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晓荷】豪放词中的扛鼎之作(征文)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晓荷】豪放词中的扛鼎之作(征文)


作者:山林之露 秀才,106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33发表时间:2022-01-24 03:20:49
摘要: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走出来,作品的情感基调就不同以往,充满豪迈之气,正因这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问世,就成为宋代豪放派词作中的一粒明珠,千百年来光芒不减,吸引着一代代读者前去探看。

豪放词中的扛鼎之作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宋代词人中,苏轼不是写词最早的,却是将词的写作领域拓展最广的那一个。在他之前,词只是作为文人们茶余饭后浅吟低唱的一种小调,大多描述闺怨相思等个人情绪;他一出场,日常琐事、游览感受、谈道说禅、人生哲理以至于充满豪情的怀古之思也成为词的表现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念奴娇”是词牌名,来源有二。一说源于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人名,此人是东方朔的妻子;她嫁东方朔之前,歌唱的好,汉武帝很欣赏,就赐她词牌名,并以她的名字命名。另一说源于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据说,念奴有姿色,善唱歌;玄宗评价“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更使之艳名远播;元稹诗有“春娇满眼”之句,“念奴娇”曲名由此取义。“念奴娇”曲子起源于何时,史无明文,有一点却得到学界认可,说起代表作,怎么也绕不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则是词的题目,交待了内容和题材。
   这首词作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达到顶峰时期的作品,更是开创了一代的豪迈词风的扛鼎之作,值得大家品读。
   这首词分为上下阕,上阙主要写景,下阙主要抒情。
   上阙写景,他以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的笔调,把人们带进雄伟壮阔、豪气十足的赤壁古战场,极强的画面感,奇伟雄壮的境界,引发读者跨越时空的思考,具有震撼魂魄的艺术感染力。
   下阙抒情,借三国人物周瑜的故事,抒发有志报国、壮志难酬之痛,进而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最后以用酒来祭奠江水、祭奠月亮表达旷远通达的人生观念。
   作为一首豪放词的扛鼎之作,他的豪放之风如何体现的呢?
   第一、观眼前之壮景。
   黄州赤壁,到底是不是三国古战场,至今尚无定论。苏轼当年也是不太肯定,“人道是”三个字,明确地告诉人们,这是听当地人说的,对此我们不必追究,且看他如何写这里的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起笔写大江,抓住江面波浪滚滚向东流的特点,实写临江之感受,同时又把笔触伸进历史深处,感叹一代一代“风流人物”消失在岁月烟尘之中。一眼前,一过去,一实一虚,把读者由眼前浩渺翻滚的江水上带到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气象雄健,境界阔大。
   接下来他把思绪从历史拉回现实,着力描述眼前之景。他先选取了两个意象,“石”和“涛”。写石,用了两个词“乱”和“穿”:“乱”字表明平视之景,写出江边石块的状态,是普通笔墨,一般作者也许能写出;“穿”字就不一样了。想想,江边的石头再高也不可能到达空中,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当时的豪情,说万丈也不过分,那么诗人心中的情感就随笔而出了。我们知道,“穿空”的不是那冰凉的石头,应该是作者的心胸啊!“穿”字的豪壮和透彻,普通作者难以做到,一是没有他的才气,二是没有他的经历。
   再看他笔下的“涛”。此处用了三个词:“惊”,“拍”,“千堆雪”。
   读到这个“惊”,不能不让人想到1079年,诗人在任上被传唤进京的场面,不能不让人想到狱中的一百三十多天受审问和侮辱的时候,不能不让人想到可能要面临杀头的那些日子。
   他是个天才,他智慧超群,但他也是人,普通人在生死面前出现的种种情绪波澜,他也可能有。毕竟,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旷世奇才,他是仁宗皇帝心里的太平宰相。他不光惊,他也“拍”,而且拍的是和自己体量根本不均等的江岸,可是他并没有被江岸淹没吞噬,他把自己“卷”成“千堆雪”。
   “千堆雪”多么形象的词语!千堆,极言其多,既是岸边波浪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波澜的形象表达;“雪”极言其白,表面写的是浪的颜色,实为一个“纯臣”的内心表白。
   这里,乱石,惊涛,还有那作为喻体的“千堆雪”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水墨画,是一张山水图,雄奇无比,壮阔非常。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又一次思绪被拉回现实,拉回到如画的江山里,以“豪杰”一词与前面的“千古风流人物”对应,在结构上达到了无缝对接,在画面上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得以强化。
   林语堂说:“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受到别人即便是在天堂也看不到的美。”在《苏东坡传》中,林先生用这句话说的是“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此刻用在对赤壁之景的描绘上同样适用。可是,苏东坡也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莫须有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的文人,站在赤壁之下的江边,他更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汹涌澎湃。
