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游岘山记(散文)

精品 【菊韵】游岘山记(散文)


作者:铁犁 秀才,1680.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7发表时间:2022-01-21 23:52:37

【菊韵】游岘山记(散文) 元旦节那天,突然接到闫会长发来微信,通知我明天出去采风,喜悦自然难以言表。第二天一早,草草洗漱,简简单单吃了些东西,准备出门的时候,五岁多的孙子拉住衣衫,说什么也要一起去。无奈,只得带上他,叫上一台的士,直达石龙区人民路上幸福超市门前聚齐。
   十多个人,两台车;一台箱式,一台商务,刚好。九点多一些,我们一前一后,走何庄、相厂,出了石龙,绕过大营镇,一路西去。
   近年来到处都在进行旅游开发,想象中,石磴盘曲,山景幽雅,虽有险峻,也不至于让人过于劳累。只是这显山却甚是生疏。闫会长说她也不知道具体在哪儿。也不知道是“显山”还是“险山”。幸亏车上有人知道,说是山字旁一个见字,是“岘”山。我吓了一跳,全国的岘山有多处,浙江湖州、浙江东阳,都有山名曰“岘山”。最负盛名的,当属湖北襄阳的岘首山,也叫做“岘山”,史载是西晋羊祜为襄阳守时,常游此山,羊祜是历史名臣,官声极好。山因人贵,于是有名。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且多有题咏。若今天是游此处,自然可以称之为胜游,可惜,没有做这样的准备,真的去了,还真是个问题。好在最终得知,是汝阳的岘山,不是襄阳的岘山,心里的一块石头方才落地。
   不觉间车子到了观音堂。这个地方原来是个乡政府的所在地,几年前撤了乡,这里只留下一个林管站,一样是乡级机构,管理着这里的事务。这个乡是山区,两万人口,世代生活在七十多平方公里的山尴尬里,生活极其穷困。有传言说,山民有终其一生没有出过山的。这不仅是由于山高,更因为路差,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路。据说现在好了,所有有人居民的地方都实现了村村通,不仅通公路,连电力、通讯、网络、自来水全都通了。一些特别无法实现村村通的地方,干脆进行了异地安置,山民们已经全部脱贫,实现了几辈子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们的车穿过观音堂街,沿着一条干河向前驶去。前面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四个遒劲的大字:“滴水崖村”。约一里处,河对岸的山上一座矗立着一面断崖,旁边一块巨石上又刻着“滴水崖”三字。石崖高耸,仰面方可看见它的顶部,上面依然长着一层苔藓,泛出暗淡的绿色。这里看来是滴水涯的正宗。
   我们急于赶路,无法停下脚步近前看个究竟,但我依然相信,那上面或许仍有水滴断断续续地滴落下来。几百乃至上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就是靠着这滴滴哒哒珍珠般落下的水获得滋养,在这一片山地上繁衍着,发展着,顽强地生存着。我曾看到过介绍滴水崖人艰难汲水的照片,底色还是灰白的,就在这崖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水桶排出长长的队列,旁边站立着焦急等待的男男女女。一个人手拿破瓢,蹲在崖底最深处脸盆般大小一泓清泉边上,半瓢半瓢地刮着水,接一担水差不多需要一天。
   现在的景况完全不一样了,崖边的人已不再是挑着桶的山民,而是南来北往的游人,这里再不是十里八村的唯一水源,而是远近寄托着乡愁可以供人凭吊与怀想的一景。
   车子沿着河岸,曲曲折折地驶出好远,车上的人还在议论着,感叹着时事的变迁,山河的壮美。车窗外除了层峦起伏的群山,足以让我们兴叹的还有点缀在山坳河边的村舍。山里的村舍和山下的村舍明显不同,这里没有连成一片的上百户甚至数百户的聚落,只在山林间,山坡上,甚至河岔处,冷不丁地从一片翠竹林梢中露出几栋房屋,洁白的墙壁,鲜红的彩钢瓦,方方正正的一座小院,两三层或者三四层的小楼,楼前还停放着小汽车!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这一路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很多尖尖的屋顶,高高的台阶,西洋城堡式的建筑。这些可都是在西方电影或者油画中才能见到的艺术品,城市人管这叫乡村别墅,那是城里人梦寐中的仙境,如今在这里却成了寻常百姓家了。
