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最是销魂《西厢记》(赏析)

绝品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最是销魂《西厢记》(赏析) ——读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33.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012发表时间:2021-12-28 15:37:43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最是销魂《西厢记》(赏析)
   这一年的五月,江南已是夏日,而北国的运城仿佛还是暮春天气,到处是葱茏挺拔的白杨树,就连树丛中的杂草也生得碧绿可爱。月季和蔷薇在人家的篱笆墙上招摇,斑鸠躲在密林看不见的地方鸣叫。我们一行文友,在热情的山西老乡盛情相邀中,走进了细雨朦胧的永济蒲州古城。主人说,前边不远处的塬上有高塔的地方,就是崔莺莺与张生爱情佳话的发生地普救寺。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有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当然很愿意去探究一番《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传奇。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人的心。记得最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我偷偷躲在学校图书馆一座平房的后窗下,借着暮秋夕阳的余光,勉强读完了第四本第三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极左思潮下,《西厢记》被称为禁书、“淫书”。我是借着中学生业余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偷偷从禁书的书架上取下的。少年好奇,仅仅读了一折,就读的心跳耳热。我知道读禁书的后果——不仅要被批“小流氓”,还得参加三天学习班。那时,学习班就是批斗会的代名词。稍大一点,我读了《红楼梦》,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读过《西厢记》的。
   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普救寺,据说现在的寺庙,是1986年新修复的。站在“莺莺塔下”远眺,只见纵轴线上的佛殿经阁,亭榭廊道,随塬势而上,逐级升高,给人以庄重雄阔,典雅俊逸之感。匆匆走过钟鼓楼、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我们细细观看的,是崔老夫人带莺莺、红娘寄居的“梨花深院”、书生张君瑞借宿的“西轩”“书斋院”。这些地方都放置了人物蜡像,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在这里发生的那些故事。转过这些与《西厢记》有关联的建筑群,主人邀我们又看寺后花园,这里苍松翠柏间,有翘角欲飞的莺语亭;荷绿莲红中的池塘鹊桥;还有传说中的莺莺拜月台,隐在林幽花深处,真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游过普救寺,最让我感到有趣的地方,是在崔莺莺与张君瑞当年幽会的梨花院墙外,1986年的修复者们,特意种下的那棵越墙的杏树,“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天下有情人,不禁因景动情,脱口吟唱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爱情绝唱。人说,当年,张君瑞就是攀着这棵杏树,爬过墙头去幽会的。望一眼那花开正盛的杏树,不禁会心一笑。真妙!
  
   二
   游过山西运城的普救寺,回到江南,我又一次在暮春捧读《西厢记》。这一次,我对崔张爱情故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西厢记》或许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戏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点燃了多少代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好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心灯。这种敢于挑战中国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的精神、这种敢于冲击森严封建礼教的勇气,即使在今天,也有着进步的现实意义。
   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北的普济寺,南望中条山,西近黄河湾。始建于隋朝,唐武则天时期扩建,原名西永清院,乃是则天皇帝的御用寺院。传说,后汉时,大将郭威领兵平叛,兵围蒲州一年有余,攻城不破,有僧献计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依计而行,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其实,据1985年发掘寺址发现的三尊大石佛推断,南北朝时,此地就有寺庙。唐代大才子元稹《莺莺传》:“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五代之后的历史时期中,普救寺屡兴屡废,明嘉靖时因地震坍塌,1920年又毁于大火,直到1986年重建。
   普救寺是古代小说与戏剧的依托,寺庙又因小说和戏剧而闻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并非《西厢记》故事的原创,他的剧情故事脱胎自金朝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严格说来,他只是个改编者。而董解元也非原创者,他的剧本故事又源自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元稹的传奇小说,写了一个对女性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且还为负心汉张生文过饰非。因此,在当时,就受到很多人的唾弃。还有一点就是王实甫在改编《西厢记》故事中,不经意地增加了丫鬟红娘的戏份,让这个原本在戏剧中跑龙套的小角色,成了崔张爱情的催化剂,被王实甫捧红了的红娘,成了中国世俗社会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也使媒人这个中间色彩的名词有了喜庆和褒义。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我怀疑他或许就没有去过普救寺,因剧中场景与实地多有不合处。《中国古典文学词典》上,说他是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另有一名叫做王德信。曾经当过官,后退职闲居。估计《西厢记》就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他的主要创作生涯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先后写过十四个剧本,但除了《西厢记》外,流传下来的完本作品只有《破窑记》和《丽堂春》。
