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藏于九地,动于九天(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藏于九地,动于九天(赏析) ——赏析《孙子兵法》之修辞手法


作者:墨林 进士,645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18发表时间:2022-01-15 08:46:34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藏于九地,动于九天(赏析) 《孙子兵法》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这是其文学艺术的一大特点。
   关于我国古代的修辞,多散见于文著之中,并无修辞专著介绍。从《诗经》可知,先秦时代就已经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在这部兵法时运用了当时的哪些修辞手法,我们暂且不论,现以现代修辞手法来探讨古代孙子兵法的修辞艺术。这,看起来像关公战秦琼——有点离谱。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相通的,也是代代传承的。
   翻看孙子兵法,就会发现各种现代修辞手法穿插其中,使其论述的观点、营造的场面以及渲染的情感等更为生动形象,如同穿越回到波澜壮阔的古战场,给人一种极大震撼的文学艺术和战争艺术享受。纵观孙子兵法可以清晰看到,孙子灵活运用了包括开门见山、前后呼应、画龙点睛、烘托渲染、虚实结合等众多艺术手法,单就其修辞手法而言,有单一运用的,也有交叉运用的,还有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现结合兵法所论述的观点,谈谈其中的夸张、比喻、对比等六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运用夸张手法,其手笔更显气魄
   孙子兵法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并不多,但在《形篇》中却展现出其独有的大格局和大手笔: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此句,堪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胸怀和豪情。这段关于攻守的论断,实际上透着攻守都要做到极致的设想。
   如何守呢?藏于九地之下,这隐蔽绝对是夸张的。不过,如此深藏不露,当敌人找不到交战的对手时,又如何交战呢?这确实为难了敌人!也就难免会成为一群无头苍蝇,四处乱转,甚至被动挨打。所以说,“守”,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兵力;“藏”,是为了更好地“守”,但绝不是等着被打,而是暗藏杀机。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即是藏于地下的典型战法。那么,又如何攻呢?动于九天之上,这动静够大的,惊天动地!这其中也透着一个“势”字,身居高处,声势逼人。如此造势,恨不得天下人皆知,这也是营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紧张气氛。动,则如洪水狂泄而下,气势恢宏而不可挡。当然,这有点理想主义了!
   攻和守,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有力消灭敌人,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全胜”。
   至高至深的追求,可见这夸张背后的大气魄!
  
   二、运用比喻手法,其观点更显鲜活
   孙子兵法中的比喻句子比较多,喻物、喻事以多种形式存在。
   其一,比喻率军将帅的。《谋攻篇》有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把将帅比喻为国家的“辅木”。若对国家尽职尽心,则如辅车相依,国家必然强盛;若对……这个比喻,把原本看似为虚的国家责任喻为眼见为实的辅木,并把职位与责任形象地结合起来,使得论断更易理解。
   将帅是否尽职尽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其二,比喻作战行动的。《军争篇》谈及作战行动时,有这样一段描述: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连用比喻,极为形象地比喻了军队行动态势。“其徐如林”,这句很有味道!初赏时,我有些纳闷,作战行动追求的都是迅捷,怎么可能“徐如林”呢?仔细想来,出击行动在于“快”,而接近攻击的目标则在于“慢”,意在不被敌察觉,这就像食肉动物捕猎一样,缓慢接近目标,然后才是迅猛出击。“侵掠如火”,如火猛烈,虽说如火非火,但如此作战行动的比喻,让人觉得有些狠毒,其侵掠之地难免荼毒生灵……
   当然,战场上搏命厮杀应该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
   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看看不少战场影片,那些弹尽粮绝的悲壮场面,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孙子所言极是!
   其三,比喻战场态势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篇》中以水的流动形态来比喻兵的运动形态,让人一下子就看得明明白白;又以“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来解释用兵的一般法则——避实击虚。孙子继续以水喻兵,“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因为地形的高低而选择流向,那么作战呢?“流向”带来的启示就是,用兵应当选择可以战胜的敌人而战,这就需要根据敌情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战而胜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其自然规律,也有其顺势而为的巧劲!
   两句恰当的比喻,把高深的用兵之道说得如此通俗易懂。
   其四,比喻用兵之法的。“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是《九地篇》中以“常山之蛇”来比喻的其中一个用兵之法。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隋唐英雄传》里的靠山王杨林在瓦岗城外摆下的“一字长蛇阵”,瓦岗寨的反隋大军被团团围困,最后还是靠罗家将俏罗成破阵。罗成破阵之法,亦如当年孙子用兵的这个比喻。
   用兵之法,在于首尾呼应。
   若首尾不能相顾,则可一战而破也!
   其五,比喻认清自我的。“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孙子在《形篇》中使用暗喻的手法,针对那些可以预见的胜利,指出这些并不算高明的胜利,换作是谁也能取胜,这就像举起秋毫,并不说明力大;看见日月之光,并不说明眼亮;听到雷霆之音,并不说明耳聪。试想一下,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这有何值得沾沾自喜、夸夸其谈的!为此,孙子忠告将帅自当谦虚谨慎,并告之那些看似“无智名,无勇功”的将帅才是真正能打胜仗的。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什么地方,名利鲜花?运筹谋划?可以预知最后的结果!
   自作聪明,好大喜功,到头来往往会徒劳无益。
   这些更像是胜利到来之前的一种劝诫!唯戒骄戒躁,冷静,睿智,低调,才有利于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
  
