人则误解万年。
涿鹿之战开辟了华夏历史新纪元。关于这场战争,《孔子三朝记》如是说:“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战神蚩尤的血液被融进涿鹿池内,因此盬池有了生机,解州的曙光从此开始。南风吹,吹尽花开花落,吹得轩辕黄帝“朝如青丝暮成雪”,吹走了开创禅让的仁心尧王。
不知过了多少春秋,盬池湖畔传来一阵浑厚的歌声,这歌声虽然在风声与琴声中夹杂,却显得十分激昂。我朝他的身影走去,去感受他的歌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他双眼紧闭,嘴巴微张;他表情动容,怡然自乐;他弹指如飞,琴法娴熟。他忘情弹奏的模样着实惊艳了我。
孟子在《离娄章》这样记载他:“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他就是虞朝王国的开创者——大舜。
姚孟村诉说着尧王梦舜,徒步访贤的风趣;诸冯村流传着他不失子道,坚守孝悌的佳话;尧王台记录着他受命尧王,禅承为帝的传奇;舜王坪书写着他象耕鸟耘,民众让畔的故事;蒲坂城演绎着他尧天舜日,尧风舜雨的繁华;鸣条岗哭泣着他爱民如子、崇尚道德的品质;舜帝陵守护着他流放四凶、南巡三苗的功绩;而盬池则将他的风流俊秀永恒珍藏。
南风吹,吹尽星移斗转,吹来汉武大帝“秋风起兮白云飞”,吹走“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天才子安。
不知过了多少冬夏,盬池附近又传来一阵厮杀之声。这厮杀十分血腥。我半掩半遮地看着两位厮杀的将军,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交战双方的将领竟是身死封神的蚩尤与魂归河东的关羽。
此时已是北宋真宗之年,作古千年的天神何故下凡显灵。
一段民间史料这样解读因果:相传北宋真宗时,盐池上空突然大雾迷漫,经久不散,致使盐池无法晒盐,影响民食与国课收入。当地官吏解州知州王忠上奏朝廷有妖鬼作祟,有大臣建议:江西龙虎山张天师能降妖捉怪,能驱使鬼神。宋真宗就下诏请张天师前往捉妖。张天师来到安邑后,查知盐池妖雾乃蚩尤所为,并云蚩尤死后成妖。张天师遂上奏皇上,关公生前忠勇,死后为神,智勇双全,只有敦请关公前往必能灭妖。皇上准奏,张天师即设坛祭请关公前来降妖。
封建迷信的手段彰显的是国家对盬池的重视,表达的是人民对关公的崇敬。时至今日,当年蚩尤屯兵的村子已然由从善之名回归蚩尤本名。人们释怀了五千年前的成王败寇,亲切地尊崇他亦为人文始祖。
千古中条一池雪,典故遍地耀日月。当下的盬池依旧在默默地向过往游客证明着曾经的辉煌……
三、劳工——苦乐年华的主语
中条山下,盬池岸畔,曾经是盬池劳工的天地。这里流
淌着劳工们的血与泪;这里埋葬着劳工们饱受风霜的噩梦;这里照亮了劳工们养家糊口的希望。这里……
我愿聆听属于他们的时间主语:
下了中条山,两眼泪不干。
有心下盐池,怕挨疙瘩鞭。
有心回家转,没有盘缠钱。
在旧时社会里,盬池长期被封建势力把控,一种叫做“老和尚”的制度摧残了数千名劳工命运长达几百年。
这些劳工大都来自河南,因逃荒避灾而苟且当地。他们渡过九曲黄河,翻过绵延千里的中条山,形单影只地来到盬池湖畔。为了扛起肩上的责任、背负家庭的重担,甘愿陷入这深深的苦难中。
劳工们披着晓风残月,挥舞着双臂忘情地劳作,直到满天星斗方才收工。他们从未享受过春天的盎然,秋天的幽静;铭记胸中的只是汗流浃背的身体在烈日酷暑中蒸煮。流淌脑海的仅有僵硬粗糙的双手在凛冽风雪中沉沦。中条山上的风吹得桃花开,柳树来,草木衰,雨雪霏。更吹尽了劳工们的如水年华、如歌青春。
终于,劳工们盼来了跳出苦海的好日子。
1948年2月,河东得到解放,百里盐池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劳工们放声歌唱的歌谣被时代铭记:
“毛主席,大好人,
派来解放军打运城。
运城开,天大明,
工人从此翻了身。”
百里盬池,千年河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盬池劳工则成为往来古今、苦乐年华的亲历者。
呵!中条山的风伴奏的是劳工们的歌谣。他们是盬池的结晶智慧,是盬池发展的见证者,他们将永存历史长河之中。
我愿再次聆听且深情狂歌劳工们的歌谣,感受他们的苦楚:
“冬天到,盐号闲,
掌柜的回家去团圆。
工人啊,
遥望老家回不去,
路上没有盘缠钱。
长工叹,
做长活,没结果。
一辈子没钱娶老婆。
长工叹,
人老体衰没人管,
掌柜看见不能干,
拿着皮鞭往外赶。
长工叹,
得重病好比进了鬼门关。
气没断,一页席子两斗线,
把你埋在禁墙脚下边。
人死没人给捎信,
家中老小哭苍天!”
