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感动】行走在历史的厚土上(散文)
一
列车从豫东大平原始,经宁陵、民权、兰考、开封、郑州,直抵豫西,确切地说是直抵偃师。到达时,天近黄昏,西方未消散的霞光剩焰也渐渐被云层所遮挡变得即将消失。出了站口,立即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开始行走于这座小城。
偃师,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几千年前,这里曾经辉煌无比,盛极一时。历史的长河在这流淌而过,只不过如今都已干涸变成一片片厚土。今次到来,我来寻访的是它几千年前的前身,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偃师商城遗址。
从车站到遗址所在地不是很远,到达遗址时,天际远方还有一大片的白光映照。秋风吹来,泛起地上的落叶,满城飞舞。我的正前方是长满杂草的荒地。在这里,我丝毫找不到偃师商城的遗迹。尽管此,我仍然沿着着历史在此遗留过的痕迹,走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这是片未被开发的区域。虽然是晚秋,但尚还是有一点生机之感。沿着小路走了许久,差不多已经看到对面的出口了。这时候,我还是沿着原路返回。在未找到立在路面的文保碑时,心情还是有所不甘。这处夏商文化界标的厚土,曾几度让我有过寻访之意。出了小路的入口,放眼着暮遮而来的天空。小城华灯初上,闪烁着夜来之前的壮美景色。
接下来我由徒步寻访改为骑车,沿着导航我迅速地穿梭在小城的街巷之中。我的终点停留在一处小院,院内聚集了各种个人经营的小商店。我把车锁在门口朝着一位长相温和的大爷走去,得知我来寻防偃师商城遗址,他微微苦笑了几下,然后才对我说:“这儿就是偃师商城遗址,只不过当时发掘完后就回填了,它就在你脚下三四米的地方。”我愣了愣,跟他作了别,走出了小院的门。
此时此刻,小城灯火绚烂,迷人双眼。我站立的斜对面,就是偃师博物馆。遗址出土的文物尽归其内。明知已闭馆,我还是骑车绕着它走了一圈。对于我而言,这是片历史的厚土,中华文明在这里上演过,夏商文化在这里融合过。几千年前,商汤灭夏,辟都西亳,开启了商文化的历史序幕,从而拉开了像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洹北商城、垣曲商城……一个个商城的历史足迹。
让我欣喜的是在我从博物馆去酒店的路上,穿过一条条昏暗的街巷,走过一片片偃师商城的遗迹。历史的风向已不知所终,在这片遗留的厚土上,我仍能打捞起属于商文化的碎片。简单吃过晚饭后,便又徒步走去。要说人生之幸,我是所幸之至。何曾会想到苦苦寻觅的文保碑就立在所住酒店之旁。这就是偃师商城遗址,喜出望外之际,我飞快朝着文保碑走去。
在昏黄的灯光映射下,一块年久日深的碑不是很清晰,透过光照模模糊糊看见碑上题着七个大字“尸乡沟商城遗址。”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上》曾写过,“偃师,尸乡,殷汤所都。”一般而言,尸乡沟商城就是偃师商城,只不过文保碑上以尸乡沟而命名的。
回到酒店,心情无比兴奋。窗外飘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推开窗户,寒意侵身。想起今晚要在遗址上入眠,心情格外喜悦。原本以为会思绪纷飞,难以入眠。谁料想下了一夜秋雨我竟睡得安然不知。
二
翌日,天刚微亮,我就再无睡意。一场秋雨一场寒,我硬是钻在被窝里查找好了要行走的路线后才不情不愿起床收拾起来。
秋雨后的偃师小城,多了一分寒意,街头巷尾落满了枯叶。借着清晨的光线,环视了几圈周围。宽敞的道路上,一批身着橘黄色衣服的环卫工已经投入到紧张的日常工作中。我掠过他们身旁时,正值在吃早餐。每人一碗带有河南特色的粥和一个热馒头,利用早餐空闲时间,我蹲身在他们人群中。这是一群年龄较大的群体,面目已是有了被岁月摧残过的痕迹。我上前向他们打问去二里头方向的车在哪儿坐。
待我话音甫毕,人群中几个人已经给我说了起来。提早吃完饭了的一个大婶说:“你跟我来,到前方的那个路口给你指。”告别了众人,我紧跟在大婶的背后缓缓而去。
按照大婶的指示,我在路口斜对面的公交站等候去二里头方向的车。等我到达公交站的时候,那群可敬可爱的人又重新回归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他们的身影各奔东西,但都停留在偃师商城的遗址上。
摸约等了二十分钟左右,我就坐上了去二里头方向的公交车。历经一路颠簸,一路观赏,公交车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北门口停下,加上我从车上走下了两个人。由于时间过早,博物馆尚未开门。一夜雨后,寒气侵身,站在地上不禁直打着哆嗦。为了身体暖和些,我打算走向芦苇丛后面的博物馆大门口。博物馆掩映在两侧的芦苇丛中,秋风袭来,甚是一番好景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刚要步入地面铺就的砖路时,却听见一个声音将我喊停了下来。回头看去,一个身穿保安制服人把脑袋从保安亭中探出向我喊道:“没开门呢?请不要先过去。”听到喊话,我又退回题字的石头处。
