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长平之战(随笔)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长平之战(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35发表时间:2021-12-17 21:56:45

【读名著·传经典】【神舟】长平之战(随笔) 长平之战是战神白起的封神之战,也是他背上千古骂名之战。
   秦国虎狼之师独步天下,于是东出函谷关,欺凌关东各诸侯国。他攻击了魏国,将魏国的上党地区和本国截断,志在吞并上党地区。魏国毫无办法。但上党地区的守将冯亭是个明智也有骨气的人,他没有做无谓的牺牲,也没有屈服于强秦,于是投降了赵国。不管他有没有将祸水引向赵国的想法,反正这也许是他在当时情景下除了投降或战死之外唯一的选择了。当时的赵国是唯一在军事上可以和强秦掰一掰手腕的国家。要不要接受上党地区,赵国当权的鸽派和鹰派是有争议的。鸽派怕因此触怒秦国惹祸上身,而鹰牌认为应该接受以增强国力。我认为以平原君为首的鹰牌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打仗是不需要理由的,不触怒秦国就可以避免和秦国的战争吗?那是愚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只有实力强大到秦国不敢来犯,才是避免受侵略受欺凌的唯一途径。所以,接受上党地区,增强国力当然是对的。
   秦国看到自己的胜利果实居然被赵国摘去了,当然不甘心,于是移师赵国,在长平发生了战争。赵国派出的是老将廉颇,他在初战失利后采取了龟缩防守的战略,让秦国军队无计可施。廉颇的做法从军事上来讲,是正确的。秦国虎狼之师独步天下,赵国虽可一战,但实力还是有差距的,初战失利就是明证。所以,死守以待秦乱是唯一选择。更何况,秦将可是战神白起,而廉颇虽然也位列战国四将,但他善守不善攻,以己之短来对付白起之长,不是自寻死路嘛?反过来,以长敌短,有廉颇在防守,纵是战神也无可奈何。故事发展到这里,秦赵两国还是两分的局面,说不上谁有利。
   奇怪的是,赵国罢免了廉颇,而是选择了初生牛犊赵括作为主将。这个匪夷所思的举措天生带有传奇色彩,给历史增添了许多谈资。经典的故事有:1、赵王中了反间计。据说,秦国派细作到赵国散播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还说廉颇不战是意欲投降什么的,于是赵王信了。这种说法,我不知道司马迁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一个身经百战威名赫赫的廉颇将军,秦国不怕,反而怕一个从没打过仗的新人,这话有谁能信,偏偏赵王就信了?廉颇终身在赵国,而且已是老将,目前还正在前线和秦军死战,会投降?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当时的赵王也不是白痴,又怎么会相信呢。2、赵括母亲的故事。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将后,赵括母亲找到赵王,说赵括难以为将,请赵王收回成命。赵王不肯,于是赵母说,假如失败了,请不要追究她的责任。后来果被她言中,所以赵王就没追责。这更是附会之言了。就算赵母可能会求赵王收回成命,她说赵括一定失败,还求赵王不追究她的责任,简直是神逻辑了。有哪一次主将失败了,会殃及妻儿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主将打一次败仗就全家遭殃,谁还敢去打仗?最多主将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失败,会个人受到军法从事罢了。更多的时候,只要主将尽力了,输了就输了,一般的君王不会太过追责的。还有,故事是为了把赵母塑造成一个贤明的母亲,来反衬赵王的没有识人之明,可这个贤明的人,看到了赵国将要打败,想到的不是赵国生灵涂炭,多少士兵将血洒疆场,反而想到的只是保住自己?这就是一普通农妇的赌气之话嘛:“我说不能用你偏用,用了肯定会输,输了你可不能怪我”。这样奇怪的故事,只能是史学家增加作品文艺性的一家之言罢了。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想不到,这两个故事远比真实的长平之战更脍炙人口。
   赵王为什么选择赵括?原因其实很简单,是赵王的无奈之举。赵国拖不起了。长平之战发生时,秦赵均举全国之兵对峙于长平,那可都是青壮年啊,是当时国家的生产力,对峙于前线了,不能从事生产了,而他们却要吃饭,需要粮食,成了单纯的消费者了,那是需要国家给予保障的。秦国巴蜀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仍感到困难,而赵国的粮食生产远远落后于秦国,对抗个大半年,国家就撑不下去了。这才是关键,反间计什么的只是表面现象。廉颇的防守策略,在军事上是对的,但在政治上落实不下去,因为国家撑不起,只能速战速决。而廉颇一再违反赵王的进攻命令,最终让赵王不得不走马换将。当时也没有其他可用的人了,只能选择赵括。赵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进攻,这点就是赵王需要的。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无用之人,也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他不得不强行进攻,当然他在军事上不是战神白起的对手,进攻本来也更困难,所以被白起打败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就他在粮道被截时的表现来看,还算是一个称职的指挥员的,只是不得不遭受失败的命运打击。
   秦国统一天下,长平之战是关键之战,从此东方诸国再无和秦国抗衡的国家,这不错。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秦国攻占巴蜀,从此占据了当时的天下粮仓,才是秦国后来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关键。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赵王也没想到,光有军事实力是救不了国家的,军事经济两条腿,瘸了哪条都不行。这场孤注一掷的国运豪赌失败了,而且失败的这样惨,是赵王错了吗?我倒不这样认为。就算不赌,眼看着秦国一天天壮大,今天吃这块地方,明天吃那块地方,温水煮青蛙般逐步蚕食关东诸国,最后终究还是要和秦王赌一赌的。再说了,万一赌赢了,赵括战败了秦军了呢?当时的赵国军队,战胜虎狼秦军不是没有先例的。
   现在在看白起的杀降,就可以理解了。降卒四十万,那是夸张,毕竟赵国军队也就是四十多万,难道都投降了?而且秦军也损失二十多万,赵国士兵投降前就没有相应的损失?但是,降卒肯定不少,是事实。还是那个问题,那可是多少张要吃粮食的嘴啊。秦军自己都捉襟见肘,哪还有粮食给这些人吃?放了?那这些人回去以后岂不是又成了军队,秦国的胜利还有何意义?于是,杀降成了唯一的选择。白起不过是担了恶名,任何一个当时的统帅,都会下这样的命令。在战争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杀了这些赵国投降过来的士兵,那就意味着自己部队的损失。原因很简单,要不放他们回去继续作战,要不没粮食给他们吃引起暴动,都是对自己部队的伤害。
   在历史上,很多看来不可思议的反常举止,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发生了。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也许有错误,但我们并不比他们高明,他们都是有着自己的考虑和不得已的。我们只有正视历史人物面对的情境,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评价他们。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智谋逆天的诸葛亮都救不了蜀国,更不要说只是个青年才俊的赵括了,他当然救不了赵国。

共 25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曹松《已亥岁感事》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篇读名著·传经典赏析还原了秦赵两国交战的历史故事,虽然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因素,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了战争的残酷性。让我们从正视历史人物面对的情境,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评价他们。全文历史感厚重,语言流畅。推荐大家共赏。【神舟编辑:天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1-12-17 22:08:44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了战争的残酷性。让我们从正视历史人物面对的情境,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评价他们。全文历史感厚重,语言流畅。问好作者,天山奉茶敬上。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2-17 23:21:21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支持神舟,期待老师再创佳作继续把精彩文笔展现神舟!问候老师!热茶敬上!
峥嵘岁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