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志愿军里的“小钢炮”(纪实散文)
潘莉英,女,现年87岁,鹤壁市人民医院内科医生,1990年退休,8年军龄。住鹤壁市淇滨区“淇滨花园一区”18号楼4单元3楼西户,丈夫是鹤山区政府的离休干部(已故)。潘莉英的丈夫是个老革命,1944年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45师政治部主任助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潘莉英和丈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相识,回国后经师长撮合,结成革命伴侣,共生育三个子女。
潘莉英1935年6月5日,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一个地主家庭,她读完私塾小学后,考入泸州市会计学校(中专)。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开赴朝鲜战场。正在读书的花季少女潘莉英,不顾家人的反对,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笔从戎,在学校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穿上了军装。潘莉英在国内集训半年后,于1951年冬季入朝参战,进入志愿军15军45师(军长秦基伟),任师部卫生员。潘莉英和同在15军的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既是战友,又是同乡。
年仅16岁的卫生员潘莉英在朝鲜战场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最著名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并荣获二等功。潘莉英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表现突出,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抢救伤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卫生员潘莉英打针输液的技术非常过硬,在野外寒冷的山凹里,夜间怕点灯暴露目标,为了救治志愿军伤员打点滴,她让战友划根火柴照明,一针一准地给伤员扎血管输液。
上甘岭战役爆发后,战斗形势异常严酷,敌机频繁轰炸我军阵地,部队减员严重,救治重伤员的任务异常繁重,有的团一天就剩下3个人。在危险复杂的战争形势下,潘莉英表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被部队提拔为师卫生队班长和卫生队“代理排长”。
上甘岭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异常惨烈,双方炮火密集,燃烧弹把几座山头都点燃了,到处烈火熊熊,阵地上的土石被烧得滚烫。双方拼命厮杀,子弹打光了,炮弹用完了,敌我双方的士兵互相搂抱翻滚着展开肉搏,志愿军的年轻战士用手榴弹将敌人的脑袋砸得脑浆崩裂。几天打下来,满山遍野尽是尸首,山岗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潘莉英冒着枪林弹雨、熊熊战火去阵地上为志愿军伤员包扎伤口,往山下抬担架,在坑道里指挥战友救治伤员。当时运输线被敌人炸断,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药品、粮食短缺,甚至连水都没有。许多志愿军重伤员得不到药品救治死去了,有些浑身是血、缠满绷带的伤员发出了阵阵痛苦的哀叫声。残酷战争中,坑道里除了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外,就是伤病员的牺牲、流血、哭泣和呻吟声。
潘莉英是四川人,又入过学堂念过书,她会唱许多四川民歌,会念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民谣和古诗词,也经常上台表演文艺节目。为了转移伤员的痛苦,提升志愿军指战员们的战斗士气,潘莉英擦干净手上的血迹,放下药盘和注射器,用嘹亮的嗓音为大家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四川民歌,朗诵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四川民谣,给大家说笑话、讲故事。于是,年轻的潘莉英成了坑道里“最可爱的小鬼”和“快乐姑娘”。
上甘岭战役打了40多天,敌我双方处于互不相让的“胶着”状态,都想试图消灭对方。为了轰炸志愿军指挥部和后方医院,美军不断派出特务对我后方隐蔽处进行秘密侦查。
当时志愿军的后方医院建在一个山坡上的山洞里,因为怕暴露目标,晚上谁也不敢点灯,整个山洞到处黑漆漆一片。有一天半夜,山洞里的人都睡下了,只有不到17岁的卫生队代理排长潘莉英一个人值夜班。此时,她知道自己肩上的任务有多么重要,警觉地睁大眼睛环视寂静的四周。这时候,洞外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骨碌碌”易拉罐滚动的轻微响声,引起了潘莉英的警觉。“同志们都睡着了,没有人起来走动,怎会有易拉罐滚动的声音?”潘莉英立刻朝着声音发出的地方悄悄爬了过去,她借着微弱的月光,发现山坡上有5、6个背着侦查设备的美军特务在鬼鬼祟祟地拍照。“不好!有情况,是敌人的侦查特务摸过来了。”
因为怕暴露目标,身手敏捷的潘莉英悄悄从半山坡上爬下来,然后迅速朝志愿军的指挥部跑去,将这一重要敌情报告给部队首长。部队首长一听,立即派出两个班的战士包抄过去,三下五除二地就将那5、6个背着侦查设备的美军特务活捉了,现场缴获了其携带的发报机、照相机等侦查器材。经过审问,这几个美军特务的侦查目的就是想搞清志愿军后方医院和志愿军指挥部的具体位置,然后派出飞机过来轰炸。
抓住了美军的侦查特务,粉粹了敌人轰炸我后方医院和志愿军指挥部的罪恶阴谋,保住了指挥部、后方医院和众多志愿军伤员,为上甘岭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票。
“这个年轻的卫生员真机灵,警惕性很高,她提供的这份军事情报太重要了!要不是她,整个指挥部和后方医院都得完蛋!”大家都这样称赞潘莉英,志愿军指挥部的全体指战员和后方医院所有的同志都被她胆大心细、机敏负责的行为所感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师卫生队“代理排长”潘莉英荣获“个人二等功”。
潘莉英在志愿军的部队里,不仅工作出色,还特别喜欢文体活动,她平时爱唱歌,是部队文艺演出的积极分子。她尤其热爱打篮球,主打后卫。别看潘莉英年纪不大,个头小,但她在球场上跑得飞快,运球灵活,并且弹跳力特别好,投篮准。在全军的篮球比赛中,潘莉英所在的篮球队荣获比赛冠军。对篮球场上身姿矫健、技术娴熟、扣篮准确的潘莉英,大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夸赞道:“这个小鬼不简单,跳得高、跑得快,就像个‘小钢炮’一样,好样的!”
从此,17岁的卫生队代理排长潘莉英,在15军有了个响亮的名号——小钢炮!对军长秦基伟送她的这个雅号,潘莉英骄傲了一辈子。
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潘莉英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老人了。她在家里特别喜欢看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一边看一边流泪。她说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视剧里的战争场景要残酷血腥得多,人死得太多、太可惜了。她非常想念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经常做梦梦到朝鲜战场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