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读黄金山古风《山居醉酒四十韵》有感(作品评析))
黄老一首古风,吸引了我的眼球,令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也就是说引起我的共鸣。
作者以在江山获得第四季度优秀作者的称号而兴奋不已,于是,从不喝酒的他,居然独酌独饮起来。自古文人诗酒不分家。酒是物质的东西,但也能刺激诗人作家的灵感,于是一篇长篇古风产生了。
这首古风语势酣畅,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使我联想到李白的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又仿佛听到了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二胡曲《听松》的旋律。
这首诗以酒为线索展开抒情。作者首先交代了自己不饮酒而饮的原因,是获得江山第四季度优秀作者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对于当今那些拿着国家的薪水而名利双收的“作家”们来说,也许是很不足道的。但是作为一位以写作为乐趣,和以诗文表达人民心声的平民作者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黄老不图名利,微小的荣誉是对自己创作的肯定,所以兴奋不已,饮酒赋诗。
紧接着,黄老长期蓄积的创作势能一下子迸发出雷声电光。他云天雾地,天马行空,展开丰富的联想。他联想到一个个与酒有关的历史人物,表示对他们的缅怀。作者联想到了杜康与刘伶、武松醉打蒋门神、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关公温酒斩华雄、欧阳修饮酒醉翁亭等等历史故事。这些,一是见出其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之丰富,也看出作者的人品,因为你崇拜什么人,决定于你是什么人。你是汉奸,必定崇拜秦桧,你有英雄情结,必定崇拜英雄。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写什么诗。善于阿谀权贵的人,绝对写不出李白“蹇驴得志鸣春风”“道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这样的诗句。
然后,黄老谈到自己不仅能文,且爱好书法绘画:“挥洒淡墨染宣纸,燃红蜡烛照忠贞。寒山水远枯笔画,质感风韵乃凤鸣。”这里我们看出黄老的确富有才情,多才多艺。对此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像这样正直豪爽的天才,理应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为什么佳作连连,诗文成山,却只在江山这样的文学网站上得到一个优秀作者的称号呢?联想到前些日子关于“屎尿诗”的争论,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像黄老这样真正代表传统文化的作者,却只能在山沟的茅屋中独酌抒怀,而一些被捧起来的“大家”,他们却在觥筹交错的筵席上谈笑风生,陶醉着国家给他们的职称、金钱、名誉,这正常吗?但我们反过来想,历史上像竹林七贤,像陶渊明,他们的佳作,不都是在荒林僻野写成的吗?
但黄老虽有隐士之风,却仍存有儒家的入世之心。黄老身处山坳,仍惦记着防疫脱贫问题:“抗疫终须每日做,脱贫还得坚持登。虎年还要发虎劲,老当益壮效山鹰。”最可贵的是黄老表示不争那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觉得只要健康就好。“高山流水心朗朗,清风明月延寿增。”这句诗令我想起李白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的诗句。作者躬耕垅亩“不沾铜臭”视金钱如粪土的高洁品质,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作者又自我安慰道:“江山自有人才出,何须吾侪费苦竞。”这里表现了作者相信社会的发展,相信一代胜过一代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黄老大量的作品,特别是这一首古风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歌创作的规律。
第一,诗不是憋出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底迸发出来的。当今好多人并没有真情实感,却附庸风雅,写什么七律五绝,其实他们的“诗”就是硬憋出来的。有一位退休官员,号称写诗一万首,他是以数量取胜,但观其“大作”,一万首也就是一首,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不过几句口号加上几个生僻字润色一下而已。其实欲写诗必先为人。贪官也写诗反腐,但那毕竟是假的,狐狸尾巴总是要露出来的。而黄老无论是格律诗,无论是古风,篇篇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情,他的诗是自然喷发出来的,不是硬憋出来的,所以读起来顺口,叫人感到自然流畅,如嚼甘饴,给人以美感。
第二,心有所感,发而为诗,即所谓诗言志,这叫不平则鸣。黄老每一首诗都是不平则鸣的结果,这一首更是如此。
第三,黄老的诗写得好,证明陆游“功夫在诗外”的观点是正确的。黄老一生经历坎坷,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当过农民,当过兵,参加过珍宝岛战役,当过老师,晚年退居老家拿着微薄的工资继续务农。加上他一直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决定了他的诗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得快而且好。
当今文学大家不少,既有国内呼风唤雨的文学名流,也有获得国际奖的大腕。但他们的作品都很难引起我的共鸣,即使文学评论家们把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在我的心湖里泛起一丝涟漪。也许天生孑然不群,也许自己的才学浅薄,我读不懂他们的大作。记得鲁迅曾说过,是鸱鸮便鸱鸮般唱,是黄鹂便黄鹂般鸣。那意思就是说,作家写诗作文,必须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真实的生活,虚情假意,为文而文,或为名而文,是断然写不出好的诗文的。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不真实的诗文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尽管可能一时被所谓批评家捧上天。纵观文学史,多少为历史证明的佳作,都具有真实的特点。屈原的《离骚》是其真实的爱国情怀的流露,是其遭到小人嫉妒得不到楚怀王信任的悲愤感情的发泄。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表达的是作者对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政治黑暗的不满而自然流露出的愤懑之情。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的产物。黄老的这首古风,为我们的写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我们要认真阅读学习。
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