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浅议《赤壁赋》的三美

精品 【晓荷】浅议《赤壁赋》的三美


作者:山林之露 秀才,106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26发表时间:2022-02-07 21:07:45
摘要:如果把黄州咏赤壁的名作比作一所宅院,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气派的大门,高大雄伟,气势轩昂,《前赤壁赋》是前院,肃穆庄重又通透豁亮,美感十足,《后赤壁赋》则是后花园,曲水流觞,随意自由。有讲究的宅院的美是无尽的,赤壁为题材的作品的美也是挖掘不尽的,期待有更多的人喜欢它,品鉴它,传承它,为文化之美添彩增光。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里的全才,诗文书画无所不能,且都有很高的造诣,一直被后辈膜拜。其中黄州时期以赤壁为题材的诗文最受称道,《前赤壁赋》更是其中的杰作。它以寥寥数百字“道出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林语堂),同时又指出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专门垂青能走进自然且有心欣赏的人,展示了“乌台诗案”后思想上的蜕变和升华,是一篇值得反复咂摸的千古佳作。近因疫情不能出门,再次翻阅,读来还是感慨万端,不能自已。
  
   先说景美。
   天下美景何其多?单从自然之美来看,赤壁或许算不了什么,可是对刚走出牢狱的苏轼而言,这里别有意义。就像刚刚服完苦巴巴的中药,喝一口白开水,也觉甘美无比。我想,黄州的赤壁或许就是苏轼喝过中药之后的那一口白开水。
   文章中,他只用了八个字总括赤壁之景,即“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无论如何,在这山环水绕的地方,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啊!绿色,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色彩啊!
   我们知道,苏子眼中的赤壁并不限于这八个字。站在这里,他的思绪穿越时空,既进入三国古战场,又飞向遥远的苍穹。就文章内容来看,更多的美景在他的妙笔点染下像卷轴画一样徐徐展开。
   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抬头仰望,只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天上的月亮也像通人性似的,赶着与苏子一同欣赏这里的夜景。只是他为什么要“徘徊”呢?难道它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吗?它不知道在苏子笔下它无数次登场了吗?低头俯瞰,眼前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个“横”字,使我们仿佛看见作者和他们的小船在仙境中行进,朦胧迷离,缥缈无限啊;一个“接”字,写出水光、天光融为一体的情景,人行其中,如梦如幻。
   接着,他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笔触涉及“清风”和“水波波”;一个“徐”字,写出清了风的缓和柔,一个“不兴”,绘出了水面的平和静;一缓一平,一柔一静,不论对游着还是读者,带来的都是惬意,都是如仙似幻的享受啊!
   说到底,不论幻境仙境还是实景,更多的是作者心中的景。
   不久前,他遭受牢狱之灾。从接到进京的消息到狱中接受审查以至于有幸出狱,那几个月中,他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地震,大震倏忽而至,余震接连不断,由此他对自身命运和官场生活算是有了深刻的认识。赤壁风光也许没有水乡江南明丽清新,没有塞北大漠雄奇辽阔,可是满眼的绿色总比阴暗潮湿的牢狱好看,满耳的天籁总比牢头的声音好听,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日子比一个人在牢房担惊受怕好过。所以,赤壁之景足以愉悦眼目,疗愈身心,盛放灵魂。
   “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林语堂)。对于林先生的高见,我再补充一点:在欣赏美景方面,诗人的审美敏感毋庸置疑,闲人的心无挂碍则更重要。初来黄州,吃住都是问题,几个月之后,这一切都有了着落;后来,经过各方朋友的帮助,他也得到了东坡的耕种权,在这片荒弃的旧营地上,他用心耕种庄稼,栽种果木,已经小有所获。同时,也修建了雪堂等房舍,可以做书房,也可以招待朋友。虽然此时和初来黄州时自己的身份一样,照样不能有什么大作为,但就是这种处境,无官一身轻,让他有了更多的空闲和心情去发现和领略自然之美。
   也许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会有一点落寞,可是作为一个灵慧之人,不会再纠缠于此了。何况,游赤壁的时候,他已经到黄州多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赤壁赋》写于1082年7月16日)。时间是良药,多年过去,数百个日夜不再,好多人他已经看清,好多事已经想清,没有了尘世中的磕磕绊绊,所以,他才能看见“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赤壁之美,遥想千年以前这里发生的事情。以此为景,为自己的心灵作画。尽管对当地人来说,这可能根本算不上美景,可对苏子来说,是大震之后的疗愈地,是大难之后的救赎地,是大彻之后的醒悟地,别有一番意义。这样的地方,能不美吗?
  