   王实甫的《西厢记》受到现代戏剧大师郭沫若的高度赞扬,认为:“西厢是超过时空的作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郭先生本人,也是个风流才子。
   《西厢记》的故事,从唐朝流传到元代,有一个不断完善内容,不断提升主题的过程。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读出王实甫《西厢记》的好处与特点来。
   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诗人元稹,颇有才气,他的诗歌创作敢于反映社会矛盾,关心民间疾苦。但这个人的问题是晚年依附宦官,有些好色,为时论所薄。他写的《莺莺传》故事大概是张生游于蒲州,住普救寺,巧遇表妹莺莺。当时,乱军“大掠蒲人”,张生出面保护了莺莺和姨妈,莺莺渐渐与张生产生私情。后来张生西赴长安,在与莺莺同枕共眠之后,最终无情地抛弃了莺莺。正如莺莺早先预料的那样,“始乱之,终弃之”。而小说中的张生,却没有受到谴责,反而还受到肯定。作者大言不惭地为负心汉张生开脱曰:“时人多许张生为善不过者。”其实,那个被作者“文过饰非”的张生,就是作者本人。好在大唐是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后来的结局是莺莺另嫁,张生再娶。对于张生后来的多次求见,莺莺写了首诗给他:“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你既然抛弃了我,就别假惺惺的了,还是把多情的爱,送给现在的老婆把!
   到了金代,董解元将小说《莺莺传》改编成了说唱艺术——《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是金章宗时人,当过金朝的小官。解元并不是他的名字,是当时人们对读书人的泛称。因为后人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就叫他董解元,那个意思放在今天,就是董先生吧。在这里,董解元将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改成了对莺莺爱情的忠贞不渝。故事的主要矛盾,由崔张之间,转换成了崔张与红娘为一方,反对崔老夫人阻碍婚姻自由与要强娶莺莺的郑恒为另一方的矛盾。这一改变,不仅改变了崔张爱情故事的性质,也进一步深化了故事主题,有了肯定婚恋自由的进步意义。
   在董解元“董西厢”的基础上,到了元代,王实甫加上了更多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崔老夫人反对的不仅仅是莺莺与张生的儿女私情,而是进一步提出,张生是个白衣布丁,她们老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两家入门不当,户不对。在发现崔张二人已经成就了花好月圆,生米做成熟饭后,眼看这门婚事挡不住了,崔老夫人又出一道难题,要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门第观念、等级观念、对权势的追求,这些东西一旦满足了,崔老夫人的所有说辞,也就统统化为乌有。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受人欢迎,关键是他的创作主题突破了单纯的男女爱情,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反对门当户对,放到了一个突出位置。
  
   三
   对于《西厢记》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必啰啰嗦嗦地去详细复述了。剧本大约有七万字,总共五本二十一折,演起来需要好几个小时。
   不过为了后边赏析的方便,还不得不啰嗦几句。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为了与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相区别,文学史上,又称作“王西厢”。
   “王西厢”的剧情写的是,西洛人书生张珙字君瑞,上朝应举,途经河中府,打算去拜访统领十万大军驻守蒲关的同郡同学杜确将军。当他听说普救寺乃是当地名胜古刹时,就忙里偷闲去游玩,却巧遇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莺莺的父亲崔相国因病去世,她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灵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不得不住进了普救寺。见到崔莺莺,他立马觉得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儿飞上半空中。急忙地问陪同游览的和尚法聪:和尚,刚才是不是观音菩萨现形了?法聪说:别瞎说,那是崔相国家的小姐。与此同时,崔莺莺也回头看了张生一眼。
   现如今著名歌星王菲演唱的歌儿《传奇》,在青年男女中很是流行,“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不知这歌儿,是否受了《西厢记》的影响。
   崔张二人一见钟情,却因为封建礼教无从亲近。巧不巧的是叛将孙飞虎闻听普救寺住着个天仙般的美女,就发了重兵围寺,要强索崔莺莺为妻。无奈之下,崔老夫人声称,无论僧俗,只要退得贼兵就将小姐与他为妻。张生应声而出,请好友杜确打败孙飞虎,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在病退之后,却食言赖婚,致使张生恼恨成疾,莺莺芳心欲碎却无可奈何。后来在机智热情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一曲《凤求凰》感动了莺莺,两个人终于成就了好事。
