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沙场报国,无负君恩(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说到“怀才不遇”的典型,相信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就是具有“诗鬼”之称,终身与进士及第无缘的李贺了。他虽然有着不逊色于太白子美的才华,但进京赶考时考官以他的父亲名为李晋肃为由,令他避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唉,如此意气风发之才子,竟然落得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结局,以至于沧海遗珠,就这么轻易地被埋没。相信他的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他这般不幸的遭遇而同情吧。
不过,苍天早晚都是要有眼的。虽然他将人生的各种愤懑和落魄悉数宣泄在自己的作品中,但他心中依然尚存的一线希望却从未破灭过,相信“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哪怕是遭遇生死攸关的打击和磨难,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那么有朝一日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啊,这个世界几乎从来没有公平过,有些人只是美言几句就能博得君王宠幸,有些人一生皓首穷经也名不见经传。不过对于诗人们来说,即使生活被苦不堪言的厄运填满,将来总有被后人赞叹的时候。他诡谲莫测的诗风,极富浪漫色彩的作品,就是他与诗仙齐名,与诗圣比肩的光芒。
而他的《雁门太守行》,就是他所作的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的边塞壮行诗之一,也是他心中家国情怀的真正写照。诗中塞上秋风、城关黑云的风景,战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的精神,也象征着他不甘埋没,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斗志。
我所了解的边塞诗并不如山水诗那么多,但是边塞诗的豪迈与雄壮,从年幼时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每次诵读边塞诗的那种激动,那种气势,回想起来总会有心潮澎湃的感觉。而自古家国情怀都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边塞诗一贯秉承的中心思想。因此通过了解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是感受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雁门关是我国著名的关隘之一,是历史上地位极高的军事重镇。千百年来,在这个豪气冲天的地方诞生了许多壮怀激烈的边塞诗,登临雁门关时远眺边塞大漠的时候,那些熟悉的边塞诗和诗中描绘的边塞意境都会一一浮现在眼前。让呼啸的狂风吹起飞向长空的激情,让漫天的沙尘与出征的豪言壮语共舞,让炽热的烽火燃起昂扬的斗志,让锐利的兵锋亮出必胜的信念,让震天的擂鼓响起凝聚的军心。当然雁门关所见证的家国情怀,远比这雄浑壮阔的风景更值得去铭记。
天色在这时也开始阴沉了下来,黑压压的乌云从天而降,霎时就漫天卷地般向城头涌来,甚至有就要即将摧垮城头的气势。这乌云越是浓密,战争的前奏就越是让人紧张,与此同时气势汹汹的敌军也洪水般地冲向边关,一场鏖战迫在眉睫。而对于常年戍边的将士来说这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见透过乌云裂隙的阳光照耀在战士们身披的战甲上,如同金鳞般闪闪发光。紧接着秋风也变得更加狂躁了,随着冲锋的号角响彻了整个大漠中的秋色,那浸满鲜血的焦土在寒夜中凝结成了深重的紫色,天冷地冻也让战事变得更加艰难,更加吃紧。然而环境再恶劣,敌军越嚣张,也丝毫没有磨灭战士们的意志,既然为自己的国家而战,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是啊,昔日燕昭王为了富国强兵而不惜花费重金修建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使得遭遇多年埋没的苏秦得以合纵六国,成为战国时期纵横家中的代表。而苏秦为了无负黄金台的知遇之恩,用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成就了一代死士的英名。不过历经多年沙场征战的战士们虽然大都没有遇到像燕昭王赏识苏秦这样的知遇之恩,但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永远是支撑他们克敌制胜,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只要无愧于一个战士应有的家国情怀,即使魂归大漠也毫无遗憾。
虽然说名将是一定能被后人所记住的,但是众多平凡的兵丁士卒,他们真的永远不会被后人记住,青史无名吗?何谓知己?并非只有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遇才算是真正的知己之交,知己也不一定非要是完全读得懂听得懂自己的人,对于这些兵丁士卒来说,自己的战友就是最好的知己,自己的国家就是最好的知己,既然国家能够选择自己去征战沙场,那么不计功名地沙场擒敌,报效国家,就是他们一辈子都引以为傲的至高荣耀。既然这世上最难寻得的就是知己,更何况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遇见自己一生中真正的知己,那么自己脚下的路,值得自己去奉献的事物就是自己当之无愧的知己,同样在他心里与自己相伴终生的诗歌就是自己不可替代的知己。
尽管最后他还是摆脱不了因为前途渺茫而郁郁而终的悲惨结局,但他毕竟为唐诗的天地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就像那些不为功名只为情怀的战士们一样,为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最后他也通过自己的价值成就了与李白“太白仙才”齐名的“长吉鬼才”之名,从而走向黑暗尽头的光明。
纵刀剑如梦,依然热血沸腾;纵醉卧沙场,依然如愿以偿;纵青山埋骨,依然无愧此生;纵碑林无名,依然血脉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