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元钱的爱(杂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真实而又简单的故事。
我要说的故事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电影的名字我忘了,只记得下面一些情节:一个贫寒的父亲,靠拉黄包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天,孩子病了,父亲在拉一个有钱的客人时,没有找钱就突然跑了,留下那个有钱的客人跳脚大骂……
当时,我为贫寒的父亲能拥有钱而开心笑着,我的孩子却摇了摇头,说了一句令我汗颜的话:这个父亲不像个父亲!
我吃惊得问他为什么?孩子说,父亲不仅要维持孩子的温饱,更要做孩子道德上的标杆。那个人是有钱,有钱就应该被抢劫么?
我听了无言以对。
“你做过类似的事情么?”看见我沉默不语,孩子问我。
我想了想,对儿子说:“要说拿了别人的钱不给的事我还真做过一次。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给我剪头刮胡子的师傅是一个提着工具箱做流动生意的老人,他姓陆,每个月来一次,每次剪头刮胡子一元钱。我记得他最后一次来给我剪头刮胡子时,我当时手头没有零钱,就说下次一起给他。谁知道他再也没来了,我也就留下了一元钱的债务。”
说完这件事,我望着儿子心想,我这个做爸爸的不错吧,连一元钱的债务没还都记得清清楚楚,做人够诚信了吧。就这么一边想着一边等着孩子夸奖自己,心里那个美就跟喝个蜂蜜似的不用说了。
“陆爷爷后来再没有来过,你就没办法还他么?”
啊,还一元钱!?我一下子被孩子问住了。要说还钱,我还真没考虑过要主动去找那个陆师傅还这一元钱。不就是一元钱么,折算过来也就是一瓶纯净水、两根油条,或一碗稀饭,或发一封普通书信,或是坐一趟公交车。值得为它专门去还么?
儿子看我表现不一以为然的样子,严肃的说,您真的不打算还了?就这样给我做榜样么?我推卸责任说,不是找不到人么,就是想还也不可能呀。
孩子乐了,说我有办法。他翻出家里的《铁山区志》,将上面所有姓陆的湾子都清了出来。我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心里暗暗叫苦,住铁山、下陆的人谁不知道“东方山下一片陆”呀!什么“陆雁鸿”、“团山陆”、”“古竹槽”……要一个个自然村找去,还不把我累死。我当时心里那个后悔呀,恨不得把刚才说过的事都吞回去。
孩子帮我决定了要还一元钱,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没有了选择。我们从小就为孩子灌输一种“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的思想,在现实面前,我们总不能带着孩子做逃兵吧。一元钱虽少,可向孩子传授怎样做好人的思想,如何操守道德底线的事可不小。当今社会,孩子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完全是分数的竞争,在做家长的眼里、心里,谁敢说孩子的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大事呢?既然涉及着孩子的素质教育,还一元钱的小事情也就不小了,呵呵,如坐火箭一样,一下升级成家里的头等大事。
为了还一元钱,我和妻子的休息没了,孩子娱乐的时间没了……等我们终于找到那个陆师傅家时,陆师傅去世了已经十七八年了,当他孩子得知我们找了陆师傅许久,就为还他一元钱时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他连说几声谢谢,我却在那一刻说不出话来,一句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谢谢我呢?该说谢谢的人应该是我啊!
回家的路上,我很轻松,真的,与我的孩子感觉一样,无比的轻松。
后记:
写这篇文字,我不是想得到任何人的表扬,我只是为自己做错的事作一个检讨,回顾自己的过去,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人生,毕竟是一个自我领悟自我认识的过程。
一元钱的故事很短,也很简单。也许,在你眼里,一元钱算不了什么,甚至有人会说我们小题大作。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道德环境却在退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诚实,道德,真诚,信誉……这些曾是无价的、最宝贵的东西都已经在臣服在金钱 之下。我知道,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会相同,我们常常考虑一个大人的行为会对小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却很少考虑孩子会带给我们什么。我觉得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书本上的,它应该在我们的血液里流动,在我们的脉搏中跳动。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或思考在日常行为中我们爱的细节该怎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能影响我们生活和左右对某些方面看法的往往都是小事情。不是没有大事,而是大事的机率低,小事出现的太频繁,所以我们只记得小事情而忽略了那些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大事。
我无法改变社会,只能先做好自己。在这个故事里,孩子是我的一面镜子,是孩子帮助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都市打捞起失落的道德,让那一元钱不再成为我心里抹不去的阴影。通过这一元钱,让我明白生活中有很多爱是可以用一块钱来得以体现。如果你能充分利用好你手中的这一块钱,我想这个世界上,能够受益匪浅的绝不是你一个人……
我怀念那路不拾遗的古典人格,一如怀念飘然逝去的岁月。生活中,有很多爱是没有机会向当事人回报的,当你用复杂去看世界时,世界就给你复杂的样子;当你用简单去看世界时,世界就给你简单的感觉。我不愿将问题想得太深,只是想让我孩子的心灵从小就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