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聊斋志异》之《 续黄粱》读后感(随笔)
《聊斋志异》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反对科举。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曾经给平民青年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很大的机会,特别是唐宋两代,使得好多平民出身的学子获得功名,建功立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发展到清代,这一制度便显露出很大的弊端。参加科考者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读书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发财,即所谓千里做官只为钱。一些人白首穷经,未必能中个举人进士,耽误了大好青春 。有些幸运者科考成功,进入上流社会,便以为奋斗到头,从此可以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他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报效国家执政为民的想法,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成为国之蠹虫。
《续黄粱》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福建曾孝廉,科考成功,一日与同考的几个人到京郊旅游。他们进了一个寺庙。这时候,一位占卜者把曾孝廉奉承了一番。曾孝廉自鸣得意,问及自己的前途,那占卜者说他可以做宰相。后来他果然受到皇帝的重用,当了宰相。发迹后归家,但见老家“绘栋雕榱,穷极壮丽”,于是奴仆成群,“应诺雷动”。向他行贿的公卿大夫成群结队。又有美女组成的乐队,每天歌声不断。
曾孝廉自此心高气盛,春风得意,抢夺邻家美女,霸占人家田产,忘乎所以。
这时候,包龙图上书参奏,反映曾孝廉的劣行,说他不思为国效力,恣意妄为,将国家财产居为奇货,指鹿为马,打击良臣,偏袒奸佞,荼毒人民,声色狗马,昼夜荒婬,“国计民生,罔存念虑。”“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
皇上没有接受包龙图的意见。但因大臣们纷纷举报,皇上不得不决定将曾充军云南。
蒲老先生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发挥想象力,让这个恶贯满盈的曾孝廉受到各种严厉的惩罚。几十个武人来抄了他的家,“金银钱钞以数百万,珠翠瑙玉数百斛”。他的妻子也被逮起来。
流放路上遇到一群曾经受他害的人,各执武器,砍掉了他的头颅。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觉得故事有了结局,因为犯罪者已经受到了最大的惩罚:被杀死。但作者用了反逻辑的方法,让押送者继续押着他上路。须知这毕竟是梦境,梦中发生的事,未必可以拿现实生活的逻辑来套用。
以下蒲老先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让曾孝廉进入一个阴森可怖的阴曹地府境界。这里有阎王和群鬼。曾孝廉被押送至此。为了表达对这类腐败官僚的痛恨,蒲老先生让阎王以其“欺君误国之罪,宜置油鼎!”又以“倚势凌人”之罪,使受“刀山狱”,“刃交 于胸”,痛苦不可言状。然后,蒲老先生以其更加神奇的想象力,创造了这样一个情节:“王命会计(曾孝廉)生平卖爵鬻名,枉法霸产,所得金钱几何。即有鬡须人(胡须蓬乱的人)持筹握算,曰:‘三百二十一万。’王曰:‘彼既积来,还令饮去!’少间,取金钱堆阶上,如丘陵。渐入铁釜,镕以烈火。鬼使数辈,更以杓灌其口,流颐则皮肤臭裂,入喉则脏腑腾沸。生时患此物之少,是时患此物之多也!”至此还没有完结,阎王又以其生前贪淫无度,让他投胎一乞丐家降生为女婴,受尽苦难,长大后嫁给一个秀才做小妾,后因一命案差点被凌迟。至此曾某被吓醒,方知是自己做了个长梦。
从表面上看,作者是用这个故事反映传统的“恶有恶报”的主题,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篇小说表达的是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前面我们说过,科举制度曾经有过进步性,但是后来已经变质变味,特别是实行八股考试以后,这一制度仅仅是进身官僚阶层的敲门砖。好多科考成功的人,想的只是做官发财,极少希望为国效力为民解忧者。他们就像这篇小说中的曾孝廉,刚考中就做起了当大官的黄粱美梦。曾孝廉的梦,就是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蟒袍加身,役使属下,欺凌百姓,获取巨大的财富,坐豪车,拥美女,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成为人上人。毋庸讳言,《续黄粱》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们看一看,当今那些已经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哪一个没有学历?哪一个不是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即使没有文凭,他们也会通过别的途径弄一张大学文凭。但他们有了学历证书,当上干部以后,并没有像毛泽东提倡的那样“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而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发财。为了发财罔顾党纪国法,先是小贪,越贪越大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越陷越深,终于无法自拔,锒铛入狱,虽然没有像曾孝廉那样被下油锅、受刀山之刑,也没有被逼着喝金钱化成的沸水,但无期徒刑,比死亡强多少!
我们虽然不能将现在的考试制度跟古代的科举制度相提并论,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学校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有了知识,必须以之报效国家和人民,而不能一心想着个人发财,更不能依靠权力获取财富,搞非法活动。
《续黄粱》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其教育意义是无可否认的。这是我阅读这篇文章的一点感想。
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