   三、运用对比手法,其视角更显立体
   对比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孙子以大量的对比手法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态度,现仅从态度、效果、特点和态势等四个角度对比分析。
   一是“去与留”的态度对比。孙子兵法的《计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是孙子关于用兵与当权者的一番交流,他直接亮明了本人态度——用他,用兵必胜,他就留下;不用他,用兵必败,他就离去。孙子这态度,是基于对兵法娴熟的自信,这也算是将了当权者一军,甚至有点毫不客气。至于对方如何理解,那就看着办吧!这有傲人的狂劲,但其中的利害关系,孙子已经说得很明白,重要的还是看当权者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后来,事实是孙子被重用了!
   态度决定成败!这样的哲理观念,至今仍为广泛应用。
   二是“多与少”的效果对比。《计篇》的结尾部分,孙子这样强调:“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意思是说,开战之前能够预测出胜利的,得益于从各方向考虑全周,准备充足;开战之前就能预测出来不能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准备不足等众多原因。这里的“庙算”,不是推演和评估,而是筹划和准备的意思。对此,孙子分析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说透了,能否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前提是看准备得如何。所以说,战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战争初始阶段的影响至关重要。
   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也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三是“攻与守”的特点对比。《形篇》有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或攻或守,取决于能否战胜敌方,这个头脑必须清醒——能胜,则攻;难胜,则守;兵多,则攻;兵少,则守。这是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得出的结论,也体现了“以为我主”的战场主导权。攻与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机械执行,应当可以根据战场态势,随时进行攻守转换,这样才能抓住有利战机。
   四是“胜与败”的态势对比。关于战场胜负的场面,孙子用其独特的比喻和对比。《形篇》有样的一段话:“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镒和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铢。孙子以镒和铢来对比胜兵与败兵的战斗态势,可以清晰看到差距悬殊。这里并非仅对比双方的静态实力,而是对比双方的战斗态势,并断言胜兵必以绝对的优势冲垮败兵,这就像万丈山涧的决堤之水,形成不可阻挡的滚滚洪流。
   兵败如山倒,也就如此吧!
   任何时候,没有对比就找不到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能心悦诚服!
   对此,可以用《地形篇》的一句话来概括: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四、运用排比手法,其声势更显壮观
   孙子兵法多处运用排比手法,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入手,规划提出了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语境资源,充分体现出战争的全面性、立体性和系统性,也营造了足够大的气场和声势。
   (一)用兵办法的排比。孙子在谈及用兵之法时,在《计篇》中连用两组排比,道出了用兵的十二种诡道之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一组,为反向思维的排比句,用兵在于出其不意,看似虚,用时实;看者虚,用者实,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一组,四字罗列排比,是出现的情况与解决的办法的系列组合,看似生硬、堆砌的句子,展现的却是斗智斗勇、硝烟滚滚、气势恢宏的各种战斗场景。
   这两组排比,就像孙子为战争布下的一个“天罗地网”,任你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其中的玄机;这也像一位世外高人站在网外看网中人,站在局外看局中人。
   (二)战地特点的排比。《九地篇》列举了九种战地环境,“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如此排比,如同打开了一幅幅战地画面;如此排比,形同于把这些战地环境同置于一个战场沙盘之中,从意境上打造出了复杂多样、波澜壮阔的战场环境。特别是孙子对九地的逐一解读,又如逼真的模拟演练,给人以意境和视觉的强力冲击。
   (三)观察敌情的排比。《行军篇》列举了三十多种观察敌情的方法,“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这是从环境的动态变化多方位观察敌情,以此判断出敌人的真实意图,提前一步,就有可能赢得先机。“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这是从人员的动态表现多角度观察敌情,以此判断出此时敌人的战斗力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行动,掌握战场主动权。如此众多的铺陈排比,凸显出行军作战的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意间又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战场环境,活灵活现了战场上的众生百态。
   众多排比句,如临其境,给人以震撼的战争艺术效果。
  
   五、运用层递手法,其策略更显高明
   借用此种修辞手法和语境特点,表达明晰的态度,隐含着事态逐渐升级的状况。这,完全符合战争逻辑和契合博弈心理。
   第一,关于能否用兵的考量。《军形篇》有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考量从低向高逐渐升级,最后就能得出能否胜利的结论。战争就是一个大的国家系统,需要从战争资源、战争潜力、战争实力以膛国家的战略纵深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又像一部大的国家机器,需要从运转能力、承受能力、保障能力、再生能力和抗打击能力等各大方面进行考量。
   实力和能量的组合,决定了考量的结论和最后的战果!
   第二,关于如何用兵的考量。《谋攻篇》有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依次用兵的策略,如果上策的“谈”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将依次并渐渐向下策的“战”转移。这是最大的努力争取“不战”,而不放弃最后的战,诚意、决心和策略皆体现出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此处的语境修辞给人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战争的危机从源头就已经开始了,若无转机,就会一直存在!
   第三,关于如何夺气的考量。这里的“气”是指三军将士的士气。《军争篇》有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这是孙子以时间概念来形容士气特点,是从士气高昂、士气低落和士气衰竭的变化趋势,以此判断何时是出兵的最佳时机。据史料记载,鲁国大夫曹刿,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在齐国军队攻打鲁国的长勺之战中,即是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终击退强大齐军。
   此为三军夺气之良策!
  