   次说情美。
   《赤壁赋》通篇的情感线非常明了,就三个字:喜,悲,喜。这个过程也是作者思想认识变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他对人间是非曲直认识升华的一个过程,也是他从人生低谷完成蜕变走向救赎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够完美呈现,儒家弟子的自身醒悟是一个方面,弟弟子由在他出事后多方营救和帮助不用多说,妻子的理解也让他很欣慰,几个孩子的懂事让他满足,朋友的陪伴更是不能忽视。
   据说,那年七月十六陪他一起夜游赤壁的是他同乡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善画山水,长于古琴吹箫,通晓天文、历算及星相、卦术,还懂得炼丹、医药、酿酒等等,可谓多才多艺。他的到来带给苏轼无限欢欣,因他是个无牵无挂的方外之人,苏轼便留他在雪堂久住,直到第二年五月才离去。”(杨水照、崔铭《苏轼传》)杨道士是前一年五月来黄州的,整整待了一年。落难之后,有这样肝胆相照多才多艺的朋友陪伴且同游赤壁,温暖自不用多说。
   一个寄情山水,愉悦地唱;一个沉浸自我,用情地吹。没想到,唱着、唱着牵出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杨道士忍不住和着歌声吹起了洞箫。歌声停了,箫声依然呜咽,声音悲凉,使水底的鱼儿舞动,让孤舟上的嫠妇哭泣。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被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打动。
   作为一篇游记作品,应该有对夜游生活的艺术加工。如果稍微了解一下苏子的黄州生活,翻看他的朋友圈,会列出一串串名字,黄州知州徐君猷、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诗僧参寥、道士杨世昌,故人马正卿(字梦得,为他申请东坡营地经营权者)以及住在歧亭的早年知己陈慥(季常,《方山子传》主人公)等等。这些人,明里暗里帮过他,也为他低谷的人生带来一丝丝来自尘世的光和热。
   苏子一生不论显达还是困窘,身边各种朋友不断。到黄州之后,周边的文人雅士,很快慕名而来,俨然一道文化盛景。再加上他到黄州之后,精研佛法。此刻的苏子是一个被儒道释三家打造的文人,那场牢狱之灾,让他对人生命运、对社会生活都有了更深地认识,这些惨痛的个人遭遇,他肯定不止一次的和他们聊过,那个时期的书信札记和诗文作品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生活中的聊天,在文章中,巧用赋体文的主客问答形式,有没有对朋友们的谢意呢?我觉得有的,只是像他那样智慧超群之人,有些心事需要意会而已。
   请看这些文字。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一个正襟危坐,庄重严肃;一个推心置腹,语带诚恳。前面一唱一和,现在一问一答。客的问题以史为据,引入现实,接连三问,都是和赤壁这块土地有关的事情,后面的困惑和愿望也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针对他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苏子用一段好像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就解决了,最后“客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想只有知音才能这样相互问答,知己知彼吧!
   有人说,这里的主客问答只是借助赋的形式,他并没有和客真有这么一次谈话,这是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我也同意这种理解,那么,和自己成为朋友,做自己的知己,与自己和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到此,友情之深跃然纸上,通达之美跃然纸上。这种通达是经历摔打之后的成长,是遭遇磨砺之后的蜕变,是人生观念的重启,散发着岁月酿造的醇香。
  
