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我与绘画(散文)
一
若论艺术方面,我最热爱的莫过于绘画。
记得小时候,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
少不更事时的豪言壮语终被流年淹没,美好的梦想亦被现实掩埋。我中考选择报的是电力学校,如今从事电力行业已数载,但梦想常在心中萦绕。
对于西方的油画未研究过,我尤爱国画。国画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我更偏向于工笔画。
2013年至2015年,这三年中的夜晚或周末,我刻苦习画,画的都是工笔仕女,当时没有师从过任何老师,只靠自己买书,边学边画,偶尔会在网络中寻找工笔画相关视频进行学习,画了几十张姿态各异、颜色或艳丽或淡雅的仕女图。有的是用宣纸,有的是用绢做的圆形扇子,图中仕女颇有温婉雅丽之姿,线条也较细腻。
因未学习过素描,无法准确把握明暗、强弱对比之间的关系,总不见长进,之后因工作原因且害怕疏忽女儿成长而放弃了,实为可惜。
当时我们部门有位书法家姚小平老师,他帮我在我的每一张仕女画上写字、题诗,找人给我刻了一个专用印鉴,盖上印鉴后真的像作品那么回事了。
当时他说帮我在画上写字,我心中满是自卑,因为我的拙画怎能配得上他的字啊!他却鼓励我说:“艺术这东西,越来越值钱。你一定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定会有所收获。”
我非常敬重他,佩服他坚持书法几十年,且从未言弃,他把书法当成了终生事业,倾尽全力去付出。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天赋,大多靠的是持久地坚持,能走上成功之路的人,未必是天赋有多高,而是毅力有多大。
每一份成功和荣誉的背后,付出的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和辛勤的汗水。
那些我笔下的仕女画被妥善地安置在室内衣柜的顶端,一张张整齐地平铺在柜顶上,再用报纸盖住,以遮挡灰尘。偶尔没事的时候也会找来看一看。虽然这些画无用,也无价值,我却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宝物,只因她们见证了我一段美好而安静的时光。
对于国画的喜爱起源很早,早到在南昌读中专的时光。那时和同学们逛南昌新华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彭连熙仕女图的书籍,我爱不释手,便买下了。课间时分若无事就用铅笔勾勒仕女倾城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
因为钟爱仕女画,我还曾写过一篇散文《我的仕女情结》,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我对仕女画的热爱之情。我非常喜欢因画画而静心的过程,也喜欢仕女在我的笔下越来越风姿卓越、美丽动人。
工笔画是慢工细活,靠的是细致与耐心。唯有静得下心来的人才能真正地画好工笔画。
一幅工笔画的完工,有时候需要几十道工序。从最初用铅笔打底稿、定稿,再在宣纸上进行白描,线条的粗细、强弱都非常讲究,只有学过素描的人才能很好把握远与近、明与暗、强与弱的关系。
之后便是染色,染色的过程极为繁杂,学问更深。一幅画要层层进行渲染,有时候根本算不清到底染了多少遍,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颜色交叉与融合,朱磦、赭石、藤黄、花青、胭脂、曙红……这些色彩之间的融合就像一部密码本,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只有不停地练习才能了然于心。
我之所以喜欢画仕女,是因为仕女的古典、清丽、婉约之美。
我比较擅长画仕女的手,我笔下每一位仕女的手都画得修长、纤细和柔美。对于人物画的染色,我喜欢染眼睛和红唇,这些是点睛之笔,尤其是眼睛,它是一幅人物画的灵魂,关系到这幅画是否能够感染人。
其次,我喜欢染仕女的发髻、发饰和飘逸的长裙,古代女子的服饰于我而言充满着诱惑,我总以为那才该是女子应有的服饰,生于现代的我有着很深的古典情结。
关于当代和现代的工笔画家,民国名媛陆小曼的画风是我最欣赏的。曾经买过她的书籍,是她的诗、文、画,她的工笔仕女清新、淡雅、高远,有一种飘逸、脱俗之美感,山水画也是清丽出尘,令人如临仙境,似走入了一个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
我与工笔画有着难解之缘,自己也无法说清缘由。有时我在想,前世的我或许是某个朝代的仕女,生活在一片诗意朦胧的世界里,每日琴棋书画诗酒花,飘逸出尘,否则我怎么如此爱恋着古典仕女的清雅与美丽呢!