   月余之后,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腰肢体态,不同往日,便唤来红娘,严加拷问,知道生米做成了熟饭,恐怕家丑外扬,在盛怒却无奈之下,只好认下这桩亲事。不过老夫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为由,逼迫张生立刻进京赶考,得了官职再来娶亲。还好,还好。虽然莺莺千思万想:“他那里为我愁,我这里因他瘦。临行时啜赚的巧舌头,指归期约定九月九,不觉得过了小春时候。到如今悔教夫婿觅封侯。”张生终于不负莺莺一番痴情,考中了状元,花好月圆。那全剧终了前的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真真是最美的诗句。
   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西厢记》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很多,这不是一篇短文就能概括的了的。《西厢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及其卓越,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以及老夫人等典型形象。特别是对崔莺莺和红娘性格的刻画,鲜明、立体、生动。作者虽然生活在几百年前的元代,那个时候还没有心理学,但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深刻,把握得非常精准,人物的性格特征,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真实可信。全本故事,波澜起伏,情节曲折。文采斐然,极具诗意。通篇读罢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长诗,让人唇齿生香。
   对于《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一一道出,就一篇短文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下面就个人感想略说一二。
   一是立意高远,主题深刻。王实甫的《西厢记》对封建礼教制度和不合理的婚配制度进行了强力批判,对门当户对的陈腐观念给予了嘲讽,通过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一代年轻人对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追求,塑造了一代争取恋爱自主、婚姻自由、向往纯洁爱情的人物形象,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意义。也将中国古典爱情小说的主题思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个人以为,就这一点来看崔莺莺和张生的人物形象,是高于后来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国古典爱情文学中的千古绝唱。
   二是曲词华美,情景交融。通读全本,让人感觉流水桃花,美不胜收。情自景生,景为情设,作者将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炉,使读者仿佛走进桃花源中。开篇第一本楔子【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花落水流红”一股红艳艳的水流,流过眼前,流过心头。正值残春,水无意,人有情,少女的春心在幽微蠢动,在这种关深掩的古寺,落花流水,有谁来怜香惜玉,有谁知道莺莺小姐此刻欲罢不能的情怀。“花落水流红”,庄娴典雅,又情怀万种。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带着离愁出门送张生,外面天长地远,心里离愁笼罩。秋景与离绪相互映衬,这意境将抽象的人物感情形象化了,产生出含蓄深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是人物塑造,性格鲜明。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女主人公崔莺莺,聪慧美丽、优雅、深沉、多情,是一位典型的贵族淑女。她“针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又孝顺贤淑。但是在追求爱情自由上,她却坚决果断,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做出石破天惊“丑而不信”的大胆举动。存在于崔莺莺身上的这种内在矛盾的不断演化,塑造出了莺莺形象的深刻性,而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也就在不言之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敢于蔑视礼法追求自身幸福,却又有情有义的青年才俊。他与莺莺一见钟情,果断决定“不去京师应举”,把爱情看得比当官更重。被老夫人逼着去赶考期间,他“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心十二时。”他满腹锦绣,“笔尖儿横扫五千人”,高中状元之后,不慕富贵,忠于爱情,始终“梦魂儿不离蒲东路”,终于赶回普救寺,成就一对儿女好姻缘。

共 65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游览崔莺莺与张生爱情佳话发生地普救寺切入,自然妥帖。在赏析《王西厢》之前,简要地介绍了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使得这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为后文的解析做好了铺垫。《西厢记》为什么在中国戏曲史上独领风骚?崔莺莺、张生、红娘这些艺术形象千百年来为什么会熠熠生辉?是因为王实甫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拓展了故事的内容,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提升了故事的艺术品位。这篇赏析,铺排有序,详略得当。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好比是绿叶,用来衬托王实甫的《西厢记》这朵红花,故略写。在解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时,关于思想内容着墨不多,关于它的艺术特色则浓墨重彩。这篇赏析的另一大特色是对原著研读细致深入,能结合古今时代特点,见解独到,成一家之言。比如老夫人这个人物,她既是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糊涂母亲;红娘这个人物,她成就了崔张的爱情,是一位高尚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私心的丫头。凡此种种,作者总能于微细处见精神,言人之未言。另外,从文中也能看出作者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笔下纵横捭阖,如有神助。奇文共欣赏,强力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1030001】【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20422第001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12-28 15:42:12
