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诗词古韵 >> 【东北】七律·登丰乐楼(古韵)

编辑推荐 【东北】七律·登丰乐楼(古韵)


作者:写手孙世元 白丁,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3发表时间:2022-01-07 17:09:31

《七律·登丰乐楼》
  
   平水韵·平起·首句押韵·八庚
  
   樊楼挺拔汴梁城,雁影霞光相映生。
   艮岳崔嵬如寿域,亭湖潋滟似蓬瀛。
   家羞太祖黄泉路,国耻徽宗白骨坑。
   宿命崖山沉霸业,天机襄郡葬威名。
  
   注:
   丰乐楼-----即矾楼,原名白矾楼,后更名为丰乐楼,另一说为樊楼,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西路与宋都御街交叉路口西南50米。相传矾楼为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风流皇帝宋徽宗与京都名妓李师师常在此幽会,小说《水浒传》对此楼也多有描写。丰乐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整体建筑高低起伏, 檐角交错,富丽堂皇,为开封最大仿宋游乐中心。
   汴梁-----是宋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之称呼,不仅是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也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中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称之为开封市。
   艮岳------开封古典园林建筑,宋代著名宫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兴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亦号华阳宫。艮岳,纵横十余华里,其主峰高90米。
   亭湖------即龙亭湖,龙亭湖是古城开封文物古迹的代表。其实不仅是湖,还有一座建筑在巨大青砖台基上的殿堂曰龙庭。龙亭前有条笔直大道,道两则分别是潘湖和杨湖,统称龙亭湖。
   家羞太祖黄泉路-----太祖,即宋太祖赵匡胤,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母为杜氏。赵匡胤,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属于典型军二代出身,21岁时为寻找建功立业机会离家远游。公元950年,23岁的赵匡胤结识了29岁的柴荣,遂北投邺都郭威部队,在一系列战斗中,两人建立起兄弟般的战友情谊。那么柴荣何许人也?柴荣,字君贵,后汉枢密使的郭威义子,身世卑微,自幼追随郭威左右,十五岁即上战场,身经百战。而郭威何许人也?郭威,出身将门世家。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来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郭威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因病驾崩,享年五十一岁,庙号太祖,葬于嵩陵。郭威死后由养子柴荣即位,时年33岁。改年号显德,史称周世宗。此后,柴荣与赵匡胤由战友关系改为君臣关系。柴荣极登九五成为皇帝后,修养生息、促进生产、严惩贪官、修建水运,将后周治理的井井有条仅用五六年时间,为后周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柴荣马不停蹄地开始对后周军事、内政等方面都做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包括大胆任赵匡胤,而赵匡胤也确实不负柴荣的厚望,在整顿军队和几次战争中,赵匡胤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期间,赵匡胤积极深入基层,严格挑选军官和士兵,加强军队整体战斗力,完善后周的永兵体制,其种种表面深得柴荣的赞许和信任,甚至将赵匡胤提升为禁卫军首领。柴荣在指挥对外战争方面,其战绩更得用辉煌两个字来形容。“高平之战”中柴荣在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时候,却绝地反杀,一战成名。公元959年,柴荣亲自率领后周大军进攻被辽国长期占据的中原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当时后周军队兵锋所向,势如破竹。短短四十二天时间就夺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宁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在此过程中,辽军完全抵达不住后周军队强大的攻势。然而,苍天不助周世宗柴荣,正当后周军队准备直取幽州(今北京)的时候,柴荣的车驾至瓦桥关(今河北涿县南),探听到辽军已经望风披靡,非常高兴,认为大功将成,于是登高台,视察六军。这时,有父老乡亲百余人,持牛酒进献,柴荣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父老答道:“历世相传,称之为病龙台。”