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葫芦头(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葫芦头(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2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5发表时间:2021-12-12 13:48:31
摘要:睹物思乡,一个曾经被作者看做“聚宝盆”的葫芦头,把作者带回了童年。

最近回父母家地下室翻找东西,无意中发现了曾经盛鸡蛋用的“葫芦头”,勾起了我很多回忆。
   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这个葫芦头与我同岁,是生我那年,母亲栽下的一棵葫芦藤结出的唯一的一个葫芦,长得个大饱满,成熟后便做成了这个葫芦头。要是论讲起来,我的生月比较晚,这个葫芦头应该称之为“年兄”才对。今天无意间地发现,它竟然还安安静静躺在角落里,只是上面落满了灰尘。
   在乡下的老家,翠绿的葫芦藤总是爬满了矮墙、柴房,也爬满了我的童年记忆。葫芦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无论哪个品种的葫芦,没成熟前,只要用指甲轻轻一掐,能冒出绿水,就可以炒菜或者做馅,味道和南瓜类似。一种只有一个大肚子的葫芦熟透后,被刮去表皮,晾干,一分为二,掏干籽瓤,尾巴上钻一个孔,穿绳挂于水缸之侧,称之为“水瓢”,被用作舀水之用;稍小一些的则被放在面袋、粮袋里作为舀面,舀米量器;还有一种一个小肚,却有长长尾巴,型似长柄铁锤的葫芦,又可细分分为大小两个亚种,小一点的几乎家家都用,就俗称“粥瓢子”葫芦,顾名思义就是用它盛粥,盛汤用;大一些的老家称之为“点葫芦”,这个“点”就是“点种”之意,大概只有播种谷子,芝麻等特别小的种子时候才用的上。
   熟透的点葫芦晾干后,在肚子上和长柄尾巴侧面各开两个不大的四方孔,掏空籽瓤,用的时候细小的种籽里往往掺进一些细沙,装进葫芦肚子,用几根“席篾”堵住尾巴上的开口,揽在腋下,倾斜葫芦尾巴向下,然后一边走一边用一根小木棍轻轻地敲击葫芦长柄,随着“梆-梆-梆”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响起,种籽就透过“席蔑”均匀的播撒进翻开的土地里。
   人们最喜欢的葫芦,是一种两个肚子中间有一个细腰相连的葫芦,老家称之为“ya葫芦”,翻遍字典不知该用哪个字,我想就用“雅”这个字吧,看它的外形,确也配得上这个“雅”字。这种雅葫芦形象最为常见。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药葫芦,疯和尚济癫的酒葫芦,《水浒》里白日鼠白胜的水葫芦,都是这种葫芦。
   葫芦根深蒂固地种植到人们的心目之中,可见它的重要地位。寿星拐杖上的葫芦寓意着长寿,绣娘巧手把葫芦绣就在孩子肚兜上的寓意着“福禄”,《红楼梦》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寓意“糊涂”的葫芦,还有刻画上各种图案的葫芦摆件,挂在汽车里,摆在客厅里,书桌上。把玩在玩家手里的,盘得油光可鉴的雅葫芦更是随处可见......更不会忘记陪伴着我们几代人长大的动画片《葫芦娃》,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等等太多的雅葫芦形象,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葫芦头是那种可以做“瓢”的,只有一个大肚子的葫芦,晾干后锯掉尾巴,掏出籽瓤,就变成了可以放置东西的容器。妇女放进针线,它就是针线笸箩;老汉放进烟叶,它就是烟笸箩;把它放在柜子上,插上鸡毛掸子,它就变成一个掸瓶,而最多的是被人们放在红红的,油亮亮的大板柜下面,当做盛鸡蛋的器物。
   那年月鸡蛋可是金贵的东西,是硬通货。家里没盐了,少酱油了,缺醋了,孩子上学没有笔本了,往往第一个想起要做的事就是蹲下身子,掀开柜帘拿出葫芦头,小心的取出几个鸡蛋,去供销社换取必需品。平时只有家里来了客人,谁过生日,生病,才有可能吃上鸡蛋。还有就是人情看望,出门走亲戚,谁家坐月子,提上一葫芦头鸡蛋,也是很有面子的事。
   家里的大部分鸡蛋还是被收鸡蛋的小贩买走的。一听到小贩吆喝“有鸡蛋的卖钱了,哪家卖鸡蛋呐”,各家各户的妇女,孩子就纷纷捧着葫芦头走出院落,各个脸上挂着笑容,向小贩聚拢来。收鸡蛋的小贩往往骑一辆改装过的“水管”自行车,这样的自行车能托重物,蹬起来也省力。后车架上一边驮一个大栅子,停下时,外侧的大栅子就靠在墙根或者树上,栅子里面一层鸡蛋一层麦余子小心的码放着。人们小心的从葫芦头里掏出鸡蛋轻轻地放到小贩的秤盘上,待小贩提起的秤盘后,人们会仔细盯住小贩在秤杆上拨弄秤砣的手,生怕少给了秤。往往妇女们还会说:“我刚才都数了,足足XX个,怎么才这个分量,你要是少给秤,下次可不卖给你......”