   我们在仙境里穿行。方向盘不停地在李会长的手里左旋右转,很多时候都是打到了不能再打。山里的路真平,一颗麻点都没有;山里的路那是真不平,高高低低,弯弯曲曲。最险的地方甚至有十几度,弯又极多,盘旋起来真像一团毛线。所有的司机来到这里都是面临一场严格的路考。车子刚爬上一座山,又突然一头扎进深涧里,沿着河蜿蜒地蛇行。十一点钟的时候,我们的车子终于爬上了牛角岭。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广场上,我们看到迎面墙壁上的巨幅标语,“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仅从这滚烫的标语上,我们已经明显的感觉到那场刚刚过去的全国脱贫攻坚,给这里以及所有的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到达九峰山景区的时候,已近中午,我们在孟诜广场停下了车。广场依着山势,靠后一侧矗立着孟诜的汉白玉立像,脚边是一只盛满着各种草药的石雕的篮子,宛如山上采药刚刚归来。孟诜是唐代医学家,是药王孙思邈的弟子,也是中医药史上著名的专家之一,据载还是食疗理论的首创者。雕像下巨大的基座四边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一行人站在雕像前,读着前人的简介,瞻仰着前人的风采,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思。千年以前的一个人,也许他自己以为是平常的,也许他会以为他的事业也是平常的,但后人从他的经历和贡献中发现了伟大,于是他便变得伟大起来。这伟大在他在世时或许是无法体验得到的,意义对于他已不存在,而他却在后人的心中,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永久地存在着。
   走出广场,对面是马头山,巍峨的一道山岭,如同一匹巨大的奔马,在湛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烈马奔驰的景象,从高昂的马嘴中你甚至还可以听见急促的鼻息和咴咴的嘶鸣声。我们沿着石阶走去,刚到沟边,眼前一亮,一湖绿水碧波荡漾,将四围青山全部收纳其中。我大为惊讶,没有想到在这深山沟壑里还深藏着这么一座大湖!一阵低沉的马达声响,碧绿的水面上一只竹排,缓缓地从下游滑了过来。到了眼前,我才发现这哪里是竹排?竹子也少有这么粗大的,这分明是用钢管之类加工成竹排模样的一只船。船上有桌有椅,二十来名游客坐在上面,一边泛舟,一边观览着岸边的山光楼影,“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怡然自得之情,怕是只有船上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的。我想象着已经坐在了船上,在这翡翠般的湖水里徜徉,在这蓝天下的湖水里迷醉。
   下游中心溘然腾起一支水柱,溅着四散的水花直剌天穹,将千万斛银白色的珍珠抛至天上,又从天上折转回过手来撒落至水面,就像一条蛟龙,蓦地腾空而起,还没有等你回过神来,它已经在高空中抖了弯儿,一头重又扎入水中去了。
   一阵凄厉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是警报!我深感纳罕,太平年月,也只有在“七七”“九一八”这样特别的日子有关部门才拉警报以示纪念,今天是元旦的第二天,举国都在欢庆过去一年所取得的胜利,怎么会有警报?顺湖岸绕过一道水湾,来到一座巨大的平台上,靠边儿架着一只巨大的牛角状的喇叭,一对情侣轮流对着喇叭大声呐喊。小伙子是个内行,引导着姑娘,不要把气一下子吐出来,要悠着点儿,由低到高,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姑娘对着喇叭,按着小伙说的法子,开始慢慢地,发出长长的低沉的声音,接着慢慢地逐渐上升,随着那声音,水中随即蹿出一条银色的水龙来,由低到高,越来越高,一直高得不能再高,声音戛然而止,水龙重新缩进了水里。
   我终于明白,原来那不是什么警报,是人的声音经过这个大牛角放大出去的,从远处听起来,瓮声瓮气,简直与警报可以乱真了。人们竞相尝试,声音在这山谷里、水面上不时地回荡着。我抱起孙子,希望能以另一种形式听到这未来的强音,不知是害羞还是胆怯,小孙子只是腼腆地笑着躲避,且推着我说:“你来,你来。”我走到跟前,发现喇叭嘴儿有口杯大小,镶着环状网格;透过网格,里面是一只麦克风,后面一定还有一只大功率的扬声器,再通过这只大“牛角”的最终放大,将声音扩散出来。而湖中的水柱则是通过声控的高压装置向空中喷射的。
   我调剂了一下情绪,耸了耸两肩,轻轻地咳了两声,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将其沉入丹田,对着那牛角使出平生力气发出积郁已久的一声吼叫,以期待水中的银龙能一飞冲天,然而,我还是失望了,刚呼出不久,便觉中气不足,水中的龙半天都没有探出头来。终于探出来了,只于半空中跳了几跳,像一条死蛇颓然从高处跌落到水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毕竟气力不支,不仅比不得那位小伙,就是那位漂亮的姑娘,我也只能望其项背了。青春早已逝去,无奈又有何益。
   湖的对岸现出一排战舰,灰白色的舰艏高高仰起,十来艘整齐排列,随时都可能一声长笛,驶向深水。惊异间,使劲眨动几下眼睑,终于看清楚了,原来那只是一排战舰模样的水上水族馆——上面没有舰炮,没有雷达,舰岛上有着明亮的窗子,恍然窗后还垂着珠帘。顿时我想,如果在这旅馆里住下,夜晚坐在舺舨上,泡一壶清茶,执一卷好书,天上一轮明月,水中满湖繁星,四周丛山峻峰间飞出一串婉转的竹笛声,伴一两声猿啼,或思或想,或读或诵,或歌或咏,或低吟或浅唱,非神即仙,还多少尘世间的烦恼不能忘却呢?