柴荣闻言默然,于是骑马离去。当夜,柴荣就开始生病。次日,病情愈加紧急,只得班师回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行动只能宣告终止。如果不是柴荣突发重疾,“燕云十六州”很有可能就此收复,而后来的中原王朝在其战略地位上的被动局面就会由此而改变,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更有甚者,周世宗柴荣的“人算”还反映在临终之际对后周高层人事的调整:在武将方面,他将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卫国公张永德调离京城,随后提拔赵匡胤以牵制后周太祖郭威外甥义成军节度使李重进。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戚,又是开国重臣,手中掌握后周禁军,所以他俩也是柴荣的重点防范对象。在文臣方面,他令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同时为相,除了辅佐幼主柴宗训之外,还能互相监督。在禁军将领中,虽然柴荣为了防范李重进专权而提拔了赵匡胤,但作为外戚的李重进也有监督赵匡胤的作用,另外,柴荣还提拔了与赵匡胤不和的检校太尉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也可以与赵匡胤互相牵制。然而,在政治上堪称明君的柴荣却忽视了赵匡胤庞大势力——即赵匡胤是“义社十兄弟”中的领头人物大哥大,而他的九个兄弟此时个顶个都是后周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于是,柴荣驾崩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后周禁军的侍卫司和殿前司中,包括李重进在内的多位高级官员被调任外地,而接任的则是高怀德、张令铎、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赵匡胤的心腹嫡系,柴荣精心安排的朝廷权力制衡以保老柴家江山永固基因万代传续竟然瞬间土崩瓦解,再次证明了“人算不如天算”。此刻,后周可以说已经是“义社十兄弟”的天下。人们都说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场秀,事实上,赵匡胤也的确这出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赵匡胤却不是这出戏的导演,而导演兼策划人就是后来独相十年的赵普。史书上对赵普的评价是“习吏事、寡学术”的半吊子书生,他的才学并不出众,却能位居中国十大谋士之列,主要是因为他具备出色的策划能力,曾几何时,赵匡胤在赵普的出谋划策下,从一个普通青年将领,从而变为周世宗柴荣眼前的红人,位居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不过话说回来,周世宗柴荣也不是吃素的,在柴荣其临终安排下,赵匡胤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如果要政变必须获得调兵权,而赵普为达此目的凭空制造了一起从未发生的外敌入侵事件: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周世宗刚刚去世,由于国丧,这个年大家过得都很沮丧沉重。突然镇州(今河北正定)飞马来报,契丹大军入侵。大年初一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没过一会儿,定州(今属河北)又来报,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敌人来势汹汹,军情十万火急。符太后和宰相范质如热锅蚂蚁,派谁出征御敌?左看右看,没人合适。范质没办法,只能请求大将赵匡胤出征。赵匡胤还显得很勉强,但是表示愿意以国事为重,愿意统帅三军将士北上抗敌。就这样,统兵权兼调兵权一股脑儿送到赵匡胤手上。第二天,几万大军就被赵匡胤带出京城。这次“契丹入侵”本属于子虚乌有,不过是赵普做了个后周灭亡之局,而赵匡胤率领数万大军早已出了爱景门,一路浩浩荡荡来至三十里外的陈桥驿,随后命令大军偃旗息鼓,原地驻守休息,最为奇怪的是,赵匡胤出征打仗从不喝酒而这次却破例叫卫士温一壶老酒,竟一饮而尽。照说战争在即,六军驻马,作为统帅的赵匡胤本该召开军事会议,然而此刻的赵匡胤却一醉不醒。根据剧本场次推进,既然赵匡胤退场,那么赵普也就闪亮登场。赵普所用的牵线木偶是个道士,名字叫苗训。苗训仗剑做法,说他看见天上出现两个太阳,且相互争辉,暗示将有新天子出现,是天命难违的大吉征兆。显然, 如果没有赵普做后台,就算借给苗训八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而正当“天有二日”“点检作天子”之说在军营传得沸沸扬扬之时,赵普又紧锣密鼓地指派都押衙李处耘粉墨登场,李处耘名义上到各营巡视,其实是煽风点火外加火上浇油,李处耘这回不仅是“天命所归”之类的造舆论,而是直接煽动**实弹的兵变,并发话拥护新君者个个均有赏,不拥护者颈上吃一刀。于是转天拂晓,天边刚见鱼肚白,后周军营就炸开锅:一帮将校和赵普一起涌入赵匡胤元帅大帐,把还没睡醒的赵匡胤给抬到交椅上,然后拿出件九龙黄袍披在其身上。赵匡胤装模作样睡眼惺忪,这时众将士早等不及了,舞拜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不由分说,把赵匡胤扶上战马,而那“黄袍加身”的“黄袍”从何而来,想知底细只能问赵匡胤与赵普了。