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老井(散文)

精品 【星月】老井(散文)


作者:刘昊 白丁,9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7发表时间:2021-12-26 12:16:53
摘要:散文《老井》,其实是一部家族史。以老井为线索,展现了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文章有三节:第一节曾祖母时代即家族最辉煌的时期;第二节爷爷时代即家族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第三节三叔时代即家族衰败,四合院锁上了大门,老井连同四合院一起消失在滚滚红尘中。历经百年沧桑,曾经辉煌一时的四合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星月】老井(散文) 大西北,绵延不断,褶皱起伏,瘦瘪瘪的黄土塬,袒露着古朴和浑厚,缕缕恬静的炊烟,在山坳里回荡。那凝重滞哑的唢呐声,倾诉着哀怨的心曲,板结如铁的黄土地上,正因为有了这口古井,才孕育了一个茂盛的家族。世事沧桑,斗转星移。故乡的黄土地上,曾经一群野性的莽汉,挥动锄头旗帜,脚丫在黄土地上生根了。豁牙露齿的信天游,吼出了迷人的风采,与日月长存。再回故乡,看到自然山水,少许的慰藉,慢慢找回从前的自己,故乡有一种宁静的美。鸡鸣狗吠,农舍井然,菜畦碧绿,果树成荫,峰回路转处,柳暗花明时。或许,这最不起眼的寻常,就是踏破万水千山要寻找的记忆,一切源于古屋门前那口老井。
   至今也没搞清楚老井的年龄,但我知道它是村子里最古老的一口井,曾经养育过大半庄人,我对老井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老家的老院曾经是一个非常气派而又挺上档次的四合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提起刘家大院,在我们四方周围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老井的景致也很优美,它默默地呆在大门外的右侧。老井呈圆形,井径约二尺左右,井深约五六米,井壁用石头砌成。井台上面是一个木制的井架,架上有一个木制的带摇把的辘轳,上面缠满了粗绳,粗绳的一头牢牢地系在辘轳上,另一头系个铁扣子。打水时,用铁扣子卡住桶梁,慢慢地转动辘轳放开绳子,待水桶下到水面,仔细看着放倒水桶,水罐满水桶又慢慢地转动辘轳,慢慢地水就打上来了。趴在井台上往下看,只看到脸盆那么大的一块闪亮的水,便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胆子小的会产生眩晕,站立不稳,极易发生危险。
   大门的内左侧有一棵大杏树,树冠很大,浓密的枝叶更是几乎要把整个大门和老井抱入怀里,即便晴空烈日,村人也能享受它荫庇的清凉。多少年来,老杏树、大门和老井相依相伴,用它们穿透时空的眼,时刻注视着村庄的古往今来。用它们清冽的甘泉和一栖的荫蔽也给村庄的泥墙草盖,土路荒坡凭添了几多凉意和灵异之气。
  
   (一)
   老院里人最多时大约有二十人,主房里住着曾祖母,其他三面房各住着爷爷奶奶和奶奶的三个妯娌以及叔叔姑姑们(当时爷爷的三个弟弟都在外边工作),还有我们姊妹。家里人多,用水量也大,但老井一直能满足我们每天所有的必需。
   老院里不管谁起的最早,第一件事是打水攒水供一天做饭等各种用水,当时我们用下井打水。(下井:天水方言,即木桶,下井很笨重没有现在的铁桶轻便,但装的水比铁桶装的味道好,爷爷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木匠,给我家做的下井美观漂亮。)第二件事便是爷爷熬茶喝,在炕边放一个炭火盆,炭火周围放一个用瓦窑烧出来的非常袖珍的小小罐,罐里放几粒茶叶,这样熬出来的茶非常好喝,火旁再用pia子烧水(pia子:天水方言,我不知道字咋写,就这个读音,音调四声,就是烧水的东西,爷爷用铁皮做的,也很美观实用,形状如现在的烧水壶。)
