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向未来】冬日访古(散文)
车子在冬天冷冽的风中飞驰着。这一次的出发,是为了拍摄一个关于本省文化的系列片,有古村落、戏曲、手工艺等等,这个系列主题也很契合冬天这个季节,清冷,幽深,素朴。
四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曾造访过连城培田村——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闽西古村。依然记得当天下着雨,雨中的培田宛如一幅山水水墨画,有一种淡雅的美。
今年初,清冷的晚冬时节,又因为工作关系,再度造访培田村。一路向西,驱车到达培田村时已是夜半时分,培田村已在沉睡,漆黑的夜色中,不辨面目。
第二天一早,我们进村拍摄。刚到村里,就开始下雨,一点一点,越下越大。我们急忙埋头跑到一个屋檐下躲雨,一抬头,才发现眼前就是培田村的“最美拐角”。培田村里石板路交错纵横,四通八达,而在其中的一条路中间,有一排“强势插入”的房子,生生将一条路变成了
“V”字型,自带了转角——这便是有名的“最美拐角”。在“V”字的折角顶尖处,是一座茶馆,红色的“茶”字招牌在灰暗的雨幕中格外显眼。
雨哗哗地下着,村里的门户紧闭,偶尔传来一两声当地方言,是勤劳的村妇挑着担子在巷子间穿梭卖豆腐。一只黄狗跑过来看了我们一眼,又跑走了,在它的眼里,我们这些拿着长枪短炮的人类真是些奇怪的家伙。
渐渐地,雨小了,停了,天开了一点点。我们抓紧时间拍摄。村里的古建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一个个像沉默的老人,静静伫立着,看着时光在人来人往中流逝。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每一座精美的古建筑都是一首古老典雅的歌。无需用言辞去赘述,只需要静默在每一扇重门前,门上的每道风霜侵蚀的痕迹都是一个故事。
天渐渐放晴,来游览参观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在村里走走停停,拍拍看看。在本省的古村落中,培田村是保存得较好的,我们看到有不少的老房子正在修缮,以期以更好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在耀眼的阳光下,古朴的村落散发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幽然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去靠近去触摸去了解。
在我们离开时,我们遇到了一群汉服爱好者在村里拍摄照片,古老的装扮和古老的村落相映成趣,一时间有种时空穿越之感。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画面,定格住了这古意盎然的一刻。
离开培田的时候,太阳已收敛起热情的光芒,夕阳里的培田,依旧是一副淡雅幽然的模样,也许正是这份淡雅幽然,才让它能在光阴的变迁中,永不老去。
这次的系列片,我主要负责一部分古村落和所有的戏曲部分。在拍摄戏曲系列片之前,在我有限的认知里,福建的戏曲不外乎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这几种,而且在我看来,它们都面目相似,唱起来都是咿咿呀呀拖拖拉拉,远不如流行歌曲来得有劲,不是我的那碟“菜”。
但通过这次拍摄戏曲系列片,我的认知被刷新了,原来我们福建的戏曲,除了我所知的那几种,还有北路戏、大腔戏、四平戏等等十几种,每一种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梨园戏知名剧作家、研究学者王仁杰老师,是我们拍摄的第一个采访对象,王老师创作的剧作《董生与李氏》《节妇吟》都是经典的梨园戏剧目,长演不衰。虽然著作等身,但王老师本人却非常低调谦逊,他说自己并不是什么梨园戏专家,对梨园戏也只是浅浅的了解。他说,要感受梨园戏的美,必须到现场。
其实何止梨园戏,每一种戏曲都必须到现场欣赏,才能感受它们的美。与梨园戏同属闽南戏曲的高甲戏、歌仔戏、打城戏,因其活泼幽默的表演,拥有很多粉丝,是“流量剧种”。高甲戏的丑角表演是一大特色,无论男丑女丑,诙谐的表演都能博得满堂笑声。打城戏的类杂技表演,是一大舞台奇观,演员们吞火喷火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惊叹。
歌仔戏在台湾很受欢迎,电视上每天都有专门的时段播放歌仔戏电视剧,我们采访的对象就是在台湾非常受欢迎的资深歌仔戏演员林久登,熟悉他的朋友和观众都叫他“登登”。我和登登前几年有过合作,当时在台湾,走在街上他经常被热心的师奶级粉丝认出,老远就叫着“登登”。登登不仅歌仔戏演得好,闽南语歌曲也唱得好,出的专辑很畅销,很多闽南语歌手比如江蕙、翁立友等等都向他邀歌。虽然是个真大牌,但是拍摄那天,他自己一个人提着大包小包就来了拍摄现场,里面都是戏服——我在联系的时候只说要拍一小段表演,但登登准备了全套“武装”,采访之后立刻换好戏服,化了淡妆,一个两分钟的歌仔戏片段,他一遍又一遍地配合我们拍摄,台湾艺人的认真与专业可见一斑。
这次拍摄的很多戏曲是我第一次接触,比如莆仙戏、梅林戏、大腔戏、北路戏、四平戏。拍摄莆仙戏那天,正好遇上新编剧目《踏伞行》的演出,场景非常美,那种唯美的氛围,即使不懂莆仙戏的人,也会沉醉其中;梅林戏的拍摄在泰宁古城进行,古城古戏古意盎然,听梅林戏传承人黎秀珍老师讲戏讲古,一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达寿宁那天,细雨霏霏,北路戏传承人缪清奇老师如约而至,他非常爽朗,非常诚恳,他说:“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北路戏还活着”,这句话让我心下非常触动——正是因为有了像缪老师这样的人在努力地坚持与传承,我们的这些剧种才一直延续流传到了今天。
从前,娱乐方式不多,看一出戏是人们最大的娱乐,那时剧院外排长龙等买票的场景司空见惯,各剧团也是抢手的香饽饽;现在,娱乐方式多得让人选择困难症都爆发了,看戏的人少了,戏曲的风光也不似往日。在采访中,大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剧团自己想办法,一些相应的政策也陆续出台,给了戏曲人一点坚持下去的希望。
每一座古建筑、每一个剧种都是历经沧海桑田才留存至今,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如今,它们也许式微,也许冷清,但依然有人在坚持,在传承,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做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平凡的事,他们只是想让属于我们福建的文化、我们闽地的腔调和韵味能流传下去,或许从前你看不见听不到,但这一次,我们想让你看到听到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