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 过年 (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 过年 (散文)


作者:洪清河 秀才,250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4发表时间:2022-01-23 00:18:48

进入农历的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也是距离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春节最近的日子,更是一年中人们最高兴最热闹最幸福的日子。
   过春节俗称过年。比起过“清明”、“端午”、“中秋”这些农历大节来说,“春节”一般对应的是冬季,正处于农闲季节,也是处于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终结、来年春季的起始,人们有时间庆贺五谷丰登、享受成果、祈福祈寿、祭祖拜神、规划未来。在民俗文化里,原先过年的时间概念最长,一般从“腊八”起始,到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主要是以吃喝玩乐穿戴出行为主,图个吉祥喜庆欢乐热闹团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豫南老家农村过年,就像是唱一台时间长长的大戏,不但有序幕、分场次,而且还有高潮、有落幕。民俗云: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也就是说,从“腊八”吃腊米粥开始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紧接着是一场又一场的赶年集备年货迎新年庆新春活动,越到年底年味越浓,紧锣密鼓,环环相扣,好不热闹!直至大年除夕、春节为高潮,到“破五”递减,至“元宵节”过完才算过罢年,前期突出“备”、“迎”,后期突出“喜”、“庆”。
   赶年集。豫南的农村集市一般都是按农历隔日集,或逢双日,或逢单日。赶年集不同于一般逢集日,由于是冬闲,几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倾巢而出来办年货、看风景。常言道:“过年如过‘钱’”,吃穿住用玩,样样都花钱。你看,那县城的大街小巷,那乡下集市: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买卖兴隆,购销两旺,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买年画,榨香油,吃吃喝喝熬年头(年夜)”!“走东街,串西巷,不买不卖也逛逛”!
   杀年猪。农谚云:“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养鸡管吃盐、养猪管过年”。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困的大集体时期,大部分的农家一年都喂有土猪一至两头,集体圈养,生产队找专人放牧,每头猪都成为每个家庭的银行,全年的花费开销寄予希望。乡亲们平时不舍得吃肉,可到过年时不再吝啬,要犒劳自己,要招待客人,要敬祖先,所以,每个生产队要在年前都会杀几头肥猪,宰几十只鸡鸭,保证春节每人每户都吃上顿肉馅饺子。
   下粉条。我们那里俗称下细粉,是用纯红薯粉制作而成。大集体时,“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家乡生活的真实写照,像现在西部地区土豆似的,产量高而不耐饥的红薯成为名副其实的主粮。可是,由红薯粉制成的粉条算是精制品,能做很多种饭菜,如过年待客常用的粉丝萝卜汤、油炸粉丝面丸子、粉条大烩菜、荤炒粉条等,故家家户户都会在冬腊月结冰时下几十斤或上百斤粉条,用于平时改善生活过年招待客人,用于卖钱置办年货增加家庭收入。
   祭灶神。“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这天是小年,家家户户要扫灶祭灶讲卫生。在祭灶前先是扫灶,打扫灶屋的上上下下各个角落,不仅锅碗瓢勺油盐酱醋瓶瓶罐罐干净整洁,而且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着重把灶台收拾利索,把上年的老灶爷图像清除掉,然后贴上新“请”的,再恭恭敬敬地祭拜。祭灶的人必须是一家之主。每到此日,我看到父亲会亲自到灶神前,在灶台上先摊一张火纸,摆上供品,点上两只蜡烛,再烧纸烧香磕头许愿,口中念念有词:“老灶爷,您辛苦又一年了,全家人还盼望您在新的一年里‘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呐”!
   蒸年馍。“二十八,把面发”。过年天天吃上白面馍,是我儿时久盼的好事。由于家中孩子多客又多,又大又白又筋道的年馍,母亲每年都要戴蒸笼蒸上三、五大锅,每个馍芯里都包有红薯碎块或红枣。为了走亲戚和做供品用,还会蒸枣花馍,个特别大,很羡慕人,一般不轻易吃。除此,母亲还会蒸上百个素馅杂面角子和粉条包子,搭配着白馍吃。每年都是我烧锅,她做馍,日夜不息地蒸两天,保证元宵节前不用做新馍。为了犒劳我,头锅蒸馍母亲不舍得先尝,总是让我先吃,这时,我感到比弟弟妹妹们更幸福!
