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泮池水幽流韵长(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泮池水幽流韵长(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33.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0发表时间:2022-01-22 23:23:53


   定海昌国路103号,现在是定海一中校区;而2000年前,则是舟山师范的校园。
   乐国强先生回忆起1978年他入学舟山师范时的景象,记忆犹新:“那时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刚成立,和舟山师范在同一个学区,校园不是很大。学校的大门在校园的东面。往西进入校园,左边是学校的大礼堂(室内体育场),大礼堂附近有一个有围墙围着的独立院落(即现在的“御书楼”)。大礼堂西边有两幢朝南的教学楼,前面是一幢两层楼,青砖裸露的外墙,读师范的所有班级都在这幢楼。我班就在楼下,楼上还有浙师院舟山分校的几个班级。后面是一幢四层楼,白色涂料的外墙。有浙师院舟山分校的个别班级的教室,学校阶梯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有一个长方形池塘,池中养着许多小金鱼,很讨人喜欢。池塘上还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这里也成了学生休闲拍照的好地方。穿过石拱桥再往北,是五层楼的学生舍所了。我们还是住一楼,三楼以上是女生寝室。学校大门东北方跨过马路进入学校大操场。学校食堂开始在大礼堂旁边的一个临时建筑内,后来新建在大操场的北面。”
   确实,那时,舟山师范学校内筹建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1978年8月实施招生。1979年下半年,我应运考入舟山分校,在这里度过了师专学习那段幸福时光。
   至今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一个长方形的池塘,正中有高高隆起的石桥。周末偶然外出去看电影,我们都从石桥通过,从西南角的边门进出。偶然休闲,我们也会散步到水池边。水池的四周有石栏板围砌。俯身水池的石砌围栏上,看幽幽的池水,清清亮亮,上面浮着几朵酷似睡莲的叶丛,似乎有点单纯而宁静的感觉,与那时的心境有点交合。于是倚着石栏,常与朋友驻足静心,交流谈心。那时不知道这个池称什么,也不知道那条桥叫什么,更不知那儿有什么故事或历史。
   那日,走进定海一中,不见了当年的砖房,找不到师专当年的影子。真有点“沧海桑田”之感。红墙青瓦的古式建筑御书楼独立一处,似乎展示着历史和文化;我们读书那时,这个古建筑是陈旧没人理会的老房舍。而一眼望去,校园内是崭新的建筑,现代的格局中,却用一种特定的框线与色彩,使之带点传统的内容和形态,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荫之中,红绿色的体育场,整洁开阔的行道,芳草铺地,绿树成荫……看不到当年的砖房教室和寝室,也没见那长方形水池。
   这水池也填了?
   教育楼前,矗立着一尊孔子塑像,我上前瞻仰致礼。礼毕转身,却发现绿葱低低隆起处,似有石径台阶拾级的样子。近得前去,发现那隆起的一片繁茂绿丛,覆盖了石栏,绿叶之间的缝隙透露出信息。而中间数级石条台阶,穿过绿丛,较多地裸露在绿丛之外,斑斑坎坷,似写着岁月的沧桑。台阶少了级数,看似有石阶已落在地坪的下面了。四周围着的石栏似乎低了身姿,而中间的石桥缓了坡度,不见了当年的雄姿,没有了那时的峥嵘。
   惘然之间,转而一想,只要水池依然,石桥还在,记忆就还在,历史就还在,当年印入脑中的风姿便不会赶走。伏身石栏,见池水深幽,碧碧一片,浮着几片莲叶,有金鳞游动,涟漪微沦,池壁蓉蓉青苔,是淡然的自在。
   蓦然侧头,却见绿丛掩映的一角,立有一小而低的石柱碑,上刻金色隶书大字:泮池。
  
   二
   泮池,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名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而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故建“泮池”为其规制。而“泮水”又是鲁国境内经过曲阜的河流,名“泮池”,又象征儒家圣地曲阜泮水。故说泮池是学宫专设水池,是官学的标志,用现在话来说,是最正宗高大全的地方公立学校的标志。
   查看舟山的相关历史,舟山的学宫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县治时,在霞山之麓(今东门鳌山新村)创建。可不久,县治撤销,县学也随之废除。
   宋熙宁八年(1075)县令张懿文,建学宫于县东一百步,中为大成殿。元祐七年(1092)簿尉顾有修建,向东扩迁四十步。政和六年(1116)县令张如晦重建。淳熙十六年(1189)县令王阮,见学宫芜隘,慨然重新整修,迁建学宫于芙蓉洲。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县令葛洪“建讲堂,曰申义”,“学校始具体矣”。淳祐六年(1246)县令沈睿又进行扩建,重建大成殿,又置田产。给廩食养士则始自绍兴五年(1135)的县令韩晦;嘉定年间(1208-1224)县令赵大忠增加县学田产。
