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火盆暖冬的日子(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火盆暖冬的日子(散文)


作者:行云牧歌 布衣,46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4发表时间:2021-12-19 06:13:30

北方的冬天总是个性鲜明,狂暴的西北风携来一重又一重的寒潮,让凛冽的清冷成为这个季节的底色,保暖就成为北方人首要的议题。不过,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跨越式的提升,保暖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且不说出门身着裘皮羽绒和高科技打造发热的质料,既轻薄又防寒的妥贴,通达千家万户的社会供暖,以及自用的各种各样的空调电暖器,更是让人们无论居家还是工作,足以舒适安稳地度过冬天。吃完晚饭,躺在温暖的屋子,不由心生感慨,回想起小时候火盆燃烧的岁月。
   说到火盆,相信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而言,多半只能归位一个陌生的猜想,但对于上了点岁数的人来说,却一定是铭记于心,定格为往昔岁月特写的温馨记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北方,尤其是乡村,火盆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人们严冬里抵御寒冷不可或缺的取暖方式。记得那时的人们,灶火用煤都难以保障,不得已辅以秸秆柴草之类作为补充添用,可想而知,期望煤炉取暖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这样,每晚用柴火烧着的热炕,便成为冬天里人们最温暖的依赖。炕上放一张低矮的方桌,人称炕桌,到了晚上,桌中间点燃一盏煤油灯,弟弟妹妹爬在桌上看书或写作业,母亲在一旁做着缝补纳鞋的针线活,姐姐则手剪着过年时要贴的窗花,或一家人围拢而坐,拉话家常,或孩子们在一旁听着爷爷奶奶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传说,可谓其乐融融。但大白天人们总不能赖在热炕上,为了能使屋子更为暖和一些,有的人家会在屋子靠墙处用砖块或胡基(用长方型木制模具通过石锤打制的土坯)盘上一个火炉,向外通着一个烟囱。下雪天人们闲来无事可做时,就会填上干柴点燃火炉取暖,父亲也会顺便烧壶水,与登门的邻居卷一支旱烟沫,围炉喝水聊天。但柴火燃烧快,需要不断给炉膛添续。要想持续时间长,就得把平时从灶火煤里捡出的块碳夹进火炉,以享受更畅快的温度。不过,毕竟燃料有限,盘火炉的人家没有几家,简便的火盆就成为大多数人家普遍的选择。人们一般都是利用废旧的搪瓷脸盆作为火盆,盆底放上一点煤灰隔热保温,想要取暖时便放一把麦秸或干草,再架上些硬柴后放置屋外,擦一根火柴点燃,等浓烟散去火已烧得通红,再端进屋内,坐个小凳围着火炉,或吃饭,或说事,或忙些手里的活计,小火盆此刻间是如此可爱而贴心的伙伴。
   因为灶火用柴,烧炕用柴,取暖烧火用柴,所以,人们一年四季都会搜集柴禾。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山沟里干枯的荒草,树上枯死的枝干,以及别人砍伐树木后遗留的树根,采拾回家,留作备用。记得那时放学后或礼拜天去给家里养的猪羊破(方言:割)草,顺带就有拾柴的义务。而到秋末时节,则是要拿一条结实的绳子和磨快的斧子镰刀,到村后的山沟里去砍柴,斧子用来砍野生的小乔木,镰刀用来破那些干枯的蒿草与白草,最后打捆背回家。若是没有其它什么柴可以砍采了,也会砍些酸枣树。酸枣树浑身是刺,不小心就会被扎破受伤。所以砍下酸枣树后,用斧子拍打粘实在一起,给下面铺垫一层厚实的草,再打捆上肩,气喘吁吁背上山沟,扔到地上坐在一旁缓上一阵,然后顺着下山的坡路,拽着绳子拉回家。采砍回的柴草就成为过冬备用的燃料。其实童年的我们也是很乐意去破草砍柴的,因为冬天上学就有得火烤而不致于寒冷难耐了。
   那时村小学的教室都是胡基墙的瓦房,木格窗子是没有玻璃的,仅仅糊着一层白纸,有的教室有着长条桌子长条凳,有的教室则是用砖墩子撑起的石板桌,和小方石支起的木板凳,与今天的教室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那时的冬天似乎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常常立冬节气一过,就开始雪花飘飘,寒气逼人,等到数九寒天,可真是滴水成冰。风从耳边吹过,犹如刀割一般。身上的棉衣总感觉不严缜,似乎哪儿都钻进着嗖嗖的冷风。除了干活,人们出入总是双手拢在袖子里。