   人常说,景是心中画。能描绘出这么动人魂魄的诗人,心中的波澜可以想象。
   第二,怀往昔之古事。
   作为怀古之作,对古代人事的记述必不可少。站在名为“赤壁”的土地上,自然会想起和三国有关的人和事。可是,三国那么多历史人物,像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等,此时,词人为什么独独怀念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遥想”一词,将我们又一次拉到历史深处,那么我们先看一看周瑜的故事。
   史料记载,建安三年,孙策授予二十四岁的周瑜“建威中郎将”,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也就是三十四岁的时候,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却把十年前的事情集中到赤壁之战前,目的很明显,就是以美人衬英雄,以显示周瑜的雄姿英发、春风得意、风流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那时他家庭幸福美满,本人英俊儒雅,又是东吴的大都督。他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儒雅俊逸得让人羡慕,最让人羡慕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平常人谈之色变的战场,对他就像是茶社,血腥暴力的杀戮之事,在他的精心运筹之下,竟然如谈天说地般轻松。
   “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历史,忽然有了一种轻松,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始终不能释怀的那种痛苦何足挂齿。”(《蒋勋说宋词》)
   本来词人怀念周瑜,是感慨自己年岁已大(47岁),功业未成,而今却只能屈身于这远离朝廷的偏僻之地,年少时的雄心壮志难以谈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落寞之情。可是,以这种轻松的笔调来表达,就是想告诉人们,他已经不会太在意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进入三国周瑜的故事中,词人一番感慨,几番回味;走出三国故事,词人照样一番感慨,几番回味。然而,这次回味,和以往已经不同,“神游”之后,他发现在历史长河里,个人得失根本算不了什么。
   “多情应笑我”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应笑我多情”。这里,“多情”一词,虽是调侃之词,含蕴深刻啊!它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他钟爱的文学,是他忠心的君王,是他倾心去做的朝廷之事,还是他一直牵挂于心的百姓……
   后来他还写了一句调侃之词“多情总被无情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原来,不管对什么,自己的诸多烦恼都是“多情”惹的祸!敢于自嘲,世间还有什么事看不穿呢?
   再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的说法,一直有不同理解。我觉得,在参透了生命的本质之后,词人深深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用有限的生命干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能无谓浪费。
   史料记载,他到黄州期间,每天送走朋友之后,都要在雪堂读书,给自己安排了“日课”,读史籍,写诗文,念佛经,做瑜伽等等。一个大文豪,一个被贬之人,每天有日课,大家可以想想他对“人生如梦”的确切注解。至于用酒来祭奠江水、祭奠月亮,是因为,他认识到个人的寿命总归比不过山水,人到最后总归要把生命归还给山水。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当下。”(《蒋勋说宋词》)通过回忆三国故事,通过怀念三国成功人士周瑜,他对生命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遗憾也罢,自嘲也罢,糊涂也罢,通透也罢,他都在历史人物感召下,一步步走出了“乌台诗案”带给他的负面情绪,不再过分关注当下的荣辱得失。
   第三,抒一己之豪情。
   初到黄州,他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就是软禁于此,没有任何权利,所以官府也没有为他安排住处。只能暂住寺院定慧院,后来家眷来了,因为黄州太守的礼遇,给安排到临皋亭。
   住宿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也是大事,到黄州他没有俸禄,积蓄也有限。他给秦观的信中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度囊中可支一岁有余。”一个曾经的朝廷大员,突然间就这么可怜,要精打细算着度日,读来令人感慨。但他自己却说“至时,别做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同上)。
   我们知道,文名远扬天下之后,他走到哪里都有追随者。所以,待客是他家的日常之一。这些客,固然要花销,但是,他们也会给他很多帮助,很多陪伴。
   正是由于“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他得到了黄州城东的一块地。这原是旧营地,撂荒多年,经过他们家人和朋友们的辛苦整理,这些地成了他们家的口粮来源。他也因此自称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掉了,苏东坡活过来了”(《蒋勋说宋词》),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也就如此意吧!
