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和心态话《中庸》(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和心态话《中庸》(赏析)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22发表时间:2021-12-20 17:32:02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和心态话《中庸》(赏析) 一、莫衷一是说《中庸》
   中庸之道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中庸有个准确的说法。
   社会上对中庸有多种误导,有人说是“平庸平常”,有人说是“折中主义”。以前那种只凭一腔意气对其横加批判的做法显得荒唐,把中庸之道看成没有立场的折中主义是理解上的错误,不是“中庸”的内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与折中主义不是一回事。《礼记•中庸》表明的是周礼,无论是内修诚,还是外修仁,保持“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和状态。“诚则明,明则诚”是极其高明的“至诚之道”,而并不是现在批评的平庸无能。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说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心养性。其中包括五种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包括“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还有“三达德”(智、仁、勇)。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自我管理,即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现代公民。中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德,创造一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为什么历史上对中庸有如此大的误解?古人读经大体有三种解读。一是融会贯通,二是咬文嚼字,三是以经解经。汉代经学博士花费大量的功夫去做注释,以字的形音义来解读经典。隋唐读书人,发现汉代的注释有误导,又开始给注释作“疏”,结果《中庸》越“疏”越糊涂。宋代儒者发现跟风跟得不对,侧重于融会贯通,更多的是牵强附会。到了明清两代,文人仰仗朝廷,看上峰脸色办事,《中庸》阐述的不是圣贤要意,而是自我臆断,到了胡说八道的地步。总之,两千年来,各说各的理,以偏概全之。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却不能走向成功?或许是学习了太多没用的知识吧,或许是那些条条框框的大道理把你限制了吧。
   梁启超曾介绍了大量的伪书伪事,却被今人奉为经典,传教后人。许多理论是自相矛盾的,诸多历史真相是被掩盖的,你也许认为是对的,若干年后,你却发现往往是假的、错的。那么,对、错该如何评判呢?“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除了多读杂书(闲书)外,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不必跟风,不必人云亦云。所以读《中庸》,一定要读原文,各种解读(包括本文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时一地的作者的感受。本文仅供参考,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读《中庸》?为的是通过学习,以供现代人资鉴。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应该知道些中国史。中国史讲的中国人之本源和来历,我们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了中国人,才算是知道了自己”。读史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历史不会重演却会惊人的相似,可以了解历史上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结果,汲取其经验教训。
   那么,中庸之道对现实生活究竟有什么价值?来看一下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理解。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世界各地的政治纷争不断。虽然人们祈望和睦相处,互助协助,过平安稳定的生活,而且也知道相互争斗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和解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荒蛮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人们在根本上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已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残杀的惨剧。人类成了科技的巨人,道德的矮子,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问题仍会源源而起。为此,松下提出以中庸之道解决人类诸多纷争。
   他指出,所谓“中庸”,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和解的方法。世界上的纷争往往是政治派别之间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争执,最好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松下认为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道路。自古说“过犹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为所欲为固然不可以,但过分压抑人性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因此,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也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简单的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二、说文解字释《中庸》
   无论对中庸之道是褒也好,贬也罢,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何谓“中”?《说文解字》阐释:《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中最早是指一种礼器,天子用之以号四方,后来成为一种准则。《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荀子。儒效》里头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也”。
   何谓“庸”?庸,用也。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何谓“中庸”?《礼记正义》:“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中庸”的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 ”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小分歧。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汉儒郑玄的解释,“中”是“和”的意思,“庸”是“中和”之用。“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也就是说中庸追求的是“刚刚好”。
  