四、国殇——山河哽咽的血泪
如果万物可以选择失忆,我想盬池必然想遗忘掉1937年至1945年间的那段记忆。那段属于河东父老、华夏民众的不幸,可偏偏疼在内心的痛楚是无法释怀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揭开那段痛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的伤疤吧。
1938年,百里盬池迎来了新的掌控者。只是,这次的掌控者与之前相比,更为残暴。这是国破家亡的代价,这是任人宰割的苦果。自此,盬池的历史,被平白盯上了一颗耻辱钉。
时光轻轻地抚摸着当年的历史,一定会悔恨地搓手跺脚。
据当年国民政府统计,得出了以下文献:1937年实放潞盐472956担,1938年减少到133545担,1939年则仅有65担。
苍白无声的数字背后是血淋淋的历史,盬池用自身的沦陷,无辜目睹了太阳旗在河东高调升旗到低调落旗的悲喜瞬间。1945年8月15日,当一轮新阳高高升起,照耀在百里盬池之上,照耀在千年河东之上。那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太阳,那是属于华夏人民的光芒。那一刻,最高兴的一定是盬池。
她一定会欢呼:我又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手中!我又回到了河东父老相亲的手中。
处于危难之时,盬池一定还听旁边的中条山抹泪过自己的酸楚。
那是1941年的5月,10万日军大举入侵山西境内的中条山。国军在卫立煌将军的领导下,率领17万大军保卫山西。战争厮杀了二十余日,最终以日军牺牲1万人,国军损伤44000人,被俘37000人而告终,这场被日军称为中条山会战的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最大耻辱。
古代的中条山是统治者们的兵器库,文公重耳、文侯魏斯占据了中条山,便用其中的铜矿铸成兵器,以此争霸天下;近代的中条山是国耻家难的见证者。多少英雄儿女长埋于此,用自己血肉之躯换来了后世长久的静好岁月。
现今的河东大地到处流传着属于中条山之战的点滴记忆:
“古老的陌南镇无声地哭诉着八百壮士勇跳黄河的悲壮
破败的尧王台动情地沉吟着三百战士为国捐躯的慨慷
俊秀的风陵渡激昂地狂歌着两营勇士守土御敌的辉煌
迷人的祁家河哀默地回眸着豺狼虎豹屠村杀人的惨状
……”
太平本是将士定,将士不易享太平。任时光飞逝多少年,河东大地始终铭记着这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革命先烈;华夏人民一直不会忘记这些马革裹尸、抛颅洒血的英雄壮士,他们的精神将在神州大地上永放光芒。
五、风物——刹那芳华的回眸
一座是城市的地标是什么?是象征权威的政府大楼还是民众休闲的南风广场?抑或是购物万岁的万达与沃尔玛商场?在我看来,它们的形象过于单薄。政府大楼过于威严;南风广场太过休闲;万达、沃尔玛则是潮流的代表。一座城市的形成是数千年历史发展而成的结果。能代表城市标志的唯有那些隐藏在人间烟火、蒸发于岁月长河的古迹。那些古迹是旧时风物,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曾经的刹那芳华的回眸与遐想。它们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如若盬池张口能言,她必然会倾心野狐泉作为河东这块土地的标志。
“其环池底咸卤,皆不可井饮,惟两池中有淡泉,水特甘凉……岁当炎暑,常役万人取盐,苟勺饮不继,则渴死者过半,酌泉饮之则免于病。”这是史书对野狐泉的记载,从中来看,该泉在百姓心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在文人墨客眼中,它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它曾是历代文人浅斟低唱、对酒当歌、发思古之幽情的聚会之处。
公元809年的阳春三月,著名诗人和散文大家元镇来到“野狐泉”踏青,酒意正浓之际,挥笔写下了一首七绝:“昨日野狐泉上柳,紫芽出绽拂眉低。秋来寥落惊风雨,叶满空林踏作泥。”
随后,元稹被野狐泉的美景所沉迷,又一次游览其中。他重游故地,追昔抚今,想起了阴阳相隔的妻子。泣不成声,唏嘘不已。于是,便有了创作的灵感。此后不久,一本名为《会真记》的传奇风靡长安,誉满华夏。
野狐泉便是这部传奇的共同创作者,元稹遇不见它,《会真记》的诞生便是未知。
1961年1月9日,著名作词家田汉先生,千里来晋,游览野狐泉遗址后,包含激情地写道:“金针挑出万人甜,故事真堪入管弦。千古中条一池雪,停车争芳哑姑泉。”
一年又是芳草绿,野狐依旧叮咚响。而今的野狐泉虽然早已不似当年模样,却用底蕴文化辉映着河东悠悠文明史……如若盬池心中有梦,她必然会钟情池神庙作为自身代言者。
“粤分也肇土兮,维虞夏之帝乡。载泳夫南薰之章兮,弛遐想于羲皇,夫或为菘瑞池而发兮,泰华归其西方。纵大观以奇幻兮,川原胲其瞩望。爰建楼以延兹胜兮,灵厥名曰海光。”
此乃池神庙著名建筑海光楼建成之时,时任监察御史余光所著《海光楼赋》中的片段。
洋洋洒洒的序言,道出了这里是虞舜夏禹的故乡,黄河如带分秦晋,华岳巍峨立渭西。为观看这壮丽的山川和盐池的胜景,建楼名曰海光。
这大气磅礴的辞赋尽情赞美了河东池神庙,矗立河东的池神庙也着实该受到赞扬。虽然在我国,盐湖绝不止河东这一处,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均有盐湖,但孕育华夏源头的盐湖,却唯河东这一处。
河东盐湖开采于舜帝之时,闻名于春秋时代。自唐代起,就鼎盛兴旺,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唐代之时,盐业开发已然成熟。在大历十二年时,由于阴雨连绵,天灾不断,这直接影响着盐业的生产。当时负责盐业的官员为了挽回损失,便祭祀天神。不日便恰遇天晴,红盐自生,因而大喜上报朝廷。唐代宗闻之,龙颜大悦,遂下诏封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钦定在盐池建庙,赐封池神为“灵庆公”,并列为国家祭祀。从此,池神庙便香火不断,祭祀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