   出油锅。“二十八、九出油锅,炸的吃食没处搁(意为炸的东西多且不好存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家平时吃油很少,只是过年过节才会榨棉籽油、油菜籽油炸着吃,或者是炼猪油炒着吃,而珍贵的纯芝麻油、花生油用于平时调青菜才吃到几滴。过年油炸食品分三类,炸红烧肉、小酥肉、萝卜丸子、鸡块鱼块、豆腐块、干梅豆角等主要好待客;炸麻叶、糖糕、油疙瘩头是自己过年吃;炸油条、麻花馓子是为节后走亲戚用。
   贴春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我们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大年三十贴春联是老家的习俗。儿时由于农村穷,文化人又少,各家门对都是请人过罢小年写,不像现在都是买的印刷品,我小学三年级时就练习给自家写门对,五年级以后每年也给邻居们写,受益匪浅。
   真正狭义的过年是除夕和春节两天,也就是农历的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和正月初一,就像是唱戏,进入了高潮。也是人们一年中最忙碌最喜庆最盼望最幸福的时刻。正是因为遵循千年的民间老传统,现在国家规定,公务员春节放假七天先从除夕开始,到过了“破五”正月初七才正式上班。
   大年三十一大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着新鞋、戴新帽,把自己尽量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出行在外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为了回家吃顿团圆饭,总是抢搭除夕最后的一班(列)车。贴春联、敬祖先、请财神、放鞭炮、包饺子、煮米饭、烹炸炒是白天大人们忙碌的重点。到夜晚,家家点蜡烛、挂灯笼、摆供桌、烧火纸,放鞭炮,张灯结彩欢欢喜喜辞旧岁;户户焚高香、磕响头、许夙愿、吃年饭、守宵夜,男女老少热热闹闹迎新春。就拿我家来说,儿时兄弟姊妹六、七个,除我之外,一般每人只大两岁,都不懂事,一到过年,就抢油货吃、抢鞭炮放、抢灯笼抡、抢瓜子磕、抢骨头啃,真是热闹透啦,就是不抢新衣穿,更不抢压岁钱!因为那时候家里穷,只有大孩子几年才有一身新衣,小孩子只能拾哥哥姐姐的旧衣穿,压岁钱压根个个都没有,上学能给交学费就是天喜地喜啦!
   除夕之夜是个不眠之夜,民俗称“守岁”,我家乡叫“守棉袄”,也正如一首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现在有“春晚”节目、有电影电视手机陪伴守岁感到不寂寞,很热闹,在我儿时哪有这些玩意儿娱乐,可是也照样乐乐呵呵、热热闹闹啊!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点着红蜡烛,烧上一炷香,其乐融融。一边烤着火炉取暖,一边吃着长长的年夜饭:爱喝的男人们相聚喝着廉价米酒,絮絮叨叨地猜着枚喊着酒令,用筷子不时地往嘴里夹菜;女人们品尝着自己烹饪的“年年有余(鱼)”等美味,喋喋不休地述说着过往的艰辛生活。酒足饭饱,该干小孩们最高兴的事:长辈们给晚辈发“压岁钱”,并祝福他(她)健康成长,希望长大后有出息,还让已上学的孩子汇报学习成绩。然后,真正的守岁开始了:大人抱着小孩,一家人吃着花生糖块磕着瓜子,喝着茶水,吸着毛烟,叙着家常,讲着笑话,玩着扑克。天南地北,三皇五帝;东家长,西家短;你一言,我一语;你输了,我赢了。蜡烛灭了换煤油灯,香焚烬了再续一根……一直熬到小孩都睡着了,大人们又饿了,再吃夜宵仍很精神。待到深夜二更,三声开门炮响了,劈劈拍拍的鞭炮也响了,大地轰鸣,而且接连不断。这是新年的炮声,这是守岁的成果——年到福到!春节拜年开始啦!