   吃住问题解决了,两年之后,在地方官员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在东坡建造了有名的雪堂。此后,白天就在雪堂读书、写字、会友,晚上回临皋亭休息。这一段时间,他读了大量的佛经和道家作品,对人生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
   这些可以通过他同时期的作品看出。
   刚来黄州时,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那时,他自称为“幽人”,即“幽居之人”,之所以“幽居”是因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很明显,此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里,他说喝酒回家晚了,家童酣睡,“鼻息已雷鸣”,叫不开门,就“依仗听江声”。读到这个诗句,自然会想起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豁达之感油然而生。想想,放在过去,急性子的词人可能会对着大门踹一脚,然后大骂一顿,扬长而去,但是此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任由性子,而是能够平静地对待一切遇见。于是就有了后面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据说,第二天,这首词传到太守那里,太守吓了半死,以为他真的驾着小舟,去江海中隐居了,急忙到他家去找,没想到他老人家在家睡得正香。
   总之,到黄州之后,词人从“幽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执拗到“倚杖听江声”的豁达再到“一尊还酹江月”的透彻,我们看到了乌台诗案之后他的心路历程。也许,情绪上的突围不可能一次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他一步步前行。
   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已经是1082年,来黄两年多。与两年前比较,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变化,来自于令他痛彻骨髓的乌台诗案,来自于天天阅读的史籍经卷,天天观赏的黄州山水,当然,也来自于现在所在的赤壁险峰。在这里,他参悟到了人的渺小,自然宇宙的永恒,所以,除了感叹人生短暂,更多的表达对自然对江月的敬畏,一个“酹”道出了诗人彻底走出“小我”,迈入“大我”的豁达和旷远。
   读到这里我们也明白,《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雄伟是思想交锋的产物,这种交锋在黄州之后应该是无数次在词人心头荡漾,最终以“酹江月”收束,词人将读者和自己一起带进了近处的江水和天上的月亮中,完成了跨越,
   如果说,来黄州之前,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一个君王的纯臣,那么到了黄州,他便成了一个哲人,一个真人。洞悉了世间的生命密码,也就不再蜷曲在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至此完成了情感的升华,观念的突围。
   在给朋友马正卿的信里他写道“自喜渐不为人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心态,“不为人识”不是别人不认识你,是自己觉得别人认识不认识你已经不重要了,心胸豪阔之感可想而知。
   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走出来,作品的情感基调就不同以往,充满豪迈之气,正因这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问世,就成为宋代豪放派词作中的一粒明珠,千百年来光芒不减,吸引着一代代读者的目光。
   2022年1月23
  

共 49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诗宋词,说的是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词。这两个朝代分别将诗词发展到了极致。在宋朝,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词牌人。苏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博学多才,还术有专攻,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词牌里的扛鼎之作。而通过老师细腻的笔下分析,让读者又重温了一次三国下赤壁战场的强悍场面。而作为豪放的扛鼎之作,那么又是如何体现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精彩好文,文章生动精彩,描写细致细腻,情感充沛,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1-24 03:21:1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22-01-24 17:19:12
  陌老师深夜编稿辛苦了,感谢!!!
2 楼        文友:何叶        2022-01-24 09:14:03
  老师的赏析写得不错。内容丰富,解读精彩。难得的好文。给赞!感谢老师支持江山征文,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22-01-24 17:20:34
  谢谢何叶老师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