这时雾气消散,路面四周的田地一览无余。紧接着,一阵雨又从天而降。保安再次探出头说:“往那边走有避雨的地方,紧走些,不然要淋湿了。”我朝着他莞尔一笑,转身走去。
他口中所说的地方,正是二里头遗址。在遗址的不远处,砌着一个敞露的水泥台子,四周空敞,头顶严实。雨下起来后,尽管淋不上雨,但还是冷的瑟瑟发抖。无奈之下,我只好从背包中取出随身携带的雨伞,撑开漫入雨中。
正前方就是我要去行走的二里头遗址,我走过时再次被人拦住。此时,不同的是大爷唤我进屋等候雨停。我依然面带笑容,回说了几句客气话。
快到九点钟时,雨也差不多停了,我重新回到石刻处。此时,人群从各个方向四散而来。刚停下脚步,一个高个子后生让我帮他拍照。完毕,我们相谈甚好,所言相投。他问我今日的行走路线是什么?谈话途中,他也向我透露了他的行走路线。他说让我和他一起看完二里头遗址后再奔巩义看其境内的北宋七帝八陵,然后由康百万庄园为节点,晚上天黑返回洛阳。我细细思考了一下他的路线和我的正好相反,随即言谢回绝了他。我说我的下一站计划去白马寺,他无奈地笑了笑说:“也好,那你到了洛阳,记得联系我。”
言毕,但见博物馆大门四开,工作人员已各就各位。由于提前预约好了门票,经扫码,测温后就进入了这个心仪已久的夏都遗址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建立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上,其主要对外展示夏文化的历史面貌。这处遗址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夏文化有了些许可信的证据。展览以“赫赫夏都”开始,分多个展厅结束。
沿着打捞起的历史碎片,一步步看完这处博物馆。其展出的文物,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舍离去。这么多出土的精美文物,可想而知,夏朝是个怎样的非凡的朝代。只可惜,这在这片厚土之上还是没有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字,这对于一种文化的界定仍然有缺憾。
走出博物馆,穿过芦苇丛深的路面。毗邻它的就是声名远播着二里头遗址。到了开放时间点,遗址上已有人流漫过。这处遗址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步入公园,但见一条小河穿其而过,前行数米就是遗存所在区。
放眼望去,一大片四四方方的发掘区展现在眼前。有些回填过的遗存区域上长满了花草。按照参观顺序依次走过铸铜作坊区遗址、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宫城遗址、宫殿遗址、祭坛与贵族墓地以及祭祀遗存区。
这是处规模宏大的文化遗存,公园内尚有裸露在外的木础柱密密麻麻地耸立着,由北向南散落在古洛水之畔。一九五九年由考古学家徐旭生发现以来,历经一个甲子年的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仅仅是这处文化的冰山一角。出南门口就是二里头村,要不是缘由这处文化遗址,一向寂寂无名的二里头村估计很少有人会知道。
返回北门时,巧遇一个二里头村人。他是公园里的安保人员,职责是守护着这处遗址。与其闲聊,可以看得出他是自豪和喜悦的。他给我简单说了下关于这处遗址的发现和发展,他说村里好多人都参与发掘过。这句话,我非常相信。在南门口的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深红色大院内,我看见许许多多头裹围巾的当地妇女们在清理着出土的文物。从门缝中看,一件件支离破碎的陶片被重新修复,从而连缀起夏文化的历史脉络。
别后他,我又走向宫殿遗存区,在这里我站立的最久。看着这些揭露出来的遗存,心里不禁叹为观止。历史的厚土上,我们的祖辈们创造出一个个闪耀历史的荣光。何其有幸,让我看到。沿着地面上木板铺成的路,一步步走过,又一步步走回。一种文化的再现与传承,正是有这些遗存才显得弥足珍贵。二里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小村庄,它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
行于其上,我看到历史的长河在这流淌而过的痕迹,也看到历史的车辙在这滚过的印痕。几千年之前,我们华夏民族的先人,正是从这片厚土上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文明。时至今日,摊开历史长长的卷轴,我们依稀能看到一幕幕历史从这里发生和消亡。那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人被历史所铭记,也有人被历史所遗忘。