此刻,大帐之外演兵场上,数万将士铠甲映日,鼓角齐鸣,旌旗直指京城开封方向。赵匡胤准备收场便大喊道:“你们不仁不义,逼我造反,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还可以,不听我的命令,我死也不会答应的。”此时,赵匡胤表情凝重,态度坚决。而 在赵普安排下,早有捧场的将校高呼:愿吾皇明示。赵匡胤于是说道:不许骚扰太后和少帝;不许骚扰百官;不许抢劫。“服从我命令的你们都有拥戴之功,重重有赏,不服从我命令的,株连九族。”众将一听,不**还有赏,当然都听赵匡胤的。而这时,赵普早派赵匡胤的卫队军校郭延赟赶回开封,告诉赵匡胤的死党、留守开封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赶快行动起来,做好秘密迎接大军进城之准备。同时布置士兵,陈桥警戒,守卫赵匡胤,同时,委派赵匡胤心腹大将潘美先回京城吹风。潘美正好在早朝之时抵达皇宫,文武百官听说陈桥兵变消息后都惊出一身冷汗,宰相范质掐住王溥的手说:“派军出征的决策太仓促了,这件事是我们的责任”。除了范质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之外,对“陈桥兵变”做出反应的另一个人就是被周世宗提拔,用来监视赵匡胤的检校太尉韩通,当他听到兵变消息立马出宫,准备发动部队抵抗赵匡胤,却在半路被赵匡胤心腹都指挥使王彦升所杀,这个韩通是唯一出于忠诚而殉国的后周大臣。当天,小皇帝柴宗训颁布诏书,禅位给赵匡胤,至此,立国十年的后周宣告灭亡。不过有一点,柴宗训虽然不是皇帝了,但是赵匡胤没有为难他,也许是赵匡胤心中有愧的原因吧,毕竟自己的皇位来得不是那么光彩。于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颁布圣旨极其优待后周末帝柴宗训,封他为“郑王”,赐给他“丹书铁券”,这玩意在古代可是了不得,可免除小罪,宽赦大罪,就是犯了十恶不赦之罪也不会被斩首,更不会被连坐。随后,赵匡胤又把柴宗训母子俩极其宗族一块送到房陵今湖北房县。虽然地方偏僻些,离宋朝都城开封较远,但柴家人非常的自由,且在衣食住用其供给方面都是优先配送,能得到这样结局已经算是不错了。接下来,赵匡胤开始封赏在自己谋权篡位过程中出过大力,有过功劳的禁军将领,同时,赵匡胤在朝堂之上向文武大臣们保证说:我赵匡胤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以前的大周是什么样,咱们的大宋就什么样,不用拘束,不用见外,自在一点,就跟没变一样。赵匡胤话说的漂亮,具体如何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其时,赵匡胤鉴于已控制局面,便逐步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实话实说,太祖赵匡胤对石守信等一批自己的故友并没有心存警惕,可是却架不住谋士赵普数次进言:“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诸如此类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终于被说服并决定解除禁军高级将领们之兵权。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一场特殊的宴会在皇宫内举行,此次宴会的出席者各个都是大宋王朝的中流砥柱、开国元勋,比如第一位石守信,它是赵匡胤的副手,在兵变中是禁军中副首领,当赵匡胤发动兵变抵达京城开封城门,已经等候多时的石守信统领禁军全部兵马,瞬间大开城门列队迎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这是整个兵变谋划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且旗开得胜。第二位是王审奇,他的功劳仅次于石守信,也是在京城内里应外合地配合兵变大军。第三位是韩重赟,在赵匡胤兵变的时候积极调动手下竭力保护赵匡胤,拥立赵匡胤为帝。第四位是李继勋,兵变之前其地位甚至高于赵匡胤,是个很有能力的将军。第五位就是刘延让,宋朝成立后依然享有兵权,次次都带兵打仗。第六位是武宁节度使王全斌,灭蜀第一功臣……等等不胜枚举。席间,宾主尽欢,觥筹交错,本应是一派良辰好景。然而,就在这时一声叹息从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口中传来,刹那间,众人不禁忐忑不安,冷场好一会儿,身为元勋之首的石守信终于按捺不住,询问赵匡胤道:“陛下为何叹息?”赵匡胤看了看这个陪着自己东征西讨的老兄弟,不由得再次发出一声叹息:“我在想,咱们本是草莽之人,能出人头地全靠着世宗皇帝提拔,可如今咱们为了这番荣华富贵,辜负了世宗皇帝的信任,以后恐怕会招致横祸啊!”在座之人莫不冷汗直流,这话分量太重,没人敢接!赵匡胤扫视一眼在座的众人,再次开口道:“朕就不说将来,且说现在,军中,民间有多少人不知道陈桥之事,又有多少人朝思暮想地盼着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呐!“ 话说到这份上,在座众人才彻底明白圣意初衷,于是,无一例外地一股脑儿离席跪拜,并高呼:“臣等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然而,众人此番表态只换来赵匡胤凄凉一笑:“我怎会不知众位兄弟对我的忠心,但是回首往昔,当年我对世宗皇帝难道就不忠心吗?