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许昌市桃源文学社(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许昌市桃源文学社(随笔)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3发表时间:2021-12-13 08:32:00

【看点】许昌市桃源文学社(随笔) 前些日子,老家许昌微信平台创办者陈世杰打电话。说让我写一篇关于许昌桃源文学社的文字。说真的,写《桃源文学社》没有写《白天美文学社》得心应手。因为桃源文学社活动场所离家远,那时天天在工地忙碌,因而不常参加社里的活动。只是后来逐渐结识了不少桃源文学社的老师和朋友,如顾问(原魏都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专业从事考古工作的徐鸿禧老师、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杨松山老师、“树根体”书法创始人、我市著名的内科医师、寓言诗、古诗词都很精通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刘志杰老师、年纪轻轻就成为万里集团公司的常务副总的董宏伟、笔耕不辍散文小说自由诗等作品常见诸报刊的王丽萍、副主编陈光玮、一直热衷公益事业我市第一例捐献骨髓的郑永立、我市著名画家春秋楼文管所主任史福岭老师等,还有白天美文学社的被聘为名誉社长、副社长和副主编的王治国、刘俊杰、隋维欽、徐金岭等。因而通过他们,更主要的是通过结识三十多年的文友、也就是桃源文学社的创始人、著名诗人孙迅雷,从而对桃源文学社有了更多的了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末,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各种文学杂志和诗刊林林总总。历史悠久,三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家乡许昌的文学社团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除了白天美、霸陵文学社外,还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社团。那就是结识三十多年的好友孙迅雷创办的桃源文学社了。
   孙迅雷,1972年生于新疆,在新疆上初中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9年回到许昌。“随后加入许昌市霸陵文学社、白天美文学社,对文学社团产生兴趣。彼此有缘成为三十年不曾中断的情趣相投的好友。他迁到许昌十几年后,不时怀恋新疆的天地苍茫与洁净,更热爱许昌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有志于光大许昌建安文学传统,重振许昌文坛。他写诗追求凝练冷艳的风格,语言力求深入浅出,平中见奇,大俗近雅。”2006年加入河南诗词学会,先后为会员考虑、常务理事,会刊《中州诗词》编辑部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孙迅雷的诗作多反映现实及民间疾苦,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强烈,诗风朴素自然,有建安骨、老杜风,广受网友好评。
   迅雷为我提供一些当年许昌文联关于成立桃源文学社的批复的复印件和两张获奖证书。
   汉魏故都许昌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一千八百年前的曹魏时期,因为曹操爱好文学又能招贤纳士,从而有了庞大的建安文人集团。除了曹操父子三人被称为建安三曹,还有孔融、王璨、徐干、陈琳、应玚、阮堬、刘桢风被称为建安七子。此外还有祢衡、繁钦、左延年、丁仪、路粹、吴质、邯郸淳、缪袭、杜挚、蔡琰等,他们在邺下频频欢聚西苑(即铜雀苑)饮酒赋诗,漫游苑景,谈天论地,说古道今。当时的组织者曹丕还把“七子”的著名诗歌编辑成《邺下集》。邺下的文人集团因疾疫等事由解体后,曹丕感伤万端,在他的书信代表作《与吴质书》中沉痛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言邪!昔游处,行则连與,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游昔,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建安文人集团对我国文人的群体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陆续出现的文学团体都源于此。如北宋的江西诗派、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等。还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诗社、语丝社、湖畔诗社、鸳鸯蝴蝶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北作家群等等。
   据魏都区文化馆原办公室主任徐鸿禧老师回忆说:“在没有白天美文学社和霸陵文学社之前,许昌的文学界可以说是一片沙漠,除了工人文化宫那道南北墙东西两面的一个月换一次的玻璃框里的诗歌画橱窗,算是文学天地里的一片绿洲。”