   元朝升县学为州学。元贞元年(1295年)州判官冯福京到任,重视文教,协力募资修缮学宫,内外为之一新。小学原有“亲仁斋”,年代久长,倒傾损坏,重行修盖,称“育德堂”,为启蒙教学之所。高年级教室有四斋,称“造道”“进德”“存心”“成性”。泰定间(1324-1328)知州韩摶又重修学宫。
   明洪武二十年,撤销昌国县建制,县学随之废弃。
   清康熙二十五年舟山展复,二十七年(1688)恢复定海县建制,第一任县令李侗之后的周圣化见宋时芙蓉洲的学宫已建为营房,难以改动,就选择现为昌国路103号的地方建学宫,于康熙三十年(1691)落成。当时县建制恢复伊始,百业草创,学宫无櫺星门、泮池、石桥,规制还没完备,周圣化就调任他方。而学宫常受台风侵扰,大成殿因且地势低洼,时塌时修。
   泮池开凿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后的事。继任知县缪燧见县学破损,急欲改建,但费用巨大,不敢轻动。当时,定海县学有数十分配学额,即可招收生员。可岛县初开,回岛来的人不多,即使回来了也忙于垦荒种地,盖房安家,无暇进县学读书,这些学额一时还用不了。而县学学额对内地的读书人吸引力很大。一旦进了县学,成为生员,社会地位提高不少,劳役可以免除,地方官见了,会以礼相待;如果是廪生,每个月还能获得廪膳补贴;且进了县学,就是踏上了进身仕途的第一步,学习成绩优秀,可成为贡生,或者乡试中举,都可以当官。如果会试中式,成进士入翰林,则前途不可限量。缪燧想让外地学子用定海县的学额。他和舟山士绅黄灏商议了一种办法:这些外地学子偿付议定资金,用于定海县塘碶的修筑,称为“认垦”。而定海的绅士们义务承担了塘碶的修筑,从而将外地学子的“认垦”用于修建县学。黄灏承担修建县学的任务,修建了大成殿及学宫其他房屋,并开凿泮池,池上架一石桥。从而县学格局完整,规制宏大,称为学宫。
   学宫南面围墙中间是戟门。门柱前设有石鼓。走进戟门,就是泮池。过泮池,就是棂星门。棂星门是内门,东接更衣所,西接忠义祠、名宦祠、乡贤祠、孝悌祠。进了棂星门,有松柏等常绿树木高长在大院里,正面就是飞檐翘角的大成殿,东西是厢房。大成殿是学宫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双重屋檐歇山顶,屋檐高翘,很是宏大,黄色琉璃屋瓦,整个形体棱角分明、结构清晰而又庄严肃穆。据考,殿名为“大成”,是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这是供奉和祭拜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礼殿。
   大成殿向北还有座殿堂,叫“明伦堂”。明伦就是“明人伦”,懂得儒家伦理道德之意。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东南角最前面的是奎光阁,两层楼。据说是宋时的建筑,后经多次修建。这个建筑现在修建成“御书楼”。说到御书楼,自然要说到御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从文武大臣之议,展复舟山,御书‘定海山’三字,即以命县。”1691,知县周圣化“迺建御书亭一座,邻于学宫,缭以丹垣,钥重门,施黄幄而额焉。”(《康熙定海县志~御书亭颂》)。三十四年(1695),知县缪燧选择学宫东偏地建御书楼,仿康熙二十五年御书“定海山”银榜,制成木匾悬挂在新建的御书楼。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入侵定海,御书楼毁于兵火,匾移至紫微东岳宫。1984年舟山地区行政公署拨款修复学宫内奎光阁建筑,改称御书楼。现在“御书楼”建筑保持原有风貌,精雕细作,别具风格,环境优美,楼内珍藏着康熙御笔“定海山”和四十二年(1703)赐普陀山的“狮子窟”等匾额,还有康熙帝画像等重要文物,是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奎光阁后面是文昌阁。文昌阁向北是射圃。东北角是崇圣祠和节孝祠。祠的前面还有几座石牌坊。
   在岁月的风雨中,学宫屡损屡修: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曹秉仁捐俸修理;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庄纶渭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陈某重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县张玉田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县陈从嘉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县李景韩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王丕显重修。鸦片战争中,英军侵掠舟山,学宫毁损过半。咸丰间(1851-1861)署厅事王承楷、教谕许延润重修;同治五年(1866)署厅事史致驯、教谕张庆璜、岁贡生周振铨、嘉兴县学训导沈有澜、试用训导钱学棻、监生武赓堂、沈皆协力捐修泮池,池内四周砌以石条,池上四沿加砌石栏。
   经捐修,泮池更显雅美,学宫更见壮盛。正如明·嘉靖进士沈良才的话来:“修泮池者,壮学宫也;壮学宫者,尊孔子也;尊孔子者,崇其道也。”
  
   三
   每每走过昌国路,总会在103号门前驻足,乃至步入其内,寻思泮池边上。