结果怎么样,还不是披上了这一身黄袍。若是有朝一日你们的下属效仿往事,你们能怎么办?”在座之人毕竟是人中龙凤,此刻已经完全理解了赵匡胤的意图,立刻高呼“求陛下救救我等!”赵匡胤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而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即收回兵权!当然,也不白收,做为交换,赵匡胤承诺给在座众人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座之人哪里敢反抗,立刻照做。于是就在这一场小小的宴席上,一夜之间,整个大宋王朝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赵匡胤一人之手。不过话说回来,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上,并非单纯下其兵权这么简单,很多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的禁军将领们,从将军位置上下来后就被外放出去做了节度使。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当时五代十国的传统,且外放的这些为节度使们可以在其地方大肆搜刮民财,算是地方霸主。不仅如此,赵匡胤同时还把自己家里的几位公主下嫁给这些个将领们,这样一来,既让这些人当地方一霸,还让这些人成为皇亲国戚,双重保障以稳定军心,且在日后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这些人不止一次被召回继续为赵匡胤卖命。其原因是,赵匡胤并没有上演开国后就“卸磨杀驴”斩杀功臣的戏码,这也是赵匡胤被后世称作“老实人皇帝”的原因。赵匡胤军政大权一把抓后,便开始致力于统一华夏战争。以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选派得力将领驻守边境,防御辽和北汉,派遣主力主力部队南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由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九月至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五月,仅用不到十三年时间就基本结束了自唐“安史之乱”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赵匡胤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彻底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的同时,更重视文化和生产,并多次治理黄河等主要河流,大大减少水患的发生,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赵匡胤十分重视文化传播,下令收集各国遗留书籍,广泛、高价收买藏书、字画,并根据藏书价值授予献书者一定官职,极大的刺激了当时文化的传播,与焚书坑儒的秦嬴政和大兴文字狱的康熙、雍正及乾隆帝形成高下立判的对照。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而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且收买宦官太监王继恩为心腹以便随时掌握宫内动态。当时,赵光义已经得知太祖赵匡胤病重,于是就在自己晋王府与亲信官拜翰林使兼御医的程德玄,边喝茶边等待消息。不出所料,太监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直接去了晋王府并把消息透露给赵光义。光义马不停蹄地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先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随后,赵光义命令太祖赵匡胤身边所有人员离开,声言他自己服侍哥哥即可。时至半夜,有太监宫娥曾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转眼天已拂晓,赵光义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自己亲哥哥太祖赵匡胤昨夜病情加重突然离世,随后,赵光义宣称奉太祖遗诏在其灵柩前登基为新皇帝。而另一个版本则是说:在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晚上,哥哥赵匡胤叫来弟弟赵光义,

共 32669 字 7 页 首页1234...7
转到
【编者按】作者登上丰乐楼,俯瞰之际,所有景色尽收眼底;冥想之时,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等悉数涌现,令作者思绪动荡、感慨无限。这首诗在选词上精炼、考究;意境的营造上极具气势,展现人物与史实,令读者沉思;创作手法上依据以往风格,气势磅礴,大义凛然,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感谢赐稿东北,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