   老井的水十分清澈,幽深的井底,犹如一面镜子。老井的水,冬天是温暖的,刚打上来直接可以洗菜淘米不冻手;而夏天,却又特别清凉香甜,可直接饮用。村庄人极爱护老井,每年农闲时,村里会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井水舀干,对井底淤泥进行打捞。经过清理的老井,总在焕然一新中明眸皓齿。
   老井不仅满足了老院里所有人的必需,也满足了部分村里人的急需。
   曾祖母善良、宽厚、贤淑、勤劳,只要有空就把老井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只要天一亮,人们把欢乐洒满了井台,大半个村庄也被这欢声笑语荡漾着,男人们把一桶桶水挑回家,把一个个踏实的日子从井台上挑回,女人们开始做散面饭、烧浆水汤、烙油饼,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山野菜,照样煮出一锅锅的温馨。平日里,总是能看见村人在老井旁担水、洗菜和洗衣,他们借着挑水的功夫坐在老井旁的青石条上歇息片刻,抽一袋土烟,甚至可以和曾祖母或谈几句闲天。那时人们的生活大多贫穷,但贫穷的生活里也有悠然自在,舒心惬意。
   老井与老院一家人紧紧相连,也与村人的一生紧紧相连,以至老井也成了村人心中的圣地。逢年过节,曾祖母就到老井旁烧香点蜡,并端着各种饭菜祭奠,也有部分村人陆续来到老井旁老杏树下作揖祈福,燃纸焚香,保佑平安。我原以为,这么熟悉的场景总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如同这日夜流淌不息的老井的清泉。
   老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始终如一流淌着,即便大旱的年成,也时时刻刻满满地盛装着甘泉。老井是如此的慷慨,哪怕你是一个异乡的行客,渴了,曾祖母可以给你一碗水让你喝个痛快;累了,你可以在老杏树下歇口气;临走时,你甚至可以用水壶装一壶水,或者,曾祖母给你一口馍馍,哪怕她饿着肚子,继续着你的行程。
   老井周围有许多身影,涤荡着欢歌笑语。
   曾祖母周围有许多身影,涤荡着欢歌笑语。
   渐渐地随着老院里人口的增长,爷爷的三个弟媳都盖了新院凿了新井搬出了老院,再后来我们一家五口和二叔一家四口也搬出老院,也凿了新井,不知怎的,井里的水还是没有老井多,不时地去和老井亲密接触。
   老井依旧无私地奉献着,一如曾祖母一样。
   老井的水甜甜的、潺潺的、绵绵的。
   老井如曾祖母,曾祖母如老井。
   曾祖母去世的时候八十岁,她的遗体在家中停放了整整七天,(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高寿去世的人尸体一般停放较长,一是彰显她的身份地位和价值,二是以表达家人对她的留恋和崇敬。)这七天丧事中的一切用水都来自于老井,人们夸奖着老井的取之不尽,也夸奖着曾祖母一生的豁达和无私奉献。
   曾祖母去世后,老井依旧如故。
  
   (二)
   爷爷和奶奶的生活循规蹈矩。
   爷爷依旧像曾祖母一样给村人和过路人以老井的水恩惠,奶奶也依旧像曾祖母一样把井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节日祭奠老井。
   天有不测风云,曾祖母去世的第二年奶奶就去世了。老井里的水依旧养活许多人,爷爷也是,没有因为奶奶去世带给他的悲痛而躺下,依旧上地干农活,依旧给别人作木活,他作为木匠的美誉度依旧很高。
   老井一如既往的默默地奉献着,
   爷爷一如既往的默默地奉献着。
   后来由于村里凿的井越来越多,来老井旁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老井旁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进而代之的是进一步的宁静。