  由于水平有限,很难按到二哥,那就请二哥自己趴下吧。我是为了早点把二哥放出来,故勉为其难。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风逝        2021-12-28 20:44:42
  读二哥的文,如燕子姐姐所言,是学习的过程。二哥善于铺垫,将原著的来源、特色和盘托出之后,原著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剖析就来得水到渠成。二哥分析人物全面深透,让人物的多面性很好地呈现出来……学习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12-28 22:03:19
  风逝,谢谢哈。写过两篇才知道这个赏析文不好写。写文的时间倒没有读文的时间长,写一段文字,要将原文看几遍,是个费心劳神的事,不划算。不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必须认真的读原文,这样读书要比平常仔细多了。还是有些收获的。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12-29 14:53:24
  《西厢记》以前曾粗略读过,是径直署以张生、莺莺、红娘、夫人等人物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描写青年男女的私情。在儒家思想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时代,这样的题材,在当时这样的作品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本篇赏析与王实甫原本的粗糙相比,二哥的解析却是相当细致认真的。仅就文本表现形式而言,其语言组织可谓精密如织,并辅之以自己的见解构建赏读文。其实印象中我对红娘这个人物比较喜欢,红娘是一个有喜感、泼辣、慧黠、机灵的俏佳人,她也是全文中起到牵线搭桥的重要人物。张生,固然他憨直,却有少不了令人可笑的酸腐秀才之气。莺莺,只是认为她是个具有娇态世故的女子。作者将张生和红娘的形象刻画得精彩,正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莺莺娇柔的形象。正是应了王实甫的文中的一句经典: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好文,很独到,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12-30 10:35:47
  凤鸣老弟的这篇赏析,从普救寺入笔,然后,写西厢记的源头和发展,再从剧本的主题和社会意义,艺术特色、人物塑造,一一剖析,洋洋洒洒,面面俱到。费了不少心思啊!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12-30 15:22:35
  在二哥面前俺不怕露怯,《西厢记》没系统读过,但这故事却是耳熟能详的,这里面的人物最喜欢的还是红娘。二哥的赏析文,从文字和人性的角度加以解析,尤其是对艺术特色的深度解读,见解独到,令人佩服。找时间从网上搜来西厢记,好好读一读,结合着二哥的赏析,肯定有大收获。谢谢二哥。
闲云落雪
6 楼        文友:梅子青        2021-12-31 14:47:06
  二哥的这篇赏析,可以用豪华来形容。洋洋洒洒,从游览普救寺开始写起,再讲述《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的来龙去脉。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耳熟能详,二哥没有把笔墨放在故事的讲述上,而放在写作技法的分析上,独辟蹊径。2019年5月,我曾经去过永济,到了普救寺,曾动过写写这个千古传唱爱情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放下了。对作品,要掰开来揉碎了反复读,还要了解作品的前世今生,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着手,难度太大了。幸好读到二哥赏析,算是弥补了缺憾,让我不必熬灯费蜡,就有了大收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7 楼        文友:石语        2021-12-31 16:46:11
  二哥的知识储备让人望尘莫及。二哥的写作才华更让人叹服,不管什么文体都能手到擒来。同在流年,近水楼台,是落花之幸,二哥要多掏干货出来呀。谢谢二哥分享佳作!
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01-01 21:51:07
  读二哥的文,总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便没有时间,也想先睹为快。读二哥赏析的好处还在于,既重温了经典,又学到了赏析的方法,何乐而不为?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1-01 22:49:43
  春光,非常感谢你又费心劳神地为我的赏析文写了编按。赏析不好写,特别是长篇大剧的赏析,因为江山规定了,引用原文不得超过百分之五,这就带来了难度。要在赏析中说明写什么就不容易了。赏析不好写,赏析文的编按就更难写,更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春光的编按写得好,清楚、畅晓、简练。
9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22-05-07 19:07:56
  经典跨越时间,读之余味悠远。读《西厢记》,游昔日旧址,时空交错中,字句生香,漫延笔下。点面叠加,表情到达意,过去现在,纵横交织。层层剥茧,通透细读。一出《西厢记》,最是销魂。一篇赏析文,最为留香。
10 楼        文友:欧阳一灯        2022-05-14 20:58:57
  西厢记高中读过,没怎么读懂,到现在也就没读过了,课文有选录,当时真的很惊艳。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