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游览东涌(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游览东涌(散文)


作者:柳絮依依 举人,4550.7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9发表时间:2022-01-06 22:48:55

【丁香】游览东涌(散文) 三年前的夏季,我和一群孩子又去参加暑假非遗游活动,一大早乘地铁前往南沙的东涌镇。
   东涌镇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珠三角洲腹部,境内的沙田平原土壤肥沃,三水围绕的冲击沙洲大部分地势平坦。这里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开垦成沙田,那时称为吉祥围,寓意为吉祥如意,是东涌的象征。在吉祥围东面是深深的水槽,水面很窄,岭南人叫“涌”,按方位命名就叫“东涌”了。每当看到这些水槽,我在心里嘀咕,这不就是一条小溪吗?或许自小生活在江南的大江边,只觉得岭南的“涌”太小了。
   从广州乘地铁去东涌,有段地铁是在地面上行驶,我恍如在乘高铁,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飘过,我很是兴奋。到了南沙地铁站,我们换乘公交车前往目的地。到了沿海地带,只觉得这里的乡镇比老家的县城大,街道纵横,树木林立。
   我们任由公交在街道穿梭,稀奇地观看这里茂密的植物和花草。没有事先作准备,只能听同车的人述说东涌的发展变迁。东涌的沙田是泥沙淤积成坦而成,水边肥沃的土地适宜发展农业种植,据说当年沙湾、顺德等地的耕田人纷纷而来,他们耕作种植,慢慢定居东涌,繁衍生息。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因为战火连连,中原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偏僻的岭南有了大量中原人移民而来,番禺、沙湾以南由人工围堤而成的沙滩开始有人居住。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次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种植技术。时过境迁,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渐渐融合同化。历次南迁移民中,祖先源自中原的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重要民系族群,如今客家人遍布全球。
   与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不同的是,因为战乱,古百越族的后代来到汪洋大海处,世居水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逐渐形成独特的疍家文化。水上居民上岸后,慢慢融入社会,疍家文化与陆地文化互相渗透。东涌民间文化传承了疍家文化,揉和部分民田地区礼仪,形成了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乡民既敬畏天地,又尊敬长辈,更感恩父母和兄弟姐妹。
   多想再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无奈车程到了,我们下车后,离开主街道,首先来到吉祥围民族广场,走进民俗文化风情馆。馆内光线朦胧,展示的沙田水乡婚庆文化让我们回味无穷,船上的两位女子穿着黑色的衣裤,划船的渔夫戴着沿海才有的斗笠,小船上堆满结婚所需的生活用品,船头上几只鸭子的脖子上贴着红纸,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美满幸福。这个画面与老家山里的婚庆画面不一样,我们老家在大山深处,婚庆场景是在大山脚下,人们背着背篓、挑着箩筐走在田埂陌上,在锣鼓和锁啦声中喜气洋洋地送新娘出嫁。馆内展示的水乡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不同于内地,我看着觉得很新鲜好奇。小时候看过的图书中海边人家的生活场景早已模糊,第一次走近水乡人家曾经的生活画面,不由感慨万千。
   走出民俗文化风情馆,辗转几地,走过几条小巷,只见水乡小桥流水处茂林修竹,曲径通幽,那里的青墙黛瓦具有岭南风格。我们匆匆走过寻常巷陌,都要驻足欣赏路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倒映水中的民居。炎热的夏天,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裳,为了不掉队,我一路小跑,终于来到位于敬老院北侧的老建筑炮楼前。绿树掩映中的三层高的炮楼由青砖砌成,每层楼的墙壁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枪眼和瞭望孔。我心里疑惑,这里以前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带着疑惑走近炮楼,炮楼里的展览让游客知晓了此地民国时期的历史。炮楼旁的枪炮修械所如今成了东涌农耕渔猎展览馆。一楼展览的是传统农具、农耕图,这一件件旧农具、渔具是从民间广泛收集而来的。陈列在东涌农耕渔猎展览馆的旧农具、渔具,是当时人们为了生存进行劳作的心爱之物,是他们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拍摄这些旧农具、渔具,大人们唏嘘不已,说看到这些,就会想起小时候随父母去山野劳动的情景,不停感叹时代发展真快。孩子们惊奇地东看看,西瞅瞅,迅速上了二楼。
   二楼灯光暗淡,展示的河涌充满神秘的色彩。东涌河道纵横,形成了天然的水网,小村落沿着河涌散落,沙田水乡风情是这里独具的特点。二楼展示的水乡茅寮、瓜棚、疍家小屋,再现了过去沙田水乡人艇上和茅寮生活的场景。我对着这些简陋的茅寮、瓜棚、疍家小屋沉思,想象着人们与大自然搏斗,建造自己的家园,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画面,内心很佩服他们从一无所有到自给自足的生活历程。
   解放后,疍家人离开小艇、茅寮,居住在自己建造的楼房,不再风里来雨里去捕鱼捞虾,风浪里冒险的日子随着云烟而消散。现在东涌有很多外省的人来创业或打工,旧貌换新颜的东涌让初来乍到的人以为到了城市。东涌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宜居小镇、全国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州市特色名镇等荣誉称号,这些都是东涌人在各界政府领导下取得的优异成绩。
   孩子们走进水乡茅寮,摸摸竹竿、炉灶,不时爬上爬下,见到展示的花鱼笼、塘虱笼、虾笼,不停询问这是什么。大人们耐心讲解,这些水乡人所用的器具是用于捉鱼捞虾的,还告诉孩子们那时人们生活的不易。站在简陋的茅寮前,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欣赏昔日的水乡风情,既惊叹那时人们简单的居设、生活的艰辛,农耕渔猎生活虽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又渴望回归慢生活的节奏。
   炮楼是东涌水上绿道的旅游项目之一,我们参观展厅的旧时水乡场景,体验东涌人旧时生活风貌,仿佛看到他们昔日岁月的生活场景,这一切如电影画面,也勾起我们对家乡往事的回忆。炮楼,一般是人们为抗击外来侵略而建造的,而这里的炮楼是1938年突然建造的,起因是番禺县的李塱鸡与同伙杀死了东涌自卫队队长后,夺取沙鼻梁、东克沙等围田,他们想得到控制权,就选中心位置建造了炮楼。
   离开炮楼,可去绿道码头坐船,实地欣赏水乡风貌。坐在船头,蓝天白云,夏风熏染,浓浓的水乡风韵扑面而来。绿道两岸,花儿争奇斗艳,清澈的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沿岸原生态的瓜园、果园、菜园散落在房前屋后,农家温馨的画面,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笔下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到了东涌,还听闻了久负盛名的美食、曾经的岁时习俗、闪光的民间艺术等。如寓意长长久久的九大簋是传统盛宴,九大就是风、云、雷、雨、海、火、日、地、天,体现了选材的自然、地道。这里春节有贴门神、放炮竹、吃团年饭的习俗,端午节会包粽子、敬祖先。这里群众文化活跃,有舞龙醒狮协会、咸水歌团队等群众艺术团队。
   东涌一游,水乡风情、原生态景色、水乡人的勤劳,深深刻入脑海。期待再次来东涌,欣赏古老建筑、水上绿道,了解传统文化,分享瓜果飘香的丰收喜悦。
  
