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寒夜客来茶当酒(随笔) ——趣谈酒文化之十一——兼谈吃醋
年轻时就听说过“寒夜客来茶当酒”的佳话,然却不考其出处,非常时期无书可读。直到后来见到《千家诗》,才知是南宋杜耒的《寒夜》诗中的句子,很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自惭良久。
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大意是说有宾朋忽至,仓促间没有酒肴招待,于是泡上一杯清茶待客。宾主品茗叙谈,雅兴极高,略无寒酸之意,以茶代酒,胜似满桌美酒佳肴。每晚同样的月,同样的梅花,却在今夜茶话时欣赏到不一样的感觉,品出茶中之禅味。
郭沫若在形容他会见日本友人的喜悦心情时,就吟哦过“昨夜客来茶当酒”的诗句。“客来茶当酒”,既不失待客的热情,又不铺张浪费,实在值得今人提倡,君子之交本不在乎物质之厚薄。
《三国志》载:吴国大臣韦曜,不会饮酒。当时的吴国暴君孙皓,忘记了北有强敌窥伺,终日饮酒作乐,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他每次宴请大臣,都以饮酒七升为最低限度,后来孙皓见韦曜真的不会喝酒,曾恩赐他以茶代酒。这可能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不单茶可代酒,历史上还有以醋代酒的,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看来文人雅兴,并不一定非要用酒来作催化剂,只要情投意合,谈吐投机,喝杯清茶乃至呡点儿醋,都能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乐此不疲。《镜花缘》书中就有老儒以醋当酒的故事。翻检史籍,还可捡出几个吃醋的典故。
明代,有个文人叫虞元璩,在瑞安隐居,他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学识渊博。瑞安郡守何文渊也是个风流之士,博学多才,胸有珠矶。二人都是性情开朗,互相敬慕,遂成为好朋友。何郡守公务之余,经常驾一叶扁舟过江来虞家饮酒赋诗、讲经论史。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渔舟唱晚,何郡守又匆匆来访。二人坐在窗下谈了很久,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半夜。二人谈兴正浓,欲待摆酒助兴,才发觉家中酒瓮已空,山村旷野又无处买酒,郡守笑着说:“没有酒不要紧,可以醋代酒。”虞元璩于是取出家酿新醋,摆上新鲜的蔬菜瓜果,二人重新入座,边饮边谈,兴致更高。后来人们美称他们为“醋交”。
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醋里含有5%左右的醋酸,以及芳香性物质醋酸乙脂、糖、氨基酸、水等。醋除了用作调味品外,还有安蛔止痛、消肿解毒的功能,可作药用,因此古人又将醋称为“苦酒”。当然,醋对于人的身体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不可多吃,多食损人。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学古人的“以醋代酒”。
古人以醋代酒的并非一例,也有的是不情愿的。唐李肇《国史补》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任迪简在天德军中作判官。一天,军帅李景略在军中大排筵席,有一军吏进酒,误以醋作酒送到任迪简面前。任深知李景略脾气暴躁,担心因此责罚这个军吏,明知是醋也不敢说明,勉强将这一大碗醋喝到肚里,宴席未散便口吐鲜血,被扶归寝帐。军中将士听说此事,都非常感动,李景略死后,军中齐推任迪简为主帅。以后任迪简官做至节度使,人称他为“呷醋节帅”。
定陶人刘潜,豪饮,与海州通判石曼卿是好朋友。一天晚上,刘潜拜访石曼卿,二人在江船中痛饮。半夜时酒快喝光了,见船中有一斗醋,便将醋倒入酒中混着喝。到天亮时,酒醋都喝光了。
现实生活中以醋代酒者亦有之。笔者所历,有一天在酒席之上,一女士酒精过敏,滴酒不沾,因推辞不过,便以醋代酒,半杯醋加半杯可乐,连番碰杯,遑然不让须眉,于是以“吃醋”出名。
“吃醋”的典故源于唐代宰相房玄龄。唐太宗李世民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为妾,房固辞不受。李世民知其“惧内”,便让宦官传旨,旨意让房夫人允许房玄龄纳妾,如不遵旨,即赐毒酒一壶。房夫人宁死不从,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未死,原来壶中装的是醋。李世民见其连死都不怕,只得作罢。这真应了一句老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便是争风吃醋的由来。
俗语云:妻茶妾酒。意为妻子如茶,愈饮愈淡;情人似酒,屡饮屡醉。用茶和酒来隐喻人生,这个比喻虽很贴切,总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
我更喜爱下面的这个比喻,“男女之交如醋,男男之交如酒”。用醋和酒来形容人际关系,前者是酸酸的、甜甜的;后者是洌洌的、淳淳的。
您的随笔,真让我长见识。博古通今,把“以茶代酒”“以醋代酒”的故事和典故,随手拈来,得心应手。学习了!( *︾▽︾)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