   桃源文学社的创办者孙迅雷说:“许昌桃源文学社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昌灞陵文学社及白天美诗社影响下成立的,于1997年中期发起并组织,经许昌诗人、书法家刘惠民先生介绍、在市文联秘书长张名扬先生支持下,于1997年由许昌市文联发文成立,其后在许昌县民政局注册后创建的正规的文学团体。当时全国文学热,文学社诗社林立,火热的八十年代追梦的九零年代,青春的憧憬和冲动,以诗抒情会友,继承和发扬着文学结社传统。一代文学青年坚守着文学理想,留下了社会足迹。那一段青春岁月,苦涩迷茫而又芬芳。”(迅雷)从与孙迅雷聊天以及桃源文学社秘书长王丽萍送给我的一些资料还有那时的顾问魏都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徐鸿禧老师那里得知,桃源文学社的前身是许昌市建安文学研究会所属的射鹿台文学社。后来更名为桃源文学社。
   文学社主要成员先后有孙迅雷、刘惊雷、刘志杰、贾健、菅伟民、郑永立、王丽萍、陈光祎、李广等人,最初的社刊是以报纸的形式问世的,名为《建安文学报》(第二期)出版于1997年7月1日。同年十月以刊物形式问世名为《梅林》,封二刊发了《诗刊》常务副主编丁国成、我市文联主席谢玉好、市作协副主席路铁成、县文联主席刘向阳、市残联常务理事周遂卿等为该刊题写的题词。并刊发了著名诗人伊莎、辽宁盘锦诗人杨春光以及我市和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的诗歌散文等作品。2000年社刊更名为我市著名、原省实验中学校长牛子明书法家题名的《梅苑》。
   说起创办桃源文学社的初衷,孙迅雷说:“桃源文学社以团结我市广大文学爱好者、继承建安文学遗产、弘扬建安文学精神、繁荣我市文学创作为宗旨;以社刊《梅林》为阵地,通过走文学社专业化、经营化、产业化之路开拓文学市场、引导文学消费、为社会提供文学方面的服务,达到培养我市群众的文学兴趣,活跃我市文学气氛、壮大我市文学爱好者队伍、提高我市文学创作水平、对外开展文学交流、发展我市当代文学的目的,同时更好的为我市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联谊交流的机会。”
   “每个年轻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忧思,有的打牌赌博来排解;有人靠抽烟喝酒来麻醉;有的通过纸和笔让感情得以宣泄。写作相对来说也成了一种麻醉品。爱写作的更想有个团体,让心灵有个栖息的场所,而文学社恰好满足了爱写作的人们的心灵需求。那时爱写诗是受自由诗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因而越来也爱写古诗了。我认为无论新诗或古诗词都应该表现反映生活的真相,如今写作对我来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2005年我去郑州谋生后,文学社的活动也就停止了。定居郑州后,我由自由诗写作转为格律诗词写作,创作格律诗两千余首,以绝句为主,笔名迅雷,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州诗词》《心潮诗词》《郑州日报》副刊、《河南诗人》等纸媒发表诗作若干,诗词入选多种选集,在新浪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百度、美篇、快手、抖音、网易新闻、小红书等自媒体发布个人诗词二千多首,创作成绩突出,2021年秋荣获网易新闻“创作大神”封号,有较高社会影响。我2006年加入河南诗词学会,先后为会员、常务理事,会刊《中州诗词》编辑部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社刊《梅林》首次采用丝网印涮,比着铅印节约了成本。秘书长王丽萍送给我文学社的那期社刊时特意说:“桃源文学社的刊物最早是以报纸的形式出现的。那期蓝皮的《梅林》是迅雷用给父亲看病的钱出的。文学社的活动场所也变化无常最初是在迅雷家,后来又在魏都区文化馆、三八路省实验中学、春秋楼景区、省地质队办公楼、许昌青少年宫、朱肽峰中华命名馆、市六中大门西等地。”
   桃源文学社自创办到解散,共八年时间。创办者孙迅雷始终以振兴许昌文学为己任,力图不负汉魏故都“三曹”“七贤”盛名重铸建安风骨,慷慨再领风骚,力求风骨独具雅俗共赏,以期许昌文苑梅开如雪。刊物《梅林》《梅苑》依靠社长自费、会员微薄会费、部分作者慷慨赞助、刊物封二封三封四以刊登名家书法、企业介绍等形式筹措资金等形式印刷,以文养文。以刊登会员作品为主面向全国交流。刊物倡导文学性、时代性、先锋性,强调参与性、平民性、探索性、包容性,特别关照处女作,大力扶植文学新秀。并为社外作者提供有偿服务(来稿一律请上自费版面)并设有一行诗交友栏目,每位参加诗友交10元活动费及自己的姓名、邮编、通信地址。发表后即赠当期《梅林》一份。姓名中有梅或桃的诗友均赠小礼物。
   文学社还面向学校,在许昌商校、卫校、技校、工业学校、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校、许昌县职业中专等发展了许多分社。校园文学社的成立,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校园爱好写作的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更为许昌的文学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学社的成员中,名气最大又名利双收的要说是中华命名馆馆长、长篇小说《禹王城》的作者朱肽峰。他1963年2月出生于许昌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17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2岁进入新闻单位担任编辑、记者。1986年获许昌市“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1982年开始受外祖父影响,研学易经,并用易学根据人的生辰八字为人起名。并结合命运配嵌字诗。(为一杨姓女孩起名杨丰泽字潇逸)配诗“杨立寒冬枝清白,丰蕴生机万千条。泽国春雨出蓬勃,艺海无涯任逍遥”;为一张姓先生更名为张展千,字路远。配诗“张扬真善志高亢,展翼奋飞勇超群。千山有路不辞远,逐步登高与日新”。