凌厉的西风时不时呼啸而过,鹅毛大雪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堆积的雪山会高达教室的窗台,封住教室的门,教室的窗纸也被吹得千疮百孔,哗啦啦作响。早晨天不亮我们就到了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上课前的早操时间,男生奋力铲除积雪,清扫道路,女生则清理教室里从窗门缝隙吹进去的积雪,之后拿上浆糊纸把破烂的窗纸补上。教室里就犹如冰窖一般,更不用说爬在石板桌上刺骨的寒冷。尽管穿着棉窝窝(棉絮充面的棉鞋),脚尖还是被冻得阵阵寒疼。手上戴着的套袖(通进袖口护手的棉套),或只有大拇指独立而其它四指合套的简易手套,因为不方便,写字翻书时就不得不脱掉。为了求得缓解,大家不由得一边早读,一边不约而同踢蹋起双脚,响亮的啪啪声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上演一曲特殊的合奏。
   教室里八面漏风,许多学生的耳朵脸蛋被冻得紫红烂疮,手脚不仅被冻得肿如龟盖,还皲裂一道道深深的口子,家里人不得不去供销社买上一种容装在蛤蜊壳内,俗称海巴油的润肤品抹上,以促进伤口愈合。而有的一年级的小学生甚至被冻得尿湿了裤子,哭天抹泪,老师不得不叫来家长给其换掉。为了减轻寒冷的困扰,老师就让就近方便的学生,带上自家的火盆,上课前在教室外边添柴燃起,等烧旺没烟时再端回教室。有时因为柴发潮,点燃后直冒烟,就是着不旺,大家就会轮流用口使劲吹,直到火烧旺。不过,吹不好会被烟呛得咳嗽流眼泪,或是吹得一脸的灰,像个花脸猫,惹得一旁的同学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火盆端进教室,热心的同学们总是乐于把火盆放在靠近身体瘦弱,或是穿着相对单薄同学的边上。不过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手脚也被冻得不利索,常常不易将火盆燃起,高年级的学生就去帮他们把火盆点燃,等到烧旺以后又给他们端进教室。三四个火盆一同火光灼灼,冷峻的教室渐渐变得温和了些许,上课好歹可以安心听讲了。但天气毕竟太冷,长时间写作业还是需要时不时搓搓冻得僵硬的手指,倘若用的是油笔(圆珠笔),写一会还得口吐热气哈一哈,免得油被冻住而写不出字来。
   下课后男生追逐打闹,斗鸡玩雪仗,女生跳绳踢毽子,在尽情的活动中让身体热乎起来,以减轻不堪的寒冷。除此之外,火盆取暖就成为学生在校唯一的取暖方式。火盆取暖,最要紧的就是柴了。不过,上学带柴,老师从没有刻意指派任务,大家却都十分踊跃。每天清晨到校,你抱一捆,他背一提,人人都从家里带来最好的干柴,有的拿来棉花杆,有的拿来树骨子(方言:树枝),有的拿来做家具后的下脚料,有的则拿来爷爷挖树根破开的片柴,码好堆放在教室的墙角。不过,家住东坡南窑的学生,因为离校有二里多路,尤其风雪天,带柴实在是很不方便,所以带的柴相对要少许多,但大家都是那么深切体谅,并无多余的怨言,只求一同安然挺过艰难的严冬。火盆的柴源不成问题,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熊熊的火盆点燃着互助友爱纯真朴素的情感,陪伴着冬天的学业,温暖着童年的岁月。
   回想童年时光的艰难岁月,身享如今物资充裕与优越条件所带给生活的美好,真可谓沧海桑田。然而,也许是因为历经世情冷暖的变换,饱尝人生风雨的五味,那盆寒冬里燃烧的火光,却在我的内心深处愈发的灼热与通红!
  

共 27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火盆,距离现在已经是很遥远的年代了。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回忆儿时的故事,有对今天的人们警示教育意义。从那个艰苦岁月走过来的老人们,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节俭的传统,是他们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文中所回忆的儿时生活,一段段都真实地刻在了那一代人的心上,成为永生难忘的记忆和传承。今天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没听说过火盆,更不要说见到了,但那给了童年温暖的火盆,却一直留在老一辈人的心里。文章乡土气息浓郁,富有教育意义,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12-19 06:16:27
  感谢老师辛苦创作支持社团,老师的文章非常接地气,打动读者。问好老师冬安。
回复1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21-12-22 10:40:43
  诚谢辛苦编辑与精彩点评,问好冬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