   “正月初一是新年,男女老少都拜年”。迎着黎明的曙光,守了一夜的大人小孩们又开始早起忙碌而紧张的一天。按家乡的规矩,天不亮,家中的男主人要起早放开门炮、到野外祖坟烧纸祭祀、做早饭(吃饺子,下捞面),让下厨一年的女主人歇一天,体现对老婆的爱。然后招呼一家老少都起床洗漱吃饭,饭前放鞭炮、敬天神财神三叩头。等这些事都做完,男女主人要带大孩子分别出门,赶早亲自登门给同宗族亲属邻居长辈或年长者拜年,其方式或跪拜、或拱手,语言要表达虔诚之意。还要视关系远近给见面的小孩子压岁钱,小孩子要磕头致谢。大家见面都要互相问候“新年好!”除少数善男信女初一进寺庙祭祀外,这一天大部分人都在做此事。通过拜年,体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加深亲情友情乡情,促进邻里和睦团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拜年方式已与时俱进,一般不再登门拜访,均被打电话、发短信、发视频、群发、寄明信片等形式所代替,优点是传递更方便、更快捷、更省事,缺点是感情浅,不厚道,犹如吃快餐。
   正月初二是媳妇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外甥给舅舅备厚礼拜年约定成俗的日子。新年刚出门走亲戚,一般是晚辈拜见长辈,必须带足礼物,不能空手,不能失礼,出发时还要鸣炮,以示告知大众。初三至初六是内亲相互走动拜年。“破五”即正月初五,民俗有过了初五上天可保佑出远门做官做生意平安无事之说,当然这是迷信,现在很多打工族外出因春运乘车不便而选择初二至初五的不在少数。初七至十四是外戚好友之间相互拜年。期间,走亲访友,意在礼尚往来互通情况增进感情,过年也是说媒见面婚恋娶嫁的良辰吉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吃汤圆、放焰火、猜谜语、看花灯、舞龙狮,是民俗文化的大展示,也是庆新年的落幕和尾声。过年走亲串友携带礼物多寡价值轻重,也因社会发展时代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俗话说“礼轻人意重”,只要心诚就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过年走亲戚,携带的礼物都是吃的,就是供销社食品厂加工的两包油炸果品,价值一元左右。后来专用竹篮再添二斤油条或麻花馓子,价值也不过两三元。谁家婚丧嫁娶随份子也不过三、五元。可到如今,农村过年亲友间拜年,礼物至少是一提饮料和牛奶,多则几百元,看个病号随个礼份子也是几百上千元,与过去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腊梅绽放满盈枝,又是一轮虎年到。“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解放前,过年如过“鬼门关”,是比喻老百姓过节艰难日子苦;解放后,过年是福如东海长流水,是形容老百姓过节幸福日子甜。通过今昔过年习俗的对比,我觉得:过年就是物阜粮丰国泰民安欢乐祥和,过年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往返复始,过年就是文化传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过年就是节假分享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过年就是扬弃传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过年的习俗传统好的在传承、在发扬、也在发生着嬗变,一个几千年来即追求物质享受又追求精神享受的传统节日,时尚先进的元素会注入得愈来愈多,颓废落后的元素会逐步淘汰,就像春晚已融入十四亿国人血脉成为必不可少的过年大餐一样,其变化悄无声息,其影响潜移默化,其魅力光彩四射!
   “吃不愁,穿不愁,睡到被窝里露个头。”当下,我们的日子赛蜜甜,恰如天天在过年;天增日月人增寿,国泰民安吾夙愿;再过几天牛年尽,喜气洋洋迎虎年。愿虎年的中国经济腾飞如虎添翼,国富民强虎虎生威!
  

共 43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过年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家一年一度团聚的日子。过年有很多种习俗,五花八门。在古时候,过年是从腊八起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而在这一个月里,人们都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忙活着过年的事。在豫南农村地区,过年就像唱一台长长的大戏。比如腊八后的赶集,叫赶年集。在小寒大寒的时候,就要杀年猪炕腊肉了。除了这些,还要下粉条,祭灶神,蒸年馍,出油锅,贴春联等。到了大年三十,就要守年夜,又叫守岁。过了大年三十,新的一年到来,就要开始拜年串门了。直到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后,过年也就结束了。精彩好文,文章生动精彩,描写细致细腻,同时也将豫南地区农村过年的习俗详细的阐述在了文章里。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1-23 00:19:1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洪清河        2022-01-23 12:11:04
  老师的编者按写得好,总结到位,主题升华。是啊,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传统节日能和春节比,隆重、热烈、欢乐、喜庆、持久,民俗五花八门,过年意义深远,影响全球!辛苦了,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