   小贩一边陪着笑,一边麻利地算着账。那年月根本没有计算器,小贩也不会带纸和笔,只见他嘴里叨唠着乘法口诀,手指轻轻地掐算,几乎放下秤的同时,嘴里就会蹦出一串数字。有些文化的妇女则用随手折的树枝,在地上划拉着帮着大家核对。小贩几乎不会算错。人们捏着到手的汗津津的票子,亮闪闪的钢镚儿,笑得合不拢嘴。要是赶上有一个两个磕破皮的鸡蛋被小贩挑出来,妇女们就会嘬着牙花子露出可惜的模样。不过这对孩子们是福音,知道下一顿饭一定会有久违的鸡蛋吃了。
   平时,只要听到“咯咯咯”母鸡出窝报鸣的声音,孩子们都会飞一般跑进鸡窝,赶走还在鸡窝旁留恋的母鸡,拾起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回屋熟练地把它放进葫芦头,有心的孩子不用数就知道鸡蛋码到第几层,就知道大概有多少个鸡蛋。像这种时候遇到磕破皮的鸡蛋,正是孩子们理所当然解馋的时候,不高兴才怪。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月,买肉用肉票,买粮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大人们都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年到头也分不了几个钱。养猪,交猪固然钱多,但是投入也多,周期太过漫长。家里养上一群鸡,妇女们掐上些野菜,红薯秧,拌上一些米糠,孩子们上山捉蚂蚱,用狗尾草串成一串串,都是鸡的美食。有了鸡,鸡蛋似乎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个葫芦头自然就成了“聚宝盆”,能变出家里急需的任何东西。我上学母亲为我缝制的第一件“的确良”制服,也是这个“聚宝盆”变出来的呢!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些各种样式的瓢,慢慢被各种铁铝制品取代,种地也实现了机械化。家家户户的散养鸡早不见了,鸡蛋也变成了平常之物,不再那么金贵。作为容器的葫芦头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一直在柜底下闲置。再后来,我们全村因为开矿占地,整体拆迁上楼,没想到父母还把这个葫芦头带了过来。如今父母都已过古稀之年,我也两鬓微霜,整日为生计奔波。望着堆满地下室的这些永远也用不上的“坛坛罐罐,破破烂烂”,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此时,我的脑壳里所装填的记忆,就如这间地下室一般,每一件藏物都历历在数。这些往事虽然蒙上了一层尘埃,只要轻轻擦拭,那段记忆便展现在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2021.11.28夜于燕郊

共 25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老物件“葫芦头”勾起的回忆,读来让人觉得亲情满满,而且还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乡情。一篇非常接地气的文章,以一条葫芦头为主要线索,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曾经的生活画卷。葫芦在中国的民间有着非常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这是因为它与“福禄”谐音,常见的是实用的各种由葫芦制成的瓢,还有各种年画上也会描绘上葫芦的,有着美好的寓意。葫芦在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不仅仅有美好的寓意,更因为它的实用性,非常广泛。老师的这篇文,叙述自然得体,描写与刻画深刻,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来,对乡间民情的描写更是精彩,有信手拈来之感!感谢赐稿东篱,谨祝文丰笔健,精彩不断!【东篱编辑:孤独小男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12-12 13:51:04
  一个普通的“葫芦头”,在作者的眼里却不普通!这里面承载着满满的亲情,和浓浓的乡情!一篇接地气的文,值得一读!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1-12-17 09:33:06
  感谢辛苦编辑,随笔涂鸦,谬赞了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12-12 15:40:14
  这是一篇融汇了许多情感和记忆的好文章。语言质朴亲切,笔法灵动细腻,令人读罢产生共鸣。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冬暖!期待精彩继续!欢迎加入东篱采菊文学交流团 QQ号:859949224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1-12-17 09:33:51
  感谢老师,还要多向您们学习
3 楼        文友:白玄        2021-12-12 17:39:59
  文章以“葫芦头”为线索,引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既有文化用具含义的阐释,与“福禄”谐音的寓意,又有充满希望地盼望“葫芦头”这个“聚宝盆”早日聚满鸡蛋,好换回生活的必需品。“葫芦头”是一种器具,是一种聚宝盆,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亲情寄托物,是一种浓浓的乡愁!语言质朴无华,叙事具体实在,感情饱满凝重,生活气息浓厚,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1-12-17 09:35:38
  童年就是我们的葫芦头,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感谢老师!
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0-22 18:56:46
  我来看老师写的葫芦头了,哈哈。老师那儿的葫芦还能当作下种的物件啊,我没见过。葫芦是母亲栽的,所以感情深厚,走到哪都带着。这也是情结,用不着了,放着,也是一种念想。月亮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0-22 23:00:02
  那时候刚刚进入江山,还不懂得分段,也没任何写作技巧可言,全拼一股闯劲。谢谢老师还能给予关注,您也是性情中人。开车多注意安全,时间别太长,别太累!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