   1993年8月,在国内领先创办一家专门为企业、产品和个人命名定号的专业机构——中华命名馆。芝兰亭大酒店是朱馆长为酒店起的第一个名字。随后为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拟订了众多的美名和吉祥发达的雅号,赢得了广泛赞誉。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禹王城》,他的易学书籍《神机妙算》也被多次印刷。此外还出版有长篇抒情诗《春天的呼唤》,长篇小说《人生陌路》等。
   2008年春,朱老师把古今地理风水书中精华的部分以诗歌的形式逐一编成字条,然后,把这些字条依照八卦顺序,要自行设计一种可以让平常人也能一目了然的罗盘。
   朱老师平易近人,并把所学毫不保留传给了那些爱好起名的求学者,带出了一批批高水平的学员。
   刘志杰老师也是我结识多年的文友。他的笔名高石,号野石村人,在许昌护理学校工作,是老师也是医生。他还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建安区诗词学会副会长。
   刘老师在文学社中算是多面手,最擅长的是寓言诗。从1982年起,专注于寓言写作,并于2002年出版寓言诗集,如今又累积创作寓言300多篇,出版有《高石寓言诗选》。
   刘老师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邻居是语文老师,喜欢写作、练书法,对其经常口传身教。随后,刘志杰跟随家人在舞钢生活了两年,之后,又随家人由舞钢迁至许昌。在现在衙前街附近的原许昌县政府所在地居住。“当时,同一栋楼上有当时的县文化局、图书馆等单位。一个院内,写剧本的、摄影的、吹笛的、练书法的都有,很热闹。”刘志杰说,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下,他也开始对书法和写作感兴趣。
   因为酷爱写作,大学选专业时,刘老师毫不犹豫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但父亲希望他学医,随后,他又进修了中医。无论专业如何变,他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和写作。大学期间,他抓紧一切可以阅读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文学理论等。边学边继续创作,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都有涉猎。
   在不断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刘老师接触到寓言这一文学体裁。寓言创作“短、深、快”的特点让刘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此,他便对寓言入迷了,经常从图书馆借来或从书店买来古今中外的寓言作品和理论书籍,仔细阅读揣摩。这个习惯刘志杰坚持了几十年,哪怕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还会经常到书店或在网上选购一些与寓言故事创作相关的书籍。
   刘老师说:“寓言通过对话或故事情节表现一种人生哲理,或针砭时弊,或警示生活,或启迪智慧。寓言看似篇幅简短,但其中也包含着很多学问,创作者要深入学习哲学、美学、逻辑学、文学等知识,并且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寓言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真理的剑,人生的歌’。学习寓言,让我懂得了思考,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创作寓言,让我的生活充满理智的激情,让我的心灵得到充实和润泽。”
   与刘老师一起出去采风,经常见他在车上或是行走途中,时不时掏出背包里的纸和笔,随时随地写下当时脑海里迸发出来的丽词妙语,所思所感。
   刘俊杰老师,许昌市人。笔名柳笛。魏都区监察局原局长。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人像摄影协会会员。
   白天美文学社社长,桃源文学社副主编。诗歌《烛光礼赞》1990年或许昌市金秋笔会二等奖。

共 70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学是一个梦,很多人都在追寻这个梦,也有很多人沉眠在文学梦里。许昌当年曾经很有影响力的几个文学社团白天美文学社、霸陵文学社和桃源文学社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就是一个明证。文章追寻了桃源文学社的前世和今生,同时展现了桃源文学社中曾经的文学名人和对许昌文学的贡献。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1-12-13 08:34:01
  编辑这种错字(含错误标点符号)太多的文章实在心累。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