   再后来,由于我很叛逆,选择了在异乡工作,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但对故乡的牵挂、老井的怀念,却越来越浓烈。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老井,看望爷爷和老院,每次回到老院,坐在爷爷的炕头,看着爷爷的眼神、闻着爷爷的水烟味、喝着老井里的水、听着爷爷不烦的教导,总感觉到有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老院里有很多看不完又看不够的熟悉景色,那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让自己日夜梦萦,浓浓的乡情,总能让自己浮躁的心情得到短暂的籍慰。
   党的惠农政策使得自来水在农村逐渐普及,这就加快了老井衰老的步伐,水,渐渐地少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腾飞,乡村的生活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盖房子做家具用的工具也逐渐电气化了,爷爷的那些老式木匠家具也逐渐成了摆设。随着爷爷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大量的房屋修建几乎都是后生们用现代化的工具做的,大量的家具几乎都是人们从天水市上定做或买的,而爷爷被相邻们请去只是做“指点”。
   老井逐渐枯萎了,老杏树死了,爷爷的耳朵在一次淘井时被大炮震聋了。
   老井日渐枯萎,不复往日的澄澈。
   老井如爷爷,爷爷如老井。
   爷爷去世的时候八十七岁高寿,他的丧事的隆重程度可以说至今在我们老家是空前的,爷爷的丧事中没有用老井的水,一是因为丧事办得非常隆重,老井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二是取用自来水太方便。人们夸奖爷爷一生的善良和奉献,但没有一个人提起老井。
   爷爷去世后,老井彻底消沉了。
  
   (三)
   此后,老井只有三叔一个人去理会,犹如偌大的一个院,三叔一个人独守,院里的许多间房子依旧如故,许多家具依旧如故。
   老井日益枯萎着,如同行将辞世的老人流尽最后一滴清泪。
   每次回到老院,感触都一样:没落、衰败、荒芜、凄凉随处可见。曾经的沸腾、朝气、生动已随风逝去。杂草丛生的老院,沧桑着、孤独着、疲惫着;清亮的井水,有了浑浊;洁净的井沿,有了尘土;潮湿的井壁,厚了青苔;只有井口,白云悠悠。
   孤寂的老井,荒芜的大门口,院中疯长的杂草,淹没了时光。斑驳的泥墙,破败的老屋,空旷的四合院,泛滥着乡愁。曾幼小的我们,一路沉稳矫健地走来。那些烟熏火燎的日子,在秋风里萧瑟,在夕阳下悲壮,在记忆中衰老。只是不知道,流转的时光,是否会殆尽回首的勇气,让渴盼经年的暖意在眸间冰冷成霜。
   孤独的三叔,总是游荡于孤独的老井、荒芜的大门口、斑驳的泥墙、破败的老屋和杂草疯长的院子之间,偶尔的几声咳嗽能片刻打破空旷的四合院的宁静。
   老井,悲凉而沉默着。它衔着苍老的执着,盘旋在苍凉之上。却无力拭去三叔的满脸哀愁。没人知道,这揪心的疑望还能坚持多久。晨曦中来,暮色里去。四合院的寂静,让我不由去怀念,怀念昔日屋顶摇摆的炊烟,杏树上婉转的鸟鸣,屋檐下大人们的咳嗽,窗户里我们的哭闹。如今,除了风雨,就是令人窒息的沉寂,毫无声息的宁静。片片飘零的叹息,点点飞落的泪滴,老井茫然了,手足无措着。它不知这年复一年的坚守该怎样继续?它看到面无表情的人们倾巢而出,老屋彻底空了,蜘蛛网破了。这些飘摇的景致,使老井无法不心痛。那些热烈的温暖,沸腾的生机,总在它清澈的眸间,荡出浓愁。它知道,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却不明白自已为何如此伤悲?
