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八一】“白卵作家”的异思妙想(赏析)

精品 【八一】“白卵作家”的异思妙想(赏析) ——评徐贤林短篇小说《人与鼋》


作者:陈惠方 布衣,215.3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35发表时间:2021-12-28 15:53:19

【八一】“白卵作家”的异思妙想(赏析) 当今我国社会,卖文为生,自食其力的“文人”或曰“作家”,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徐贤林则是一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依靠写稿维持生计而笔耕不辍的“布衣作家”。1962年出生于风光秀丽、文脉深厚的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畔的高中毕业后就回山村务农的徐贤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于他创作勤勉刻苦、敢说能写;作品优质高产,屡见报端,因此他在当地文坛有“徐大侠“之称。而他则自嘲:徐某乃是一名无工资劳保、无固定职业、无一寸土地的地地道道的三无“白卵作家”。“白卵”者,乃温州新方言也,是对那些凭自己的某项手艺或一技之长甚至全靠一身蛮力,从事政府许可的或虽不许可,但又无明文规定可以打政策“擦边球”,乃至常被有关管理人员驱赶并严格干预的某些行业的体制外的社会最底层的没有固定工资和劳动保障的没有任何职称头衔的个体劳动者的形象称呼。作者徐贤林称自己是“白卵”,显然是自谦戏称。这次荣登全国享有盛誉的核心文艺期刊《北京文学》2021年第10期排行榜前列的短篇小说《人与鼋》,就是这位“白卵作家”写于“山深海阔的角落”(林斤澜语)的屋内书刊满架院外瓜果飘香的“亦耕亦读”“亦劳亦文”的农舍里的力作。
   笔者发现《人与鼋》,既有缘也偶然。那是10多年前的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徐贤林来到我下榻的县宾馆看望我,并把这篇小说的打印稿当面郑重其事地交托我,希望通过我推荐给京内外“大一点”的刊物。我深知自己人微言轻,恐难领命。但由于徐是与我交往多年的文友,知其一直低调而内敛,向来不轻易作这样的求助,我盛情难却收下稿子,虽信心不足,却还是一口应承为其推荐。
   受人之命,岂敢轻慢。当晚,我就在旅舍一口气将这篇不足万字的小说看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心惊肉又跳!这简直是一篇警示世人的现代寓言,一部撼人心魄的血色童话!作者以简约轻浅朴实妙曼的语言,绘声绘色、传神尽相地描写了一个渔人同国家保护动物“鼋”始则冤冤相报继之渔夫滥捕冤家“鼋”结果受到“鼋”的报复而使渔夫全家与“鼋”同归于尽的悲惨凄绝的故事,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互依互存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同舟共济人类破坏自然自然毁灭人类的亘古不变的天则!读来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据作者多次对笔者说过,他写这个作品,是有感一些人在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小说中“荆竹溪”原型)违反规定滥采溪沙、乱造水库、毁林造田等破坏自然生态而使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奋笔疾书的。
   一篇看似漫不经心、不动声色、不显山不露水的出自名不见经传的“自由撰稿人”手笔的短构新作,何以如此强烈地撞击我的心扉,且令我情有独钟?10余年来,这篇小说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案头,在“十年荐一文”(10余年里,笔者将小说和推荐信,采取掛号信或快递邮寄的方式,先后向京内外5个“大一点”的刊物推荐多达10余次)的漫漫岁月里,每推荐一次,我总要将小说重温一遍,回味、思考丶检视、印证一次对该小说的体认和评价,终于,当10余年后的今天,《人与鼋》从我案头的打印稿变为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北京文学》上的铅字时,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可以信心满满地向读者表述一下我对这篇出自“白卵作家”手笔的短篇佳构,说几点看法或曰可取之处了。
   一是题材重大。
   徐贤林在“创作谈”中如是说:“楠溪江生态问题如一块巨石压在我心头,无法释怀。我要用文学的形式将这个问题披露出来。我虚构了一个在狮子岩水域打了半辈子鱼的老渔民,直接与楠溪江水生动物中最顶端的掠食动物鼋冲突。他10岁时初战鼋鱼互有损伤,但他们之间没有互相报复,相安无事,因为水里鱼类足够他们各取所需,但50年来,水环境恶化鱼类资源枯竭,人与鼋争食的矛盾便日益凸现,加上宿怨,决斗不可避免。你要灭它一族,它便灭你满门,这是最原始朴素的复仇方式。生态链就如一副多米诺骨牌,任何一环出问题便会发生整副牌崩塌的严重后果。《人与鼋》充满血腥,我只是借此警示:为了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保护、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与鼋》是我的一声呐喊。”徐贤林凭借这芥豆之微蝼蚁之形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小场景小事件小故事,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触碰乃至直击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自然生态的大命题,联系习近平主席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重要指示,这篇小说在开始創作之际,就是暗合这一论述的;从现在来看,也可以说是对这一论述的艺术诠释。作者构思写作这篇小说,是早于新冠病毒肆虐的10多年前,却未料一文成谶,10多年后,新冠病毒突发,疫情汹涌,并在全世界持续漫延肆虐,大有要将全人类毁灭之势!“人鼋之间原来也会成为死敌。鼋遭灭门之祸值得人类同情,而朱清晨、朱纪年父子之死及其朱纪年女友之死,更是值得人们同情。然而,一切都太迟了。”读完了这篇小说,我们不禁要劝告人类自己:“人们啊,醒来吧,从现在做起,还不迟!”
   二是主题隐蔽。
