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教学”与“考试”(随笔)
我们先看三个词语:
教育:①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②按一定要求培养:……③动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660页)
教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659页)
考试: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733页)
由此可见,“教学”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考试既是教育的形式内容之一,也是评估评价的方式之一。“教学”与“考试”应该说都有广博无边的内容,这方面的论述应该说很难扯清,而读者也是很难理清的。不过,先别怕,我这里只是斗胆想说清“到底是“考试是为了教学”还是“教学是为了考试”的问题。
根据上面对三个词语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考试属于教育教学的活动,而教育教学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为了考试的活动。
教育教学的初心是使受教育者即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增长才干,健康成长,而教学的初心也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包括明辨是非、兴趣追求、价值取向、人生规划等。
考试的主要功能有三:1.检测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程度、查缺补漏;2.选拔各级各类人才以便继续培养或使用;3.通过考前的全面复习,促进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但是,现阶段的考试却有很多在逐渐破坏第2项的公正,削弱或者丧失第3项的功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分数的高低成了量化老师业绩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而且赋予的利益差距还越来越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初心也被功利之心所代替,开始把越来越多的心思由研究课标要求、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转向研究考点及变化。而且越来越超前,甚至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乃至学前教育,并衍生出各种考前辅导培训的产业,从校内到校外,从地方到全国,过去的十多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还出现专门应对考试的考试工厂集结地。
考试渐渐地不再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学,让学生获取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多地为了学生的考试,很多老师和领导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教育最终“还是以分数论英雄”。
选拔人才以各种考试为途径,“以分数论高低、以水平论英雄”本身没错。如果没有或者大家都不参加各种“考试技能”一类的培训,而是踏踏实实,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原本的教育规律教育教学,学生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知识架构与联系,在适当的训练中总结提高,考试的分数高低确实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可问题是现在被迫参与各种考试技能培训的学生很多,而且仅仅限于部分家庭有实力者,这不仅造成了选拔人才的不公,还造成选拔过程中的内卷,过度浪费家庭的投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还有学生容易形成过分依赖考试技巧而忽视完整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架构,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以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挖下陷阱,而受益者仅仅是注重辅导考试技能的个人和机构。
我们再说考点和范围。考试不管什么形式,仅仅是检测而已,即使检测的内容再全面,也不会且也不可能覆盖教学的全部内容。不可能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其运用全面考查。而且同样性质的考试,考题甚至考点也会因为要遵守命题规则避免机械重复,随着考试时间的变化而有变化,但是不管什么性质的学段,课标对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考生因片面追求高分而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大打折扣,有所偏差。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难发现如下现象:那些平时勤奋踏实、好学善思、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管老师怎样考、考什么、定期还是临时考试,都会考出比较优秀的成绩。但如果我们在考前对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划出一个比较集中的考试范围,或者透漏若干题目,这部分学生也会考出理想的分数,因此看来:他们仅仅需要把答案记住而已,而试题的答案永远代替不了知识技能及其运用,因此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增强。如果是选拔性考试,就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造成选拔功能的紊乱。
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上,我很不赞成过分地研究和强调考点,更不赞成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考试技巧上。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担任毕业班的语文课近三十年,每次都仅仅在授完新课后复习时稍微强调一下,这样,虽然平均分并不出众,但是优秀生(班级人数的前30%)尤其是级部前50名的成绩一直领先。
其实,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一致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的,这也是考试时命题的范围依据。范围是整体,而考点则是其中的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踏踏实实,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原本的教育规律教学。学生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知识架构与联系,以正确的心态迎接考试。坚持让考试为教学服务,而不应该让教学为考试服务。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十多年前,牡丹区语文教研员李秋岚老师就反复告诫语文老师“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我认为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如此,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更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
202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