   我在无限遐思中被同行的游伴唤醒回来,我们还要赶路,新的更美的去处还在前面等着我们。这里没有平坦的地方,我们的车子在半坡停着。重新上车,重新在山的缝隙里穿行。路比过来的还要弯曲,还要险要。尽管很光洁,却很窄,最窄处只容一车。正走在沟底,忽然便跃上了半山。
   山腰间,车窗之外便是悬崖。尽管路边装有栏杆,一尺来高的栏杆,实在无法减轻人们面对悬崖时心底燃起的恐慌。幸尔这里车少,如果前面突然迎面出现一台车来,真不知道该如何错开。前面隐约间出现一座大山,李会长指着山顶告诉我们,那个山就是岘山,山上有一座玻璃吊桥。我望着山顶努力地搜寻着,始终看不到什么玻璃吊桥的影子,模模糊糊有两根像是柱子一样的东西在竖立着,想必那上面就是玻璃吊桥了。
   车又开始了爬山。真要上那座山,却发现那山竟不见了,一路都是转弯中上坡,上坡中转弯,转弯中又上坡。不知道拐了多少拐,上了多少坡,终于走到了道路尽头,那就是说连这么窄狭的山路也没有了。三五座残破的院落随意地散落在略呈平坦的几块台地上,最底下的那家门口站着一个人,打听得知,这个村子叫“木良台(音)”,村上的人在脱贫攻坚中全都被异地安置到山下了,他们一家也就要搬出山去,这里将永久变成一片林区。村里的房子都是一色的瓦房,房上是一色的小青瓦,瓦上的青苔和零星的瓦松也已干枯。房上多数已经塌落,露出黑洞。除了石头墙外,土墙也已破损。
   在一块空地上,孤零零一座石砌的小房,一人多高,一扇破旧的木门上,一把锁斑斑锈迹,在门环上虚挂着。我总是好奇,随手摘去了那锁。门不足一人高,我推开门弯着腰进去。原来这是一座小庙,迎面墙上供着神龛,只有一男一女两尊神像,女的高不盈尺,清眉秀目,肤白如玉,一袭红衣,映得满脸嫣红;男的则仅六寸,五大三粗,环眼虬须,手中执一铁锏。他们身后墙壁上没有任何可以标明身份的文字,故而无论如何也断不清他们是哪路尊神。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曾保佑过这一方土地,如今他们被时代遗弃了。出了小庙,满眼的断壁残垣,平添无限凄凉。然而想想乡亲们已经下山过上另一种世代向往的生活,这凄凉也像时代的倒影,也会随着阵阵山风淡去的。
   已是午后一点多钟,大家的肚子也已辘辘然了,埋锅造饭,大家一起动起手来。
   这是孙文志老师的主意。他说出外游玩儿,最好的办法是野炊。既不用为找不到饭店着急,不必为饭菜不合品味儿而烦恼,且也不会花冤枉钱。他家里开了个羊肉馆儿,东西准备起来也方便。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事先还炒了半盆的羊肉,买了十来斤面条儿,还有馒头、锅盔等。今天的午餐就是羊肉面条了!西南角几间房子,连院墙也没有,两扉破门,一把锈锁。透着宽宽的门缝,可以看到散落的垃圾以及房顶上的破洞。我们就在上房门前支起几块石头,地上还发现一只搪瓷盆儿——底已经掉落,仍保留一个铁皮圈儿,扣在那几块儿石头上坐锅,既挡风又收火,真是废物中的妙用。
   饭很快做好了,我倒担心起一件事来,小孙子吃饭闹饭,万一不吃饭了,闹将起来,如之奈何?大家把第一碗饭盛给了齐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长老,礼当有此“殊遇”。第二碗便给了小孙子。尊老爱幼之风在我们诗社总是三春和煦。是新奇还是真的饿了,小孙子一反常态,不哭不闹,仰面问我:“爷爷,桌子呢?”逗得所有人大笑。我告诉他,“乖乖,咱这是在山上,不是在家里,这里没有桌子,只能将就一点儿了。”看到附近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头,他自己另搬起一块石头坐下,接过饭来放在当面的那块石头上,大模大样,津津然吃了起来。那神情宛然大人。大家吃着笑着,条件是差了些,但情趣是其他任何餐厅饭店所无法比拟的。饭后,我们收拾了垃圾,浇灭了余烬,开始爬山。

共 76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作者通过游记的方式,写出了贫困山区通过扶贫攻坚工程发生的巨变,那些让城市人羡慕的洋楼别墅,在山区成了平常百姓家的住宅,村村通上了柏油路、电力、通讯、网络、自来水,山区面貌焕然一新。那些通不了公路的人家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留下的村落成了旅游的经典。让游客们看看扶贫攻坚的对比,看看取得的成绩。山上的瓦房庙宇,成了历史,淹没在飞速发展的滚滚长河中。跟着作者的笔迹,不仅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蔚为壮观,更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互敬互爱彼此关照的浓浓的人情,这是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字里行间散发着正能量。一篇好的游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旅游日志,而是旅游中的感受和有意义的所见所闻。好文,推荐给大家欣赏!【编辑:叶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12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22-01-21 23:53:39
  铁犁大哥的文站位高,大气,我非常喜欢!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1-22 01:15:29
  内涵丰富,有时代感。点赞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