   三、修身养性道《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君子宽和而不怠慢,端直而不伤人,善辩而不强辩,明察而不偏激,直道而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强暴,柔顺而不苟从,恭敬谨慎而宽容,这就叫德行完善。认同某种美德但不过头,如“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等等。它主要指出凡事都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就会造成弊端。一个人的精神使用过度就会衰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敝。身体和精神不得安宁,却想与天地共长久,这样的事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致中和而万物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万物春天萌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果不随顺它,就无法拟定天下的纲纪。所以说:“依顺四时的次序行事,是不可违失的。”
   关于中庸的具体论述,笔者曾在《静心爱自己──心理健康读本》(舒云、石中元编著、知识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二节“致中和而万物育:中庸与自我完善”有专门论述。
  
   道《中庸》之一:博学笃行,顺天守诚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的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做到圆满绝不终止。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地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评析:知行合一,知道的要和行动一致,能将所知化为所用。要做到博学笃行,知行合一,便要道术兼修。道是道理,即做人的原则,是不变的;术是谋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既要讲原则,又要有灵活性。《荀子•非相》曾说道,君子贤能而能容纳不贤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笨的人,博学而能容纳浅薄的人,精纯而能容纳杂驳,即一种好的美德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只是因为君子立身正直,所以这种包容不仅不会损害君子的美德,反而会使君子的美德增辉。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像战国时的孟尝君那样,身为贵族却网罗天下士人,连鸡鸣狗盗之徒也不嫌弃,最终事业成功。而冯驩劝孟尝君不计前嫌,也是对这种兼术的运用。
   人一生不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吃亏时要甘愿吃亏,该聪明时要聪明,在关键时刻才能表现出大勇大智大谋。在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大智若愚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是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到了近世,有雅量的人越来越少,这主要是因为近世之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对此,星云大师指出:固执、偏激、浮躁是导致心灵受腐蚀而生病的根源。我们一生都在渴望愉悦、和睦,这看似可遇不可求的一切,其实都只源于“包容”二字。不要在名利场中争夺不休,该放下时得放下;做人要学会吃亏、包容,常以慈悲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道《中庸》之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朋来相契深谈道,这个道便是中庸之道;客去收心静养神,这个神,便是“致虚极,守静笃”之神。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怎样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如何做到大智而若愚?且读《古文观止》书中的《五柳先生传》白话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地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的百姓?
   据说在无怀氏:葛天氏的上古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自号“五柳先生” 的陶渊明心之向往。五柳先生志趣有三,一是读书,二是写文章,三是饮酒。
   陶渊明《饮酒》流传千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共 82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非常谢谢石先生来菊韵发稿,还多次写出江山的征文读名著传经典来参与活动,支持菊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先生这一篇文章从”莫衷一是说《中庸》,说文解字释《中庸》,修身养性道《中庸》”三个方面入手,切入准确,抓住中庸重点,论述深刻,很是富有知识性,具有最大的传承作用。流传了两千多年中庸之道,都是各取所需,众说纷纭,我认为先生的见解是公正的。保持“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和状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五种方式才能理解渗透到中庸的精髓中。咬文嚼字,以经解经都是不可取的。读《中庸》一定要读原文,不必跟风,不必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弄清什么是中庸。是《礼记》中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追求的是“刚刚好”。读 《中庸》,贵在修身养性道。先生指出的三条原则很是合适。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诚若世人都以先生之心情来处理人事,那就是德高无极了。博学笃行,顺天守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静读深思,吾心焉能不动?等等,都是极好的渗透的理解。“中庸”的力量无穷。心简单,幸福生长,学习经典对人有益。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调节好人际关系,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文章说理全面,读得透,解得深,大有教益。谢谢先生妙文。鼎力推荐欣赏!【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2-20 17:32:50
  非常谢谢石先生来菊韵发稿,还多次写出江山的征文读名著传经典来参与活动,支持菊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先生这一篇文章从”莫衷一是说《中庸》,说文解字释《中庸》,修身养性道《中庸》”三个方面入手,切入准确,抓住中庸重点,论述深刻,很是富有知识性,具有最大的传承作用。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1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2-20 21:52:17
  感谢您非常快的推送此文,传统文化的征文,对于我来说,告一段落。我今后会继续为贵平台写稿,还请多指导!
2 楼        文友:叶雨        2021-12-20 19:19:48
  这篇《中庸》解析的透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读来很受教,感谢投稿菊韵,期待更多的佳作!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2-20 21:55:34
  好的,我记住了菊韵,今后会尽力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2-20 21:49:29
  我高兴地阅读了《编者按》,金山的编辑水准,其敬业精神,令我敬佩!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2-20 23:25:02
  谢石先生对我这没文化的乡下人的鼓励,我编不来,是学习,见先生写的文好,我就试着编了。我原打算还写几篇这读名著的征文,近来放弃了。向先生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