   (原创首发)
  
  
  

共 26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依依老师这篇散文讲述了参加一次非遗活动的见闻。东涌位于广州南沙区,珠三角洲腹部,土壤肥沃。东涌的沙田是泥沙淤积而成,适宜发展农业种植,当年沙湾、顺德耕田人定居东涌。华夏文明,移民南迁,中原、岭南文化融合,源自中原的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重要民系族群。非遗活动围绕民俗文化风情、水乡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场景和画面,感受文化内涵。来到三层高的炮楼前,由青砖砌成,墙壁上有枪眼和瞭望孔。炮楼旁成为东涌农耕渔猎展览馆,陈列的旧农具、渔具,都是生存劳作的见证和生活智慧。二楼展示水乡茅寮、瓜棚、疍家小屋,再现了水乡人艇上生活场景。解放后,疍家人离开小艇、茅寮,住楼房,结束了风浪里冒险的日子。通过非遗活动体验了东涌人的生活风情,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水乡的原生态风情都留在了脑海里,感动了孩子们,也让孩子们从小在大脑知识结构中保存非遗记录。散文精致优美,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感谢赐稿,推荐阅读。【丁香编辑:秦雨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01-06 22:52:45
  通过非遗活动体验了东涌人的生活风貌,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水乡的原生态风情都留在了脑海里,让孩子们从小在大脑知识结构中保存非遗记录。散文精致优美,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感谢文化使者的精神和境界,坚持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光大!感谢老师赐稿丁香!问好。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回复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2-01-07 05:54:14
  三年前的暑假,第一次走进东涌,辗转来到民俗风情馆和农耕渔猎展览馆,看到水乡人家曾经的生活缩影,很是惊奇,拍摄了一些照片。谢谢秦雨阳社长在百忙之中留评和鼓励!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2-01-07 05:47:24
  谢谢秦雨阳社长精彩的编者按!敬茶!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3 楼        文友:闰土        2022-01-07 18:30:52
  老师这篇游记写的真好,长期关注老师,发现您写的游记特别棒,每到一处,都把走过的、游览过的山水景物写的入木三分,不但文章朴实、接地气,而且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这篇游记,写出了东涌小镇的山水文化及贴门神、放炮、吃团年饭等等。向老师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2-01-07 19:04:33
  因是与孩子们一起去的东涌,对农耕渔猎展览馆展示的民俗风情很好奇,感觉这些与内地的风土人情有不一样的地方。自小生活在山区,初次接触到沿海地区的水乡文化,只想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谢谢闰土社长在百忙之中留评和鼓励!遥祝冬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