爱好这件事,或许是有遗传的。
女儿四岁半时,我给她报了各种艺术培训班,琴、棋、书、画、朗诵、舞蹈,最后只有这绘画坚持了下来。我惊讶于女儿居然也喜欢绘画,百画不厌,与我有着惊人的相似。
她师从九江市唯一上国画展的女画家冷朝阳老师几载,这是我认识了十几年的国画老师,她的蚕茧画独具特色,笔力不凡,荣登国家画展。她的牡丹画绚丽多姿,仕女画清雅迷人,我对她是崇拜至极。
女儿上她的课颇为认真,今年的画作愈发成熟,笔力见长。
女儿既然喜欢绘画,我会倾尽全力助她学画。当然,愿她能爱画长久,坚持下去,且学有所成。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用艺术陶冶情操,滋养生命,才不至于太过荒芜和无趣。
二
这些年,只要是与绘画有关的人和作品,我都会特别关注。在我二十多岁时,曾在修水电影院见到修水籍著名画家傅梅影现场作画,当时他画的是梅花。
我看到他的手在舞台中央摆放的画架上轻舞飞扬,一朵又一朵梅花惊艳出场,摇曳生姿,美丽非凡。坐在台下的我非常震撼,内心羡慕不已,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画家啊!
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成就可谓造诣非凡,博大精深,涌现出无数文人墨客,画家更是层出不穷,其画风或清雅,或浓艳,或豪迈,或飘逸,各有千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美妙绝伦,明代画家唐伯虎的《骑骡归思图》精湛独特,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细腻柔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惊艳中外,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诗书画印”四绝俱全……还有太多画家实在数不胜数,最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画界巨人之作。
2007年10月,母亲带我去深圳旅行。听定居在深圳的表妹说那儿有一个画家村,名曰“大芬村”。于是,我和母亲一起前往大芬村,如今想来,都记忆犹新。
走进大芬村,我被扑面而来的浓浓艺术气息所吸引。我像一个来自异乡的陌生看客,闯入了一个唯美而宁静的艺术国度。环顾四周,入目皆是画,缤纷艳丽,唯美惊艳。大芬村的画主要以油画为主,当然也有中国画,如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等。
我是一个对颜色特别敏感和喜好的人,喜欢画的原因有一半成分是因为色彩。在去大芬村前,我从未想过此生竟然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如此优秀的画作,简直颠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象,这真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我在每一间画室之间不停穿梭,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又惊喜。室内的画家们或是留长发的中年男人,或是身着素衣的妙龄女子,或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画家,还有学徒少年等等。
每间画室风格各异,这是由画家的画风决定的。
我记得有一位男画家,浓眉大眼,戴一副黑框眼镜,头发长而蓬松,扎着马尾,完全一副艺术家的模样。他的画室内是清一色的骏马图,各种姿态奔跑的骏马。他笔下的马充满着蓬勃的力量,每一匹马看上去都洒脱豪迈,刚劲有力。尤其是他的《八骏图》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大芬村有一间特别幽静雅致的画室,古朴韵味十足。画室分两层,经过朱红色的楼梯往上走便到了阁楼,阁楼的一侧摆放着一张圆形小桌子,桌上放着茶具,周边是几把小椅子,专供人休息。有两个儒雅的中年男人坐在那里边喝茶边聊天。
墙上挂满了画,大部分都是人物画。有古典服饰的仕女、现代时尚的仕女,还有沧桑的老人、纯真稚嫩的孩童。那一年我正在开始临摹书中画仕女,所以对墙上的仕女情有独钟。
有一幅画中的仕女穿着飘逸的古典长裙,浅黄的颜色,乌黑亮丽的长发及腰,秀美的五官,白皙的肌肤,一侧头发上戴着一朵杏黄色的花。她悠闲地坐在一颗翠绿茂密树的石头上,纤细的双手拿玉笛正尽情地吹着,周边地面上是些许泛黄的落叶。此画面唯美而素雅,线条细腻柔和,有着古典、婉约且不失灵动之美。
母亲在一旁唤我,让我赶紧去看她正在欣赏的画作。我快步走过去,只见墙上挂着一幅满面沧桑的老人画,脸上的皱纹如同真实的老人一样逼真,那头上的白发、眼角的纹路、下垂的眼睑、无神的眼睛,笔法生动得令我惊叹。
我和母亲正看得认真,有个男人起身招呼我们,他开始介绍画室内的作品,如作者是谁、创作背景以及哪副作品获奖等情况,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紧接着,我们闲逛进了油画室。其实大芬村最多的是油画,我对油画的印象是色彩明丽,有很鲜明的特色,带给人视觉上巨大的冲击。这些画室内有许多令人惊艳的油画,生动逼真,虽不是我所喜爱,但画功非常了得,值得称赞。
很多年过去了,大芬村不知是否有变化,相信应该是更加繁荣了,真希望还能再有机会带着女儿去一趟。
那次大芬村之行,我用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把它们保存在我的QQ空间私密相册中,我把它们视作宝贵的物品一样珍藏着,就像珍藏我一个未圆的画家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