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古董(散文)
一
由于父亲和母亲年岁已高,为了方便照顾他们,我和弟弟决定让他们搬到镇上住。
搬家那天,东方刚刚露出一丝鱼肚白,母亲就开始张罗了,其实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收拾好了,但母亲总得自己过目重新审核一遍才放心。她的忠实伙伴是花花,我们上学不在家,父亲有时外出,花花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依偎在她怀里,不停地打呼噜,给整个家增添了温馨的感觉!搬家时考虑楼房不适合猫咪的起居,只好把它留在老家,临走时,母亲的眼里充满忧郁和恋恋不舍。
母亲最不可割舍的就是缝纫机,那是母亲结婚后父亲送给她最值钱的礼物,一台广州产的华南牌缝纫机。它的样子有些老旧,台面磨得十分光滑,有的地方清晰露出了木质的纹理。不过,机身还是乌黑铮亮,一尘不染。母亲爱它不比我和弟弟差,也可能是源于长久陪伴的缘故。母亲轻轻抚摸着缝纫机头,她的眼睛竟然湿润了……在母亲眼里,它是一种依靠,抑或一种相依为命的朋友,是它,帮母亲走过艰难的岁月,缝缝补补又三年,终于挣脱拮据的生活,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小日子。如今,母亲与它的别离,不言而喻,那是一种怎样的难舍难分。
父亲笑着说:“都是老古董了,别舍不得了。”可我看到母亲爱不释手的样子,还是让人把笨重的缝纫机也搬到了车上。
二
母亲是村子里的巧媳妇,做衣服、生活用品样样都行。一块布料经过她的裁剪,由大变小,一会儿功夫就成型了。就连最难做的男士上衣的四个明、暗兜子,母亲都缝制的得心应手,因此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巧手。好多乡亲们的衣服总是要经过母亲的手,方才变得更加合身、漂亮。
六一儿童节,我上台领奖时穿着母亲缝制的绣花白衬衫,粉嘟嘟的小梅花,格外提气。那花儿像开在我心间一样,一种女孩子的美感和骄傲由心底升起。我是昂着头走向领奖台的,其实,说炫耀一点也不为过分。上学背的书包也是母亲用缝纫机缝制的,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的各种小圆环,套在一起,像好多的奥运五环,看起来别致又美丽。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每进入腊月,母亲就没有昼夜之分了,白天忙里忙外,晚上在油灯下缝制衣服,不仅有我们的衣服,还有亲戚家的,乡亲们的。布料堆的像一座小山似的。
晚上,小星星躺在月亮妈妈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月亮妈妈把光调到最暗,既能瞅着孩子,又不刺眼。母亲等我们睡了,缝纫机便开始工作了,“哒哒哒”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她要给奶奶和姥姥的小脚丫做鞋了,用缝纫机缝制鞋帮子和底子,她们的脚都是“三寸金莲”,鞋底子比一张扑克牌稍微大一些,特别精巧,前面尖尖的,后面呈圆形。因为市面上是买不到的,自己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做不好,所以奶奶和姥姥总喜欢穿妈妈做的鞋,合脚、舒服又好看。
母亲工作完之后,给乌黑的机身滴几点机油,摘掉转轮的皮带,把线圈和线锁弄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机头收放到箱子里,盖上盖子再蒙一块漂亮的花布,瞅瞅放好了,才安心离开。就像一位妈妈照顾自己的婴孩一样,细腻周全。
那时候,缝纫机一响,我就有一种冲动,也想让脚荡秋千过过瘾,母亲说你先学走路,让我缝制一些床单,走直线就可以了,那也不容易,一不小心直线就歪了。母亲说该直就得直,一只手转动轮子后,就不用管了,左手让布料均匀向后走,右手辅助一下。母亲又给我拿来鞋垫,教我缝制,这就不是直的了,要学会拐弯,还得自然有规则,好看又均匀。长大以后回想起来,觉得很有趣。喔,那细密的针脚,怎么像人生之路呢!做人必须正直,堂堂正正。但是有时候也得学会拐弯,曲径通幽。人生的路不可能总是阳关大道,也有曲曲折折的小路,不管怎样艰难,也要继续前行。所以说,母亲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缝制衣服,也让我懂得怎么面对人生。
一天晚上,母亲给二姨的羊圈缝制一个棉门帘,防止冬天把羊羔冻坏。母亲的腰本来就有毛病,再加上劳累,疼得厉害。我只好帮忙做个小工。母亲从窗帘店买了一些人家废弃的布料,花色多样,一条一条的比较零碎。这些难不倒她,根据色泽的明暗,搭配布料,对于特别零碎的,用白面做成浆糊,粘在一起,我把母亲备好的料用缝纫机缝制连缀起来。虽然我以前经常放学后看她做衣服,也学会一些简单的方法。母亲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检查线锁位置固定好没有,皮带松紧程度,缝制时一定要用力均匀,机轮转动的速度也要保持匀速,布料有厚的地方一定要慢慢转动轮子,以防打了针头。我小心翼翼地拼接布料,母亲不仅要求线条要直,还要把毛边藏在里面,她给我一个小改锥,用它代替手指免边。有看着不舒服的地方,还要我拆掉重来。我的手指、眼睛、脚必须调度一致,专心致志,才能完成上述工作。母亲一边教我,一边裁剪布料,因身体发胖,心脏又不好,她每蹲下一次身体,显得十分艰难,但还是那么认真,让我在爱与心疼的同时,又感觉和母亲一起缝制衣服真好,心底荡漾着幸福的涟漪。把外面的罩子缝好了,母亲教我把两个角掖进去,然后把棉花铺在上面,再慢慢翻过去,棉帘成型了。但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用线引几道,防止向四面撕开。母亲的身体更得倾斜。我恨不得一针顶两针地缝,可母亲要求极高,笔直才行。母亲从一个方向一针一针地缝,我从另一个方向一针一针地缝,很快,一个漂亮又厚实的成品完工了。这时,父亲的呼噜声从卧室传出来。冬天的夜仿佛被拉长了,睡意全无,好想就这样缝制下去。摩挲着厚实的棉帘,我心里格外高兴,充满了成就感。棉帘可以抵御寒风、大雪,给羊儿带来温暖,也温暖了我的心。
母亲说过:“一块布料,在你的手中,变得美与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裁剪、缝制的过程,俗话说衣不加寸,鞋不加分,缝制的合适才是最佳。衣服合身,穿上得体,适合自己才好;鞋子合脚,穿上舒服,远行不累就行。”这些话一直留在我的心中,随着逐渐成熟,才明白母亲不仅仅是在用缝纫机缝制一件件衣物,也是在缝制我们那时的生活。
三
其实,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学裁剪,但当时由于条件不成熟,那便成了一个梦。每每提到这些,母亲总是有些失落的样子,但过一会儿,又坦然一笑说:“边做边悟,靠自己也过来了,这么多年,也成了一位裁缝了。”
一路上,母亲看着同行的缝纫机,脸上始终浮现着幸福的微笑。
今天下班时,看到同事从网上买的袖珍缝纫机,小巧玲珑,用起来也特别方便,便颇有感慨。是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每个家庭里都满是各种现代家用电器。那些老物件就成了古董,有的遗弃,有的丢在角落里蒙上厚厚的灰尘。可在母亲眼中,缝纫机不是古董。在我眼中也不是。
缝纫机,又摆在父母的房间里,上面蒙着一块精致的花布。它敦实而忠诚地地继续陪伴在母亲身边,和她聊着清贫而又温馨的陈年旧事。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