   全国各地的泮池之形,多为半圆形,外圆内直。那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那半圆,不满不圆,意蕴“学无止境”。而定海的泮池是矩形的,长12米多,宽8米余,深则超过4米。这个设计,不单单是借鉴苏州府文庙样式,还有因资定制,因地制宜的因素吧。而矩形,一长一短,方方直直,有棱有角,含有正直、规矩、本色、庄重之意;自然也包含着儒家提倡的为人品性。
   踏上泮池石桥。那桥不叫什么“功名桥”“状元桥”,而称为泮桥。这里的泮桥,没有他乡三洞五孔的宏大,是单座单洞拱桥。桥身与池中的桥影构成一个满满的圆,虚实相生,是一种景象,似乎有点哲味。拱洞径跨3米左右,桥顶道宽2米余,成八字形向下,与地坪相接。人说“池中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泮池是学宫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学子沿石阶踏上泮桥,就意味着从普通市井之地进入到神圣殿堂——当地最高学府,从俗民,走向士子。这古代的建筑颇讲究意蕴。
   站在桥头,忽然想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厅学停办,泮桥之上,不再有学子的步声,学宫之中,不再有学子的书声。这是一种怎样的凄冷和落拓。偶然的一次祭孔活动,更增凄冷和寂静的分量。那幽幽的泮池碧水,那时一定发着寒颤,叹着孤寂……
   1945年,在抗战胜利的欢庆中,县立定海中学以学宫为校址开学。于是,终于有学子步声踏破40年的沉寂,朗朗的书声,从“明伦堂”,从大成殿传出,回响于泮池上空。自此这儿的书声没有中断。尽管1955年以后,这儿学校的性质转向师范,从定海师范,到舟山师范,又到舟山师范专科学校,但终有学子经过泮池,走向课堂。
   1960年秋冬,在寒风中,大成殿戴着“封建”的帽子,被拆解,被清除。学宫的建筑就这样一个个消失殆尽,那些载有厚重历史的印记就这么清洗了。唯留下这泮池孤独地闪着清冷的水光,凄幽发寒。
   流逝时光,洗淡着文化流失的伤痛。而学子的步声和学子的诵读声,亮着青春光彩,也许这是泮池唯一的欣慰。泮池不干的池水,映着学子矫健的身影;引学子流连喜爱,融入他们青春的心田。在此就读过师专、师范的人士,对泮池都有如我般的情思。就是新千年迁来的定海一中学子,泮池也成了他们毕业后忆想母校的亮点,他们深感“碧水、绿树相映成趣,泮池是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记着“泮池里养着很多锦鲤,池子上有一座石板桥”,因此“每当回到母校,踩着几百年前的石板路,扶栏行走于石桥上,低头看着嬉戏的鱼儿时,就会勾起当年的回忆”;他们铭记“御书小楼,泮池古桥;学宫宝地,一中福祉,绵延千古,泽被后人……”。是啊,泮池悄然融入到现代学子的心中。
   看那泮池的水,静悠悠,碧翠翠,沦涟涟,让人想起“上善若水”的成语,想起孔子“不舍昼夜”的感慨,想起“良德”“仁心”“智慧”“勇毅”“体察”“包容”“善化”“识度”的喻意,想起“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的描述,总会勾起内心的反思和思绪的提升。而池水上浮着半圆的莲叶,展开洁白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便盘桓心头,萌生一种高洁的志趣。学生们记忆中最为深刻的锦鲤,金红多彩,在水中自在游弋,不只是美观,更寄托着“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望吧。
   前些时候,米寿高龄的陈如玉先生给我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学子在泮池边的留影。尽管年代久远,照片上人像有些模糊,但建筑还是一目了然。泮池北面的棂星门和更衣室清晰可见,马头墙的东边应该就是奎光阁,很有风味。泮桥边垂柳在风中飘舞,泮桥上栏板高出池沿栏板一大截,看上去泮桥高高的,而泮池大大的,有壮观之感。而今在新的建筑面前,在绿丛掩映之下,泮池显得低矮狭小,没有了往昔的风采,然而,当我站在泮池前,依然牵动我的情思,引领我去深思,去追忆过往的历史,领略点点启迪。
   泮池,是遗存,是传承,是拓新;幽幽池水,似乎源远流长,连着地,映着天,博动着文化之脉,映照着教学之本。而泮池之水,带着历史的意愿,闪着时代的光点,似莲花晶莹,似锦鲤闪丽……

共 52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泮池,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名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而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故建“泮池”为其规制。而“泮水”又是鲁国境内经过曲阜的河流,名“泮池”,又象征儒家圣地曲阜泮水。故说泮池是学宫专设水池,是官学的标志,用现在话来说,是最正宗高大全的地方公立学校的标志。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可谓是名胜古迹,文化源远流长的圣地。通过老师笔下细腻的描写以及亲身经历,让世人又重观了一次泮池水幽流韵长的文化底蕴。精彩好文,文章生动精彩,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1-22 23:24:4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