离开二里头遗址时,心中稍有些伤感。天光明亮起来,雨早就过去了。历史终究成为了历史,再也不可能重现。但我真正远离这片厚土之地时,心情才豁然开朗起来。
掠过邙山,我将又开启一个朝代的寻访。
三
洛阳是一座拥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都城市。这里沉睡着大大小小十三个王朝的历史遗迹,东周王城就是其中的一个。
众所皆知,西周末年发生了一件妇孺皆知的历史大事件——烽火戏诸侯。说的是昏庸无比的周幽王为博得宠幸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嬉戏诸侯,结果不幸被外敌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东迁洛邑,自此开启了东周王朝的历史。
从二里头遗址辗转到洛阳,首行之地就是东周王城遗址。两年前,头一次来洛阳,错失与之见面的缘分。今次到来,一来弥补先前的遗憾,二来亲眼目睹洛阳东周王城遗址。这处遗址可看的是一处“天子驾六博物馆”,它是在其原址上修建起来的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车马坑遗址。
古人逸礼在《王度记》中写道:“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处遗址未被发现时,关于“天子驾六”仅仅是个历史传言。它的发现,证实了一些历史记载的正确性,对研究历史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证据。
当说车马坑,我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山西太原晋卿赵鞅墓之前也看过几次。对这种遗址并不是有太大的兴趣,说白了仅然只是有一丝丝的爱好。纵然这样,但洛阳的东周王城却是个例外,我对这处车马坑遗址早就一度心仪已久,恨不能早日目睹。
从周王城广场登阶下去,进入大门就是曾经朝思暮想的“天子驾六”车马坑遗迹展厅。当我把双眼透向镶嵌在厚土中的遗存时,行走的脚步不由自主的停下。在二千多年的时光流转中,车身木头一点点腐朽,周围细土一点点入侵,木质腐蚀完了,细土也完全进入了,木头与泥土就这样完成了置换,车子再也不是木头的,而是泥土的了,只是“土车”的土与它周边的土相比,稍微细一点、软一点。
车马坑内一匹匹马的骸骨历经千年岁月的腐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透过昏暗的光线,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马匹的数量。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过往,或许我们再也无法去目睹。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战场嘶吼,如今都已经悄然沉于历史的厚土之中。
如今,行走在历史的厚土上,我不是为那个消逝已久的王朝去重新丈量,也不是为它去碰撞历史的风铃。我静静地踏于其上,带着对历史的热爱和敬重,挤过熙熙囔囔的人流,把眼光投掷在不为人知的一角,如此足矣。
东周王朝最后还是结束了它的存在,平王东迁还是没有能够挽救它的历史期限。东周之后,春秋和战国纷纷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自此,华夏文明开始了长时间的分裂,历史长河也又淹没了一段过往。等我从“天子驾六”博物馆走出时,我的眼前又一段历史即将上演。
我踟蹰在原地,一时之间竟有点不知所措。望望云天,又是夕阳西下。
四
傍晚时分,我从周王城广场走出,接下来我要去的地方是隋唐洛阳城遗址。从二里头遗址来东周王城遗址时路过它。距离不是很远,往回折返三、四站地就能到达。八月份时,我就萌生过来寻访它,但因时间关系,最后还是未能如愿。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定都洛阳时遗留下来的都城遗址。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主要是修建在隋唐洛阳皇宫紫微城遗址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有唐代的应天门、明堂、天堂和九洲池等建筑遗址。
我到达时,满城灯火通明。尤其是应天门、天堂和明堂显得格外耀眼。由于是国庆节,许许多多的人登上应天门和明堂。虽说这些古建筑都是复建起来的,但仍然不失隋唐的建筑风格。停在文保碑旁,我先没有立即登上明堂,而是沿着应天门走了一圈。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它的规格是也叫“天子岀三阙”。一千三百多年前,武则天在此登基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开辟了“武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