   再说理美。
   面对客的问题,苏子做了完美的回答。我想,“乌台诗案”发生以来,他应该无数次的思考过这些问题,所以行文至此,他几乎不用思索就有答案。所以说好文章根本不是做出来的,是本真生活的自然流露。
   按原文内容,这个回答可分三层来理解。
   第一,以此处的江水和彼处的明月作喻,告诉客“变”与“不变”的本质。如果从变的一面来看,万物没有“一瞬”停息,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就是此意;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来变去,江水还是江水,明月还是明月,就像人类,一代代看似离开了,但还是生生不息,一直在延续。在这里,我们看到,苏轼已经分清了“小我”和“大我”,走出“小我”,进入“大我”的境界。正像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不是也长存吗,何必羡慕明月长终呢?
   很显然,经过乌台诗案,他对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变化,甚至达到质的飞跃。
   第二,这世间,物各有主,守护好自己那一份就行了。
   可能有人读到感觉苏子好像进入宿命论,向命运妥协了。如果了解了他在黄州的经历,就会明白这才是大悟。
   他也许是为了克服乌台诗案带来的不良情绪,在黄州那段日子,他开始钻研佛道。接触了一些和尚道士,以他的聪慧悟性,很快就能与他们说佛论道,他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一心想使自己心灵宁静,这样对世俗的东西慢慢淡化。儒家经典里的省察观念也让他明白人的欲望不能太强。
   乌台诗案之后,他更加懂得自律,懂得珍惜。既然皇宫都城容不了我,我就浪迹江湖,江海寄余生吧。大千世界总有我的一片天,别想太多,做自己土地上的主人就行了!
   这个道理或许很简单,但是人不经历一些磨难,很难清楚地认识到。人的欲望一旦降低了,心里的负担也就轻了。
   第三,世间风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
   关于这一点,他在诗文里多次提到,事实也是如此。世上的美景很多,可是每天囿于自己的小圈圈,只为名利而奔忙,也许再美的风景投射到眼里的影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心思去观察、去体味。
   以前无论在朝廷还是做地方,他可能风尘仆仆,他可能出出进进,总在忙碌。即使休息时间去景区走走,也都是走马观花,难以全身心沉浸在自然风景中去品味,去感受,而他现在就是闲人。有时间,有心情,还有志趣相同、心灵默契的朋友陪着,这样世间的什么事情想不通呢?
   更何况,到了黄州,他没有官差打扰,每天除了会友,种地,就是到处走走。白天走,晚上走;黄泥路上走,漂亮花园里走。走完了回家,读书写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惬意的,怎么能想不开呢?他想开了,文中的理也就顺了。
   当然,他并没有因为身无重任就糟蹋生命,浪费时光,他忙着呢!会朋友之外,注《论语》,解《易经》,读《汉书》,写札记,画石竹,做美食,喝醇酒,神仙一样呢!不然写不出景色纯明,情谊深厚,通达透彻的《赤壁赋》。
   如果把黄州咏赤壁的名作比作一所宅院,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气派的大门,高大雄伟,气势轩昂,《前赤壁赋》是前院,肃穆庄重又通透豁亮,美感十足,《后赤壁赋》则是后花园,曲水流觞,随意自由。有讲究的宅院的美是无尽的,赤壁为题材的作品的美也是挖掘不尽的,期待有更多的人喜欢它,品鉴它,传承它,为文化之美添彩增光。
  

共 43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能写出一篇好的赏析,小编觉得第一作者对著作要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要有异于常人对著作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当然,仅仅于此还不够,作者更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无疑,这篇赏析作者对苏轼的《前赤壁赋》从景美、情美再到理美的解读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作者将苏轼的人生经历背景与《前赤壁赋》结合起来解读,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这首词传递深远的意境,更有那种穿越千年时空感受得到诗人有血有肉的那种情怀。通看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采斐然,编辑力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2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2-02-07 21:11:38
  问好作者,感谢带来如此精彩 的赏析作品,阅读辛苦解读辛苦创作辛苦了。祝新年快乐,期待更多优秀之作。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22-02-09 12:48:09
  感谢老师辛苦编辑!新年快乐!
2 楼        文友:何叶        2022-02-15 21:40:30
  恭喜精品!真棒!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22-02-16 15:10:38
  感谢老师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2-15 21:41:5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3 楼        文友:山林之露        2022-02-16 15:11:21
  感谢老师留评,问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