   “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恩格斯语)《人与鼋》,自然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作为保卫楠溪江生态志愿者团队成员的徐贤林,面对多年来楠溪江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峻情况而痛心疾首奔走呼号,他决心将那“血腥的呐喊”,付诸小说书写,一吐为快。其时,正值作者在《温州晚报》“上班”(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工”)刚刚采写的一组反映楠溪江生态遭到破坏情况的系列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按说,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采访中获得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以他当时强烈的主观愿望和思想倾向,欣然命笔,直抒胸臆,径奔主题,杜撰罗织一篇“纪实小说”或“非虚构文学”,或许也能赢得一些读者。但作者却迎难而上,独辟蹊径,弯道超车,只用了他熟悉的生活原料和积累的素材的“魂儿”(林斤澜语),采用类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法,精心编织了这个与他收集的素材毫不沾边的令人闻所未闻而闻之惊心动魄的虽然纯属虚构却让人感到比报告文学所描述的事实还真实还具象的“人鼋大战”志怪荒诞小说《人与鼋》。小说从头至尾,无论是场景描写,或是人物对话,通篇不见一字一句诸如“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等大字眼儿,没有那些高腔大调、直白说教,却使这不起眼的“假语村言”,起到了以小见大、察微知著、“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隐含、承载了其大无比的主题——人类生存的大道理。
   三是结构精巧。
   小说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乃至决定小说的格局、思路、走向、容量、体态与状貌。读《人与鼋》时,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老人与海》,两者的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简直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令我诧异的也饶有兴味的是,徐贤林迄至《人与鼋》发表之后,才听人说,他写的这个作品同《老人与海》的情节很相似,过去他只知道有《老人与海》这部名著,却一直没有读过,他这才将此书找来看了。虽然,《人与鼋》的篇幅,仅为《老人与海》的四分之一,但其承载故事发展的演进逻辑和人物(含拟人的鱼们)活动的行为轨跡的两条情节线,两者却极为相似,两部小说都各有两条情节线,两部作品中的第一条情节线中的人物,均是老渔夫,一为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为老渔夫朱晨清,且活动场所均在水上:只不过,一为广袤浩瀚的海上,一为悠悠碧波的溪上;第二条情节线中的“人物”均为鱼们,一为马林鱼和鲨鱼,一为鼋王和团鱼。《人与鼋》同《老人与海》的结构情节上如此相似,原来我深以为这是作者借鉴模仿的结果,及至我将此稿用微信发给作者审核征求意见,得知他当初并没有看过《老人与海》,纯属作者原创时,我大为惊骇,感到匪夷所思。这实在是个令人寻味的罕见的奇特的文学现象!就《人与鼋》中的两条情节线发展变化而言,它们或相向,或逆袭,或平行,或交叉,通过谋篇思局,“排兵布阵”,跌宕起伏、张弛得当、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地巧妙地营构了人与鼋从和谐相处到相互争食到冤冤相报乃至到互伤互杀直至同归于尽的“一切结局是死亡”令人骇然的人与自然“生死劫”的惨烈画图。
   四是语言精致。
   小说《人与鼋》的语言,初读时给我的感觉己如前述:简约、轻浅、朴实、妙曼,多年后,再读,反复读,最后感觉依然如初。所谓“简约”,就是作品不“水”,时下,有些时尚小说作家,写的小说很“水”,如同注水肉,形容词重叠句排比句车轱辘话一大箩筐,《人与鼋》则迥然不同,语言精练,点到为止。如对主人公朱晨清出场时的形象描写:“黝黑的瘦脸上嵌着一双渔人特有的犀利眼睛,与他的鸬鹚群浑为一体。”仅此点睛之笔,再不添枝加叶;所谓“轻浅”,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掉书袋”,文字明白晓畅,读来朗朗上口;所谓“朴实”,就是不卖弄,去粉饰,接地气,不生造时下那些不靠谱的“网络语言”及一些粗俗轻浮的怪腔怪调,所谓“妙曼”,就是作者经过提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如“诗意在盛夏晨风和粼粼光中一层层荡漾开去”等,再如老渔夫朱晨清与鼋王在荆竹溪狮子岩水域的最后一次生死搏斗过程的描写,惟妙惟肖,巧笔传神。一次贤林同笔者聊天时坦言:“三天不写稿,心里就发毛。”贤林的文字之所以能如此精致、老到、成熟、劲道,与他写作勤奋、不舍昼夜,笔不停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有关。“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魏巍语)是也!
   改定于2021年12月26日
  

共 3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与鼋》,这是一篇题材独特、富于自然风情的短篇小说。作者徐贤林,是一位依靠写稿维持生计而笔耕不辍的“布衣作家”。“白卵”者,乃温州新方言也,类似于社会最底层的没有固定收入和劳动保障的纯个体劳动者的称呼。作者徐贤林自谦戏称自己是“白卵”。本文作者是偶然接触到《人与鼋》这篇小说,没想到,一看便心惊 肉跳,揭示了渔人与“鼋”冤冤相报的悲惨凄绝,读来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却又强烈地撞击心扉。为何会有如此感想?作者结合小说细节,分别从题材重大、主题隐蔽、结构精巧和语言精致等四个方面赏析其中的主题寓意。文章简洁流畅,叙述有据,赏析透彻。好文学,推荐共赏。【编辑:墨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1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1-12-28 15:53:53
  文章简洁流畅,叙述有据,赏析透彻。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2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1-12-31 11:36:29
  拜读美文,祝老师新年快乐!
春草葳蕤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