   孤独的老井、悲凉的老井。
   老井如三叔,三叔如老井。
   突然间三叔去世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到了大门口,想进去再最后看一眼他,猛然间脚步停留在老井旁。最终我没进去看他,不是害怕,是逃避,是不敢面对。我凝视着老井,欲哭无泪。
   三叔的丧事中自然就根本没用老井里的水,出出进进的人也没人看一眼老井。没有人夸奖三叔,也没有一个人提起老井。
   三叔走了,没有人再吃老井里的水了,老井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叔走后,曾经辉煌一时的四合院锁上了,而老井还依偎在大门旁,俨然是老院的守护神。
   在老井眼里,不管是一败涂地的落魄,还是风尘仆仆的跋涉,都在浑然天成地演绎着执著,积淀着睿智。那些繁华的过眼云烟,绚丽的灿若烟花,都会在喧嚣中夹裹着浮躁,风一般掠过。曾沾着晨露,迎着朝阳,含苞待放的思念,又有几枚可以采撷?零落后了无痕迹的,是心头残留的期待和希翼?还是已成为往事的朴素和明净?盘踞在老杏树上的苍老,感动着温暖巢穴里的依恋。夕阳余晖里,那曾被树影重叠成忽明忽暗的时光。当簿雾般的苍茫渗透大地,岁月中所有的眷恋和悲壮,是该抵达灵魂彼岸?还是去往遥远天边?
   老井,从此以后在村人的视线中消失,从人们的亘古思维里淡出,就像一个盲人的一双眼睛,深深地凹进故乡的泥土里,湮灭在曾经的家园,让我从此再也找不到一汪有根之水。
   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和老杏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它们不仅仅浇灌、荫泽了一方乡土文化,也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如今,只有老井还坚守着老院。昔日井台上挑着水桶的人们大多早已作古,井台上人们的笑声,还有那悠悠的辘轳声,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散。
   有时候我在想,没有井的家园,是不是少了点儿什么?井的概念是不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那些要出外谋生的年轻后生们,当他们一个个离开家园,是否还算“背井”离乡?
   历经沧桑,村子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整个都变了模样,唯独老井没有变,一年又一年的守候在那里。
   记忆中永远不能忘记的老井,给我带来了多少的喜与悲!
   老院温情的眼,即便有一天,我会苍老如你,你依然会是我心中永不枯竭的甘甜。
  

共 4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满带着怀念之情写就的回忆性散文,老井是一定时代的象征,老井又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如果说本文是借老井写自己的家族史,那么,作者赋予老井的情感可谓深沉。而且每一章节在这深沉中又各有不同。曾祖母的善良、宽厚、贤淑、勤劳,老井的清澈、慷慨,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合成那个时代的辉煌,暗示人们的满足与快乐,这又是当时作者那个家族的辉煌。从爷爷奶奶到老叔,人物的命运与老井的情状依然是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丁的兴旺,老井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直到老院的萧疏,老井也完成了他的使命。老井成了历史,成了许多不愿意回忆的故事。可是,在离家已久的作者眼里,在从小与老井相伴的作者心中,老井依然生机无限,依然慷慨奉献,甚至是不论文中的老井一直是在无私的奉献中。而这与家族息息相关的老井,在作者的心中永远守护着家族,永远清澈地流淌着。满含深情的回忆,精致有序的摘要,让本文在幸福又伤感中摇曳多姿,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22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12-26 16:19:05
  这篇老井,感伤中带有自豪,回忆中带有有甜有涩又有不舍。
2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12-26 16:20:40
  谢谢刘老师支持。有曾经的点评,现在投一回稿,应该是轻车熟路了。
3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12-26 16:20:53
  下回就会自己插图了。
4 楼        文友:柏丫        2021-12-26 20:11:47
  感谢刘老师对星月的支持!希望以后佳作频出,成为星月的一颗耀眼之星。
5 楼        文友:刘昊        2021-12-27 20:51:36
  感谢社长的信任,感谢朋友的推荐,我将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不负你们的期望!
6 楼        文友:刘昊        2021-12-27 20:57:53
  老井,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所以它是我的自豪;老井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它是我的内心的一道疤,无法磨平。离开故乡多年,我承认自己变了许多,唯独对老井的深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永远不会变。
7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12-28 21:05:58
  恭喜第一次投稿就获得了精品。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