   六、运用引用手法,其风格更显匠心
   该部兵法全书仅引用了一句话:“《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据资料介绍,《军政》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具有兵法萌芽形态的著作,后已失传,且作者不详。不要小瞧了此处呈现出的这句话,它透露出古代兵法的历史轨迹。
   中国古代兵法的源头在哪里?前有姜尚、鬼谷子,再之前呢?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楚的!有阶级,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指导战争和作战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有文字记载的,也有无文字记载的;有成文的,亦有非成文的;有约定俗成的,亦有不按套路出牌的等等。但是,能够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保存并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这看似一句不起眼的引用,确是撬动大乾坤的关键。这个要点,足以说明孙子的军事思想并非孤立存在的,足以可鉴古代兵法及思想的源源传承,绝非是从孙子开始的,也绝不会到此会结束的。
   战场搏杀,声势浩大,三军令动,唯金鼓可闻和旌旗所指。此引用贴意,简捷明了。仅此慎用一句,即知其独具匠心,又善于尊重、借鉴和汲取先人之智慧成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孙子谦卑、虔诚和可贵的做事态度。
   贵为兵圣的孙武,更是立世知礼——三人行,必有我师!
   极为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也让孙子兵法更有文学艺术味道!
  

共 55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古往今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诗词歌赋,但无论何种题材著作,都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系列赏析《孙子兵法》其三后,再次独辟蹊径,剖析兵法中的夸张、比喻、对比、排比、层递、引用等六大修辞手法的妙用,将客观与主观意象,寄寓于现实物象的描述中予以形象化。在这条时空轴上,作者通达犀利的观点、论据,承载和诠释这部兵学圣典中无以伦比的文学艺术魅力。阐其一:兵法中运用夸张手法,声势、造势,以声夺人的气慨而先压制于敌。作者直接点明其修辞特点,烘托气氛,给人深刻启示。二:比喻手法。以水的流动形态来比喻兵的运动形态,解读兵法上灵活用兵之道,遵循从高到低的规律,其观点鲜活明了。三:兵法中运用对比手法,分析静与动的战场态势,能够清晰看到双方差距悬殊,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取得绝对的优势。四:论点兵法中在用兵、战地、敌情中的排比手法运用,加重气势,使文感浩大恢宏,极具震撼。五:阐述兵法在《军形篇》《谋攻篇》《军争篇》中层递的表现手法,一语中的。六:引用手法。兵法全书仅引用了《军政》其中的一句话,却彰现贵为兵圣的孙武,谦卑可贵的处事为人态度,致后人代代敬仰。此篇赏析独具匠心,虚实运用拓展,视野开阔,涵涉内容的思考,凸现这部军事著作所兼具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哲学性,使之更加灼灼光辉。精彩赏析,倾情推荐。【编辑:小小莲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118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2-01-15 08:50:36
  再赏墨社精彩佳作,受益匪浅。问好,祝新年快乐,精彩继续。
小小莲儿
2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5 09:06:12
  感谢莲儿的精彩编者按。辛苦了,敬茶!祝新年快乐!
墨林
3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2-01-15 09:11:29
  拜读墨林老师的赏析美文,受益颇深。葳蕤问好老师,提前祝福老师新年快乐!
春草葳蕤
4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5 09:23:19
  感谢葳蕤老师留评!问好,敬茶!祝新年快乐,并期待你的佳作精彩连连。
墨林
5 楼        文友:华为        2022-01-15 13:04:59
  欣赏社长佳作,分析精僻,见解独道,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让我受益匪浅,拜读学习,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6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5 14:08:07
  感谢华为老师留评!问好,敬茶!祝新年快乐,并期待你的精彩!
墨林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2-01-15 17:24:00
  又一篇《孙子兵法》的赏析佳作问世!什么叫“尽精微”?我想,墨林社长对于《孙子兵法》的苦读深硏细思就是最好的解释。
8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5 17:28:12
  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留评!问好,敬茶!祝新年快乐,并期待你的精彩征文赏析继续!
墨林
9 楼        文友:燕山客        2022-01-15 17:54:20
  欣赏兵书战册中的文学之美,品味兵圣孙武军事思想的魅力。作者对兵法的研究可谓用心。借诸葛武侯祠内半联敬墨林社长。“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燕山客
10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5 18:56:33
  感谢燕山留评,问好,敬茶!祝